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水平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探讨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15899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与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感染性疾病提供参考指标。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间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病毒感染患者50例,细菌感染患者50例,和无感染的对照组50例,均抽血检测CRP与PCT水平。结果:病毒感染组患者PCT水平主要分布于<0.5μg/L,细菌感染组患者主要分布于1.5-10μg/L。病毒感染组患者CRP水平主要分布于<10 mg/L,细菌感染组主要分布于≥20mg/L。结论:为了获得准确率更高的结果,仍建议联合应用PCT与CRP对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诊断与鉴别,尽早确定致病微生物,以便指导准确用药和早期控制感染。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病毒感染,细菌感染
  感染性疾病为临床一类常见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机体抵抗力差、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防御力低、营养状况差等特征,早期多无典型临床表现,因而早期的诊断具有一定困难[1]。但对于如大型手术、重大疾病等病情危重患者,如不能及时发现感染的发生,可能加重患者病情,不仅不利于治疗和预后,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2]。因而临床选择有效指标提示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与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通过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与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性,希望为临床早期诊断感染性疾病提供检测指标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间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病毒感染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2.8±13.2)岁,病毒性肝炎26例,病毒性心肌炎8例,病毒性肺炎12,带状疱疹4例;细菌感染患者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1.9±11.4)岁,急性阑尾炎10例,急性盆腔炎12例,细菌性肺炎17例,重症胰腺炎3例,败血症3例,感染性休克5例;无感染的对照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7±12.8)岁。三组患者性别与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病原学及血清学相关检查确诊,排除入组前应用抗生素治疗病例。
  1.2方法
  患者均取静脉血3 ml进行离心处理10 min,离心速度4500 r/min,留取上清液,置于-20℃冰箱待測。采用罗氏公司的全自动电化学免疫分析仪(型号Cobas E601)和日立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7600)检测PCT和CRP水平,PCT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为广东虹业抗体科技有限公司产品;CRP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试剂盒为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1.3指标判定[4]
  PCT正常参考范围<1.5 μg/L。CRP正常参考范围≤10 mg/L。
  1.4统计学处理
  PCT及CRP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A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组间比较应用F检验,两两比较为t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的PCT与CRP水平比较
  如表1所示,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患者PCT与CRP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两比较,细菌感染组PCT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P<0.01);但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PCT与CRP水平比较
  注:*P与病毒感染组比较<0.01(t=23.547,23.781);#P与对照组比较<0.01(t=9.334,9.569)
  2.2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PCT分布
  如表2所示,病毒感染组患者PCT水平主要分布于<0.5μg/L,细菌感染组患者主要分布于1.5-10μg/L。
  表2 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PCT分布情况统计(例/%,μg/L)
  2.3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CRP分布
  如表3所示,病毒感染组患者CRP水平主要分布于<10 mg/L,细菌感染组主要分布于≥20mg/L。
  表3 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CRP分布情况统计(例/%,mg/L)
  3 讨论
  感染性疾病以细菌和病毒为最常见病原体,病毒与细菌感染应用的抗生素有所区别,因而临床为对症治疗,须测定感染类型,再给予用药。但病原微生物培养时间长、操作复杂,不利于合并严重疾病患者的及时治疗,因而临床选择有效指标分辨病毒与细菌感染,对于早期制定用药方案、有效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PCT定位于11号染色体上,分子量16 kDa,含84个氨基酸,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可通过特异性蛋白酶的作用经由细胞内蛋白水解过程,产生降钙素。已有研究证实PCT是由细菌内毒素、IL-2、IL-6、TNF-α等对肝、肺、肾等神经内分泌细胞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物质,也就是,PCT的产生受IL-2、IL-6、TNF-α等的调控[5]。也有研究认为PCT可能为次级炎症因子,可放大和加重感染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6]。本组中显示细菌感染组患者的PCT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说明PCT可用于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指标。对PCT在不同组别内水平分布情况的统计显示,细菌感染组PCT主要分布于1.5-10μg/L,PCT的正常值范围为<1.5 μg/L,因而PCT可能成为一种细菌感染的一项重要的诊断指标。
  CRP为盘状球蛋白,由多种致炎因素经对肝脏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刺激而产生,参与各类炎症反应的发生与发展机制,是临床检验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但CRP有报道认为,CRP是由于刺激产生的炎症反应而升高,因而其在区别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应用价值不高[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性感染组患者的CRP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感染组及对照组,且其分布也比较具有特征性,细菌感染组的CRP主要分布于10-20 mg/L,而病毒性感染组则主要分布于<10 mg/L,因而笔者认为,CRP也可作为一项重要的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的临床指标。
  当然,为了获得准确率更高的结果,仍建议联合应用PCT与CRP对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诊断与鉴别,尽早确定致病微生物,以便指导准确用药和早期控制感染。
  参考文献:
  [1] 罗婉霞. 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应用[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91):19-20.
  [2] 贺旭东,李振国,宫爱华. 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的检测对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8):729-730.
  [3] 杜翠霞. 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8):1366-1368.
  [4] 林淑珍,赵桂玉,谭素云,等. 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药科学,2014,4(12):125-127.
  [5] 姜明宇,司利钢,徐向平,等. 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对危重症患儿预后的意义[J]. 中国妇幼保健,2014,20(6):880-882.
  [6] 沈国森,徐致远. 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对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8):67-69.
  [7] 吴萍,若敏. 浅谈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9):47-4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闭合性损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8月来我院诊治的26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肝脏闭合性损伤患者,采用超声造影、普通二维多普勒超声和增强CT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增强CT结果作为诊断标准,比较3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在26例患者中,CT检测出20例。普通超声于CT检查阳性患者中检测到肝脏实质损伤或游离液体14例,于CT检查阴性的6例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肝胆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9月份—2014年2月份接诊的肝胆外科手术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选用快速康复理念进行护理,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所发生的基本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无论是在术后下床时间、患者进食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都优于对照组,并且住院时间较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期刊
摘要: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的处理方法及髋臼假体的正确放置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需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4例(髋100),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髋关节均进行了置换手术,手术过程中要注意骨赘的清理和软组织的松懈,另外还有假体的放置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用Harris评分法和X线进行评估。结果:有33例髋关节Harris评分法评分大于90分的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的手术时机治疗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8例于发病两日内行手术治疗,将其作为观察组,212例于发病两日后行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恢复天数为17.9±2.3天,肠坏死发生率为1.39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6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除西医常规治疗外联合参附注射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7天的治疗效果与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及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的第7天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七氟烷在小儿临床麻醉中的效果从而对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隨机选取于2013年4月份——2014年5月份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患者5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利用七氟烷麻醉治疗,对照组患者利用异氟烷进行治疗。结果:通过观察患者在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以及临床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可以得知,观察组患者的要优于对照组,并且产生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应用与上腹部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上腹部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对两组的麻醉恢复情况及全麻药物用量进行分析对比的。结果:观察组患者清醒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皆少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期刊
摘要:通过阻断共刺激通路诱导免疫耐受, 已成为当今移植免疫的研究热点,所谓共刺激通路,就是T细胞活化时所必须的信号。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T细胞只接受T细胞受体信号而不接受共刺激的情况下T细胞呈现出无反应性。共刺激通路对T细胞有活化和抑制的双向作用,阻断共刺激信号可显著降低排斥反应。因此, 研究共刺激通路的联合阻断、探究新型共刺激分子的抗排斥作用对诱导移植免疫耐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共刺分子;
期刊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在腹部血管病变中较多见,其中以外科术后最常见。诊断上优先选择CT增强扫描,可以明确看到假性动脉瘤,再行DSA造影观察瘤体及载瘤动脉;传统经验采取手术切除,但风险较大,容易造成瘤体破裂大出血,随着介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DSA下行假性动脉瘤栓塞治疗已成为首选。本文总结了从2008年1月至2014年8月我科室行介入栓塞治疗21例假性动脉瘤,术后取得良好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与同步化疗后再化疗不同治疗方案选择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确诊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9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治疗方案为予6-10MVX高能射线采取三维适形放疗同时给予NP方案化疗1-2个周期,放疗剂量为60~64 Gy;对照组48例,治疗方案为同步放化疗后再行NP方案化疗2周期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