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它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数学完全有可能成为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沃土。如何在这片沃土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下面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在这方面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有类似的论述,他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用在教育上要点之一便是宽容和了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如何创设呢?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教学真谛;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表,又是最亲、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第三,学生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
二.创造参与条件,培养创新品质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呢?我认为:首先应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如果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就会对学习产生敷衍应付,消极的情绪,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反之,如果自信心强,就会自觉排除各种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其次,要在教学内容上,提供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信息。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班上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实际情况,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题难易要适度,问答要求要适当。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可出现下面的题目。“一条路长1500米,甲队修10天完成,由乙队修需15天完成,如果两队同时修几天完成?”这样的题目,学生既可以当成一般复合应用题解答,也可以当成工程问题解答。同时,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类型的辨析,适应于各层次学生学习。倘若题目过难容易把一些学生变成“观众”,丧失学习信心;如果题目过于容易,又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第三是在授课形式上,要重视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新知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有意识地到自学能力差的学生中去辅导,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释疑。把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是在学法指导上,要尽量做到四个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使他们会想敢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会说;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会做。让学生主动学、互相讨论、多向交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发的情感交流的环境。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三.引导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是成为学生善于创新的重要保证。为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局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创新潜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归纳,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分析解答问题,发展学生求异思维,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性。例如:在一次数学兴趣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一艘轮船,停泊在港口,轮船的外舷有一个软梯,软梯的第一级正好挨着水面,往上每隔20厘米有一级。这时,海水正以每小时30厘米的速度上涨。问经过多长时间,海水涨到软梯的第四级?”学生经过思考,均列出了以下算式:
20×(4-1)÷30=2(小时)。此时,我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折了一只纸船,并在船上画了阶梯,让学生把纸船放入装有水的脸盆中,让学生观察:停泊在水中的船只与水的关系。再慢慢地往盆中加水,让学生再次观察,涨水时,船又会怎样?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恍然大悟,终于改变了刚才的看法,得出了以下结论:即无论经过多长时间,海水也不可能涨到软梯的第四级。因为“水涨船高”。原来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书面的定势的理解上,缺乏一种思维的灵活性。经常进行类似的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不迷信书本和权威,逐步开发出自身内在的创新潜能。
2.诱导观察,鼓励创新想象
想象力是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翅膀。一个人如果没有想象的帮助,任何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因此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这是培养创新思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例如,判断下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一表示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他们发表意见后,我通过多媒体肯定了他们的三种想象方法(如下图)
使他们在创新想象中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加强合作,动手探究,掌握创新技能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际上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在动手操作中研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探索方法。由于学生已有前面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所以很容易用迁移方法类似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教师继续提问,除了书本方法以外,大家还能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同学们听后顿时情绪高涨,然后通过合作学习,大胆动手操作,再探究出下面的推导方法:
以上的每个操作探究都是一次次的科学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充满兴趣、品尝成功的同时,创新思维也潜移默化地受到磨炼,从而使他们逐渐掌握了创新技能。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顾明远教授认为: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同时也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创新是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运用创造思维发现和创新新的知识。因此,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应立即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完“长(正)方体体积”后,问:“怎样求一个苹果的体积呢?”让学生又一次进入思维的高潮,想出了可先用一个长(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再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这样的好办法,积极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品质。
另外,要真正形成学生的创新品质,只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应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课后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如果将10盒火柴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并到商场去做调查,看看商场是怎样包装的?为什么要这样包装?使学到的知识、技能重新组织加工,并进行新的设想、新的创造。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贯穿于教学始终,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通联:445420湖北省利川市团堡镇小学)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在这方面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有类似的论述,他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用在教育上要点之一便是宽容和了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如何创设呢?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教学真谛;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表,又是最亲、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第三,学生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
二.创造参与条件,培养创新品质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呢?我认为:首先应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如果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就会对学习产生敷衍应付,消极的情绪,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反之,如果自信心强,就会自觉排除各种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其次,要在教学内容上,提供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信息。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班上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实际情况,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题难易要适度,问答要求要适当。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可出现下面的题目。“一条路长1500米,甲队修10天完成,由乙队修需15天完成,如果两队同时修几天完成?”这样的题目,学生既可以当成一般复合应用题解答,也可以当成工程问题解答。同时,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类型的辨析,适应于各层次学生学习。倘若题目过难容易把一些学生变成“观众”,丧失学习信心;如果题目过于容易,又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第三是在授课形式上,要重视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新知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有意识地到自学能力差的学生中去辅导,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释疑。把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是在学法指导上,要尽量做到四个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使他们会想敢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会说;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会做。让学生主动学、互相讨论、多向交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发的情感交流的环境。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三.引导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是成为学生善于创新的重要保证。为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局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创新潜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归纳,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分析解答问题,发展学生求异思维,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性。例如:在一次数学兴趣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一艘轮船,停泊在港口,轮船的外舷有一个软梯,软梯的第一级正好挨着水面,往上每隔20厘米有一级。这时,海水正以每小时30厘米的速度上涨。问经过多长时间,海水涨到软梯的第四级?”学生经过思考,均列出了以下算式:
20×(4-1)÷30=2(小时)。此时,我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折了一只纸船,并在船上画了阶梯,让学生把纸船放入装有水的脸盆中,让学生观察:停泊在水中的船只与水的关系。再慢慢地往盆中加水,让学生再次观察,涨水时,船又会怎样?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恍然大悟,终于改变了刚才的看法,得出了以下结论:即无论经过多长时间,海水也不可能涨到软梯的第四级。因为“水涨船高”。原来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书面的定势的理解上,缺乏一种思维的灵活性。经常进行类似的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不迷信书本和权威,逐步开发出自身内在的创新潜能。
2.诱导观察,鼓励创新想象
想象力是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翅膀。一个人如果没有想象的帮助,任何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因此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这是培养创新思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例如,判断下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一表示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他们发表意见后,我通过多媒体肯定了他们的三种想象方法(如下图)
使他们在创新想象中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加强合作,动手探究,掌握创新技能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际上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在动手操作中研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探索方法。由于学生已有前面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所以很容易用迁移方法类似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教师继续提问,除了书本方法以外,大家还能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同学们听后顿时情绪高涨,然后通过合作学习,大胆动手操作,再探究出下面的推导方法:
以上的每个操作探究都是一次次的科学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充满兴趣、品尝成功的同时,创新思维也潜移默化地受到磨炼,从而使他们逐渐掌握了创新技能。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顾明远教授认为: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同时也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创新是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运用创造思维发现和创新新的知识。因此,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应立即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完“长(正)方体体积”后,问:“怎样求一个苹果的体积呢?”让学生又一次进入思维的高潮,想出了可先用一个长(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再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这样的好办法,积极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品质。
另外,要真正形成学生的创新品质,只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应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课后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如果将10盒火柴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并到商场去做调查,看看商场是怎样包装的?为什么要这样包装?使学到的知识、技能重新组织加工,并进行新的设想、新的创造。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贯穿于教学始终,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通联:445420湖北省利川市团堡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