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治疗分析与探讨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治疗妇产科输卵管性不孕症的方法及其成效。方法以42例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手段均为宫腔输卵管灌注联合抗生素治疗,观察了解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以上42例妇产科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其中治疗有效率达到80.95%(34/42),15例治愈、12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结论临床上针对妇产科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采用西医疗法取得的治疗成效显著,因此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妇产科输卵管不孕症临床治疗效果
  目前妇产科不孕症对育龄女性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困扰,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因之一就是输卵管堵塞不通畅,比例可达到35%以上,而输卵管作为受精卵、卵子和精子输送与结合的重要管道,在闭塞的情况下,就会对受精卵的形成造成严重的影响,最终致女性不孕症的发生[1]。现在我们将以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西医治疗不孕症的成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以42例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患者的年龄在24~3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6±2.1)岁,其中5例为原发性不孕,37例为继发性不孕,患者治疗治疗的时间在2年~6年之间,且所有患者内分泌测定正常,排除子宫不孕的可能,对所有患者行B超诊断,所有患者均满足输卵管性不孕症的诊断标准。
  2.方法所有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手段均为宫腔输卵管灌注联合抗生素治疗,具体的方法是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并且铺无菌巾消毒阴道和外阴,在将5mL地塞米松注射液、8万单位庆大霉素、2mL 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及其5mg的糜蛋白酶由通液导管向宫腔缓慢灌注,进而将输卵管痉挛减少,治疗的时间开始于月经干净后三天,每月4~5次,且每天只能做一次。除此之外,在患者的月经第ld就要每天缓慢静脉滴注0.2g左氧氟沙星、250ml 5%甲硝唑注射液和2g头孢曲松,3~5d后对抗生素进行口服,主要为每天口服2次150mg的罗红霉素、0.5g的环丙沙星及其3次200mg的维生素C。
  3.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成功妊娠。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输卵管造影显示具有通畅性,亦或是20ml宫腔灌注液无返流、溢出和阻力情况发生,腹胀轻,无疼痛。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宫腔灌注存在一定的阻力,但与治疗之前相比较之下阻力明显减轻,加压后部分返流,存在可忍受的腹胀和腹痛。无效:官腔灌注存在较大的阻力,并且存在难以忍受的腹胀和腹痛和加压后药返流现象。
  4.统计学处理对调查的以上4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分析,以X2检验,在P<0.05的情况下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以上42例妇产科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其中治疗有效率达到80.95%(34/42),15例治愈、12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
  三、讨论
  不孕不育作为临床上的一种特殊性疾病,目前该疾病已经继心脑血管和肿瘤疾病之后,成为第三大疾病。要求生育妇女的身心也在该疾病的影响下产生严重的困扰,其中输卵管不孕症较为常见,中医认为导致该疾病的原因多为痰湿和瘀血在下焦发生凝聚所导致的胞络阻塞,也就是中医学的“胞脉闭阻”学说,通常情况下,功能正常且通畅的输卵管与女性的受孕、腹胀和腹痛具有密切相关性,在输卵管受阻和粘连的情况下,就会发生TFI,也就是输卵管性不孕症[2]。在以上的调查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是西医疗法,即宫腔输卵管灌注联合抗生素治疗,其中抗生素能够使炎性渗出物吸收增强,将粘连形成的情况减少。而官腔输卵管灌注则是为了使局部病变区域能够更好的接触和吸收药液,进而使黏膜组织的吸收加快,抑制细菌的繁殖,达到控制炎症扩散的目的,除此之外,宫腔灌注在作用上还兼具机械性疏通功效。
  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临床上对妇产科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的治疗采用西医疗法,取得的治疗成效显著,治疗有效率可达到80.95%,且该研究结果与其它众多学者的研究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见,以西医疗法作用于输卵管不孕症患者的治疗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值得将该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实现众多女性的生育愿望。
  参考文献:
  [1]马梅,李玲.保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30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7):110,153
  [2]赵运果,张晚鱼.中西两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180例临床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0,17(6):51—5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将38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予以糖尿病基础健康教育,饮食、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控制血糖,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股动脉血流参数变化、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股动脉血流参数变化、临床疗效较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或p0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后腹腔镜下行肾部分切除术对肾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3月期间门诊收住在后腹腔镜下行肾部分切除术的10例肾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入院行开放式切除术的10例肾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后的一般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肿瘤患者行后腹腔
期刊
关键词:哮喘;诊断;进展  哮喘即支气管哮喘,是由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肺泡上皮细胞等细胞以及其组成成分引发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病症。该疾病是全球性病症,对全球各国人们都造成及其严重的危害,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病症之一。支气管哮喘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压力负担,近年来,国内外统计数据皆显示,支气管哮喘的并发病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经引起了各国医学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而最新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及其抗炎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行辛伐他汀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患者超声心动图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SD、LVEDD、LVEF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
期刊
摘要:目的 对与甘丙肽是否促进鼠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膜位移进行调查和探究。方法 用3H 标记葡萄糖,测量脂肪细胞葡萄糖的摄取率。选取体重、大小、鼠龄相似的大鼠80只,分成对照组(运动组与运动组)和观察组(运动组与不运动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组注射甘丙肽拮抗剂M35。结果 甘丙肽促进葡萄糖的摄取;观察组大鼠细胞外膜和总膜葡萄糖转运蛋白4浓度下降,且两者的比值小于对照组。结论 甘丙肽对于葡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接收的93例确诊的小儿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93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实验组47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基础内科的常规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实施基础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对患儿进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做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7天后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两组有差异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对月经不调患者采用中医疗法的治疗成效。方法以86例2013.1.1.~2014.1.4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月经不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并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治疗组(采用的是中医疗法)和对照组(采用的是西医疗法),每组人数分别为46例和40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调查统计显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在不良反应、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放疗治疗鼻咽癌后复发的再程放疗效果。方法: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2例放疗治疗鼻咽癌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分析放疗治疗鼻咽癌后复发的再程放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42例放疗治疗鼻咽癌后复发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8.57%;对比复发间隔时间、再程放疗剂量及不同分期等因素对鼻咽癌生存率影响,复发间隔时间>2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苍耳子散加减内服及冲洗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FESS)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鼻窦炎行鼻内镜(FESS)术患者1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8人。予治疗组以常规西医治疗合并苍耳子散加减内服及冲洗,予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及冲洗。经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症状缓解所需时间以及对预后情况进行等级评定。结果:治疗组的各项不良症状缓解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寻求最佳的治疗方式。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NSS评分相比治疗前P<0.05;治疗的第2、4、8周,阿立哌唑组的不良反应均低于利培酮组,比较P<0.05;差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