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回忆里最美好的那三年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你的小说中,如“龙城三部曲”、《告别天堂》《圆寂》,“龙城”这个城市一再地出现。我知道,你的故乡太原有个别称就叫“龙城”。它就是你笔下的龙城吗?
笛安(以下简称笛):太原是一座北方的工业城市,我小说里的那个龙城,跟我的家乡太原很像,但是二者并不完全是一样的,龙城是我创造出来的城市。
记:你的中学母校太原五中是一所百年名校。你的中学时代是怎样的,当时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做过什么“疯狂”的事吗?
笛:学生时代,我数理化学得很差,不过文科的成绩都还蛮好,尤其是语文、英语和政治。高中时代始终是青春回忆里最美好的三年。我们文科班的学生比较懒散、淘气,整个班的学生跟老师之间的感情也是在无数次挨骂和无数次策划对策之间建立和夯实的。说到“疯狂”的事情嘛,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当年的疯狂都有点小儿科,不过,在经历的时候,却是整颗心都在体会那种跌宕。
记:你笔下的中学生,或者小说中人物的中学时代,他们身上发生的那些故事,和你成长过程中耳闻目睹的经验有多大的契合度,有你或你的同学们的影子吗?
笛:我不会把身边熟悉的人作为原型写进小说里的。这个有点难解释——我的创作模式不是说我经历了什么,然后什么就能成为我的作品。至少对于我来说,创作的那个世界和我实际生存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和对照真的更为复杂。我通常会用完全是我自己编出来的故事,来表现我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经历过的每一种情感。
记:你会常常怀念自己的中学时代吗?有什么特别的话对今天的中学生朋友说?
笛:会啊。那真的是很美好的时候,生命力无比蓬勃。想跟中学生朋友说:我很羡慕你们人生拥有无数种可能。不过,长大了以后的感觉——有时候也不错。
记:你考上大学后,又选择去法国留学。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度,你在那里经历过什么难忘的浪漫事吗?
笛:难忘的事情遇到过非常多,但是都不太浪漫。其实做留学生是一件一点也不浪漫的事。对于我来说,最有意思的经历反倒是:一个被认为是最浪漫的国家教会我面对现实的残酷,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对照。
要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讲故事
记:现在很多热爱写作的中学生都在尝试写小说,你的父母都是著名作家,而且我知道你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在中学时代没有开始写作,而是在法国留学期间才开始文学创作?
笛:19岁出国了以后才知道创作和写作不完全是一回事。也许是因为整个人生的境遇有了很大的转变,心沉下来了,开始长大,那个时候坐下来写第一篇小说,感觉就是:原来真正意义上的,写自己的东西,还是要用自己最舒服的那个方式去说话和讲故事。找到了这个,就觉得有底气了,我的第一篇小说就是这么写出来的。
记:我很好奇,一家三口都是作家,平常在一起的时候,会是什么氛围?会互相讨论作品,或者为谁的小说出谋划策吗?
笛:其实我跟我父母在大半时间里的交流都和所有的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对话一样。最经典的对白就是:女儿,这两天天冷你多穿点;或者:爸爸,少吃点油腻的东西,多吃蔬菜之类的。这是每一个家庭的经典对白。我们之间会有相互交流作品的时候。但是出谋划策是不可能的,因为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实是必须按照它内在潜藏的一些逻辑和规律去生长的,在作者本人发现那个规律之前,所有的出谋划策都是拔苗助长。
记:郭敬明曾评价,“如果一定要我选择一个最能代表我们这个年代的作家,我心中的人选,就是笛安。”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评语?我希望答案不仅仅是一句谦虚的“不敢当”,呵呵。
笛:我的答案还真的只是“不敢当”,哈哈!
记:我知道请一个人评价他的“老板”有点不道德,但鉴于郭敬明在中学生读者中的巨大影响力,还是特别想问问,你心目中的郭敬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笛:他是一个负责,热情,执行力很强的人。我们私底下是很好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他值得信任。他也是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奋斗的,直至今天,他始终在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一直没忘记自己想要做更多事情的梦想。
我也要赶快写,写好一点
记:作家和《文艺风赏》杂志主编,你自己觉得,这两个角色有哪些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
笛:最喜欢的角色当然还是小说家的身份,杂志主编首先是一份要求有职业精神的工作,当然在这份工作中我获得了很多珍贵的愉快的经验,我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比之前更好。不过,对我而言,写小说说到底不是一份工作,而是我私生活中最关键的那部分。所以二者目前是能够达成一个平衡的。
记:在你的中学时代,有没有真真切切打动过你的一本书,还记得那时候的情形吗?
笛:是《双城记》。那本书直接改变了我的人生观。我至今感谢15岁那年遇到了狄更斯。尽管照我现在的眼光看他算不上是特别棒的作家,可是《双城记》的确是他最优秀的作品。那本书里所有的牺牲和对弱者的同情都让我觉得,伟大的情怀真的是迷人的。
记:所以你主编的《文艺风赏》中有个栏目叫“双城故事”,你的小说中也引用了《双城记》中有名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西方经典名著对你的影响貌似挺大的,能否分享一下,你从阅读经典名著中得到了什么?对于相当多阅读兴趣仍局限在“青春小说”的中学生来说,你可以推荐几本入门的经典名著吗?
笛:我看过不少19世纪俄罗斯和欧洲的经典作品。我个人觉得19世纪的大师们的确是把小说技巧演练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对我而言那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我从对经典的阅读里总是能够得到纯粹的享受,以及一种“我也要赶快写,写一点好的东西”这样的冲动。推荐几本入门的书,如《包法利夫人》《呼啸山庄》《德伯家的苔丝》以及屠格涅夫的作品。之所以推荐这些,是因为其实这些作品里面,主人公更容易让现代人接受和同情,这样从情感上比较容易获得阅读的快感。我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他所有的书。
记:人们经常用一个词组来概括“青春文学”:明媚的忧伤。你的作品在书店里也常常被摆到“青春文学”书架上,但我总感觉它们和人们一般印象中的“青春文学”不太一样,它们往往跳脱开了那种个人化、小圈子化的、小情小爱式的小情调,而把笔触伸向了家族、人性、社会、命运这样的领域,呈现出某种大气、深刻、沉重的格调。我想问,你的写作更偏向于“内心情绪情感的表达”,还是像“老一辈作家”那样带有某种“使命感”?
笛:都不是,我觉得写作最本质的任务,是要创造一个世界出来。这其中个人的情感是一方面,社会历史的诉求是另一方面,但我首先不认为一个作品因为讲了社会历史等宏大命题,就比一个讲述单纯的个人情绪的作品高级,我不认同这样的一种等级的划分。其次,这两者都不是终极的小说任务。
记:笛安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但你的读者中,也有人批评说,你的作品会有一些过于“戏剧化”,情节过于“狗血”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年轻作家阅历不够而只能靠多少有些脱离生活的“想象力”来弥补造成的。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批评?另外,热爱写作的中学生有时候也会有类似的困惑,即有限的阅历使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感到素材匮乏,你有什么建议吗?
笛:有的人骨子里热爱狗血剧情,比如我,这属于个人偏好,没办法的。阅历这个东西都是相对的,而且所谓想象力也不应该是一个带上引号的贬义词。想象力是一个作家最珍贵的东西,所有的阅历都服务于想象力,这种从属关系如果倒过来,让阅历成为主导,会很可怕。若真的觉得素材匮乏,一定是还没找到最适合自己去写的那个东西。我唯一的建议是,静下来,把你手上正在写却写不下去的这篇作品写完,再不满意也要写完。写完了,就是一个创作路途上的分水岭。我自己感觉是这样的。
记:你最喜欢自己笔下的哪个人物?你又最像自己笔下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笛:好多人物我都喜欢啊。不过最有感情的是天杨吧,毕竟是我第一个长篇的女主角,总是有一点特别的感情。我自己——谁都不像。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你的小说中,如“龙城三部曲”、《告别天堂》《圆寂》,“龙城”这个城市一再地出现。我知道,你的故乡太原有个别称就叫“龙城”。它就是你笔下的龙城吗?
笛安(以下简称笛):太原是一座北方的工业城市,我小说里的那个龙城,跟我的家乡太原很像,但是二者并不完全是一样的,龙城是我创造出来的城市。
记:你的中学母校太原五中是一所百年名校。你的中学时代是怎样的,当时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做过什么“疯狂”的事吗?
笛:学生时代,我数理化学得很差,不过文科的成绩都还蛮好,尤其是语文、英语和政治。高中时代始终是青春回忆里最美好的三年。我们文科班的学生比较懒散、淘气,整个班的学生跟老师之间的感情也是在无数次挨骂和无数次策划对策之间建立和夯实的。说到“疯狂”的事情嘛,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当年的疯狂都有点小儿科,不过,在经历的时候,却是整颗心都在体会那种跌宕。
记:你笔下的中学生,或者小说中人物的中学时代,他们身上发生的那些故事,和你成长过程中耳闻目睹的经验有多大的契合度,有你或你的同学们的影子吗?
笛:我不会把身边熟悉的人作为原型写进小说里的。这个有点难解释——我的创作模式不是说我经历了什么,然后什么就能成为我的作品。至少对于我来说,创作的那个世界和我实际生存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和对照真的更为复杂。我通常会用完全是我自己编出来的故事,来表现我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经历过的每一种情感。
记:你会常常怀念自己的中学时代吗?有什么特别的话对今天的中学生朋友说?
笛:会啊。那真的是很美好的时候,生命力无比蓬勃。想跟中学生朋友说:我很羡慕你们人生拥有无数种可能。不过,长大了以后的感觉——有时候也不错。
记:你考上大学后,又选择去法国留学。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度,你在那里经历过什么难忘的浪漫事吗?
笛:难忘的事情遇到过非常多,但是都不太浪漫。其实做留学生是一件一点也不浪漫的事。对于我来说,最有意思的经历反倒是:一个被认为是最浪漫的国家教会我面对现实的残酷,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对照。
要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讲故事
记:现在很多热爱写作的中学生都在尝试写小说,你的父母都是著名作家,而且我知道你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在中学时代没有开始写作,而是在法国留学期间才开始文学创作?
笛:19岁出国了以后才知道创作和写作不完全是一回事。也许是因为整个人生的境遇有了很大的转变,心沉下来了,开始长大,那个时候坐下来写第一篇小说,感觉就是:原来真正意义上的,写自己的东西,还是要用自己最舒服的那个方式去说话和讲故事。找到了这个,就觉得有底气了,我的第一篇小说就是这么写出来的。
记:我很好奇,一家三口都是作家,平常在一起的时候,会是什么氛围?会互相讨论作品,或者为谁的小说出谋划策吗?
笛:其实我跟我父母在大半时间里的交流都和所有的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对话一样。最经典的对白就是:女儿,这两天天冷你多穿点;或者:爸爸,少吃点油腻的东西,多吃蔬菜之类的。这是每一个家庭的经典对白。我们之间会有相互交流作品的时候。但是出谋划策是不可能的,因为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实是必须按照它内在潜藏的一些逻辑和规律去生长的,在作者本人发现那个规律之前,所有的出谋划策都是拔苗助长。
记:郭敬明曾评价,“如果一定要我选择一个最能代表我们这个年代的作家,我心中的人选,就是笛安。”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评语?我希望答案不仅仅是一句谦虚的“不敢当”,呵呵。
笛:我的答案还真的只是“不敢当”,哈哈!
记:我知道请一个人评价他的“老板”有点不道德,但鉴于郭敬明在中学生读者中的巨大影响力,还是特别想问问,你心目中的郭敬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笛:他是一个负责,热情,执行力很强的人。我们私底下是很好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他值得信任。他也是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奋斗的,直至今天,他始终在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一直没忘记自己想要做更多事情的梦想。
我也要赶快写,写好一点
记:作家和《文艺风赏》杂志主编,你自己觉得,这两个角色有哪些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
笛:最喜欢的角色当然还是小说家的身份,杂志主编首先是一份要求有职业精神的工作,当然在这份工作中我获得了很多珍贵的愉快的经验,我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比之前更好。不过,对我而言,写小说说到底不是一份工作,而是我私生活中最关键的那部分。所以二者目前是能够达成一个平衡的。
记:在你的中学时代,有没有真真切切打动过你的一本书,还记得那时候的情形吗?
笛:是《双城记》。那本书直接改变了我的人生观。我至今感谢15岁那年遇到了狄更斯。尽管照我现在的眼光看他算不上是特别棒的作家,可是《双城记》的确是他最优秀的作品。那本书里所有的牺牲和对弱者的同情都让我觉得,伟大的情怀真的是迷人的。
记:所以你主编的《文艺风赏》中有个栏目叫“双城故事”,你的小说中也引用了《双城记》中有名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西方经典名著对你的影响貌似挺大的,能否分享一下,你从阅读经典名著中得到了什么?对于相当多阅读兴趣仍局限在“青春小说”的中学生来说,你可以推荐几本入门的经典名著吗?
笛:我看过不少19世纪俄罗斯和欧洲的经典作品。我个人觉得19世纪的大师们的确是把小说技巧演练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对我而言那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我从对经典的阅读里总是能够得到纯粹的享受,以及一种“我也要赶快写,写一点好的东西”这样的冲动。推荐几本入门的书,如《包法利夫人》《呼啸山庄》《德伯家的苔丝》以及屠格涅夫的作品。之所以推荐这些,是因为其实这些作品里面,主人公更容易让现代人接受和同情,这样从情感上比较容易获得阅读的快感。我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他所有的书。
记:人们经常用一个词组来概括“青春文学”:明媚的忧伤。你的作品在书店里也常常被摆到“青春文学”书架上,但我总感觉它们和人们一般印象中的“青春文学”不太一样,它们往往跳脱开了那种个人化、小圈子化的、小情小爱式的小情调,而把笔触伸向了家族、人性、社会、命运这样的领域,呈现出某种大气、深刻、沉重的格调。我想问,你的写作更偏向于“内心情绪情感的表达”,还是像“老一辈作家”那样带有某种“使命感”?
笛:都不是,我觉得写作最本质的任务,是要创造一个世界出来。这其中个人的情感是一方面,社会历史的诉求是另一方面,但我首先不认为一个作品因为讲了社会历史等宏大命题,就比一个讲述单纯的个人情绪的作品高级,我不认同这样的一种等级的划分。其次,这两者都不是终极的小说任务。
记:笛安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但你的读者中,也有人批评说,你的作品会有一些过于“戏剧化”,情节过于“狗血”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年轻作家阅历不够而只能靠多少有些脱离生活的“想象力”来弥补造成的。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批评?另外,热爱写作的中学生有时候也会有类似的困惑,即有限的阅历使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感到素材匮乏,你有什么建议吗?
笛:有的人骨子里热爱狗血剧情,比如我,这属于个人偏好,没办法的。阅历这个东西都是相对的,而且所谓想象力也不应该是一个带上引号的贬义词。想象力是一个作家最珍贵的东西,所有的阅历都服务于想象力,这种从属关系如果倒过来,让阅历成为主导,会很可怕。若真的觉得素材匮乏,一定是还没找到最适合自己去写的那个东西。我唯一的建议是,静下来,把你手上正在写却写不下去的这篇作品写完,再不满意也要写完。写完了,就是一个创作路途上的分水岭。我自己感觉是这样的。
记:你最喜欢自己笔下的哪个人物?你又最像自己笔下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笛:好多人物我都喜欢啊。不过最有感情的是天杨吧,毕竟是我第一个长篇的女主角,总是有一点特别的感情。我自己——谁都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