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兴的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方法,其主要内容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其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与基础知识基础上,通过亲身实践,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从而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和老师陈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护理实验教学;改革
1研究性学习方法
1.1成立课题小组
在研究性学习中,随机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控制在10名左右,每个小组内部通过公开竞选投票选举出一名组织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学习组长,负责学习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2拟定研究计划
课题方向确定后,学生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拟定研究计划,具体包括:课题题目、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步骤及时间、课题班成员、指导老师、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等,指导老师对研究方案进行论证[1]。
1.3学生自主选题
本次教学研究中采取研究性学习的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放性和探索性,因此要求指导老师在实习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专科临床特点与学生共同自主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2]。选择课题所需周期不能过长,操作性要强。观察班最终确定以“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卧床休息对心梗患者身心影响的分析”、“骨质疏松患者人性化护理探究”、“消化科疾病与饮食习惯的关系”等5个专题进行研究。
1.4调查实践
研究计划拟定以后,各小班要严格按照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学习形式主要以集体讨论与分工合作等综合形式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查阅文献资料、临床调研、临床观察、组织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并将实践资料进行汇总、统计,最终以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整理完成。
1.5研究成果展示
在各小班的课题研究活动均结束后,开展研究成果报告会,将各小班的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参与人员、研究初步结果、最终结论以及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进行总结汇报,并将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进行回顾,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各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
2存在的问题
2.1学生能力不足
高职、高专护理学生的年龄约为18~21岁,多为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较低,知识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由于处于青春叛逆期,性格冲动,社交沟通能力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师资力量不足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护理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匮乏,在教学工作中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引导,而且老师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顾及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另外,由于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到教学医院等场所,不进需要地方医疗机构的支持,也需要活动经费的支持,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推广。
2.3认识不足
传统的护理实验教学工作中,教师通常会紧紧围绕教材与考试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课外开设的课程并不感兴趣,认为扩展学习是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在工作中加强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知程度与热情,教师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相互依托、相互支持,从而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3]。
3对策
3.1加强管理
为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面开展,教务处、科技产业处等职能部门加强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并明确各项工作的职责,便于管理与监督。
3.2教育体制改革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以及接受能力等自主选择研究课程。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常规课程相融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广泛参与性。
3.3能力培养
研究性学习对任课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师生准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拓展思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4体会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但并不是完全摒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将两种学习模式有机结合。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内容要求严格,因此在学习中要紧紧围绕课程中心内容,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来开展“研究性课程”,尊重生命与法规[4]。
4.1完善知识结构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在教学中往往以一个课程内容为中心,根据实际需要展开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重新整合,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主动查阅文献资料,有目的地组织问卷调查,拓宽知识面,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积累大量实践经验,得到更丰富、更全面的专业知识。
4.2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研究性學习中,教师与学生都具备对课程的热情与探索欲望,每个参与者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在研究性学习中,每个小组都围绕课程内容展开学习,在查阅资料、收集数据以及资料分析与整理,在遇到问题时要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难题,做到分工又合作。
4.3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中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在课题选择、研究设计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并且掌握护理科研的一般过程与基本方法,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科研习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4.4自我完善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护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护理专业内容的同时,不断学习科研知识、人文知识、计算机知识等前沿知识及交叉学科知识,从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自我,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明显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论文撰写水平。
本组研究中,观察班的实验技能考核成绩、护理个案分析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银保,彭湘君,李青松,等.高等医学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7):214-215.
[2] 叶建峰.研究性学习在《成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31):193-194.
[3] 林朝芹,黄荔萍,魏碧蓉,等.研究性学习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尝试及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08,(10):1033-1034.
[4] 蔡金辉,关锦美,张朝晖.人本原理在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8,13(1):223-224.
作者简介:刘耀辉,1969年2月,女,实验师,主管护师,护理系副主任,实训中心主任,项目负责人,研究方向:护理实验教学,护理人文,基础护理技术。
基金项目:安徽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2014jyxm45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护理实验教学;改革
1研究性学习方法
1.1成立课题小组
在研究性学习中,随机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控制在10名左右,每个小组内部通过公开竞选投票选举出一名组织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学习组长,负责学习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2拟定研究计划
课题方向确定后,学生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拟定研究计划,具体包括:课题题目、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步骤及时间、课题班成员、指导老师、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等,指导老师对研究方案进行论证[1]。
1.3学生自主选题
本次教学研究中采取研究性学习的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放性和探索性,因此要求指导老师在实习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专科临床特点与学生共同自主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2]。选择课题所需周期不能过长,操作性要强。观察班最终确定以“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卧床休息对心梗患者身心影响的分析”、“骨质疏松患者人性化护理探究”、“消化科疾病与饮食习惯的关系”等5个专题进行研究。
1.4调查实践
研究计划拟定以后,各小班要严格按照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学习形式主要以集体讨论与分工合作等综合形式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查阅文献资料、临床调研、临床观察、组织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并将实践资料进行汇总、统计,最终以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整理完成。
1.5研究成果展示
在各小班的课题研究活动均结束后,开展研究成果报告会,将各小班的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参与人员、研究初步结果、最终结论以及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进行总结汇报,并将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进行回顾,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各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
2存在的问题
2.1学生能力不足
高职、高专护理学生的年龄约为18~21岁,多为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较低,知识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由于处于青春叛逆期,性格冲动,社交沟通能力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师资力量不足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护理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匮乏,在教学工作中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引导,而且老师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顾及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另外,由于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到教学医院等场所,不进需要地方医疗机构的支持,也需要活动经费的支持,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推广。
2.3认识不足
传统的护理实验教学工作中,教师通常会紧紧围绕教材与考试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课外开设的课程并不感兴趣,认为扩展学习是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在工作中加强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知程度与热情,教师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相互依托、相互支持,从而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3]。
3对策
3.1加强管理
为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面开展,教务处、科技产业处等职能部门加强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并明确各项工作的职责,便于管理与监督。
3.2教育体制改革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以及接受能力等自主选择研究课程。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常规课程相融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广泛参与性。
3.3能力培养
研究性学习对任课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师生准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拓展思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4体会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但并不是完全摒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将两种学习模式有机结合。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内容要求严格,因此在学习中要紧紧围绕课程中心内容,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来开展“研究性课程”,尊重生命与法规[4]。
4.1完善知识结构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在教学中往往以一个课程内容为中心,根据实际需要展开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重新整合,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主动查阅文献资料,有目的地组织问卷调查,拓宽知识面,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积累大量实践经验,得到更丰富、更全面的专业知识。
4.2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研究性學习中,教师与学生都具备对课程的热情与探索欲望,每个参与者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在研究性学习中,每个小组都围绕课程内容展开学习,在查阅资料、收集数据以及资料分析与整理,在遇到问题时要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难题,做到分工又合作。
4.3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中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在课题选择、研究设计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并且掌握护理科研的一般过程与基本方法,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科研习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4.4自我完善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护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护理专业内容的同时,不断学习科研知识、人文知识、计算机知识等前沿知识及交叉学科知识,从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自我,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明显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论文撰写水平。
本组研究中,观察班的实验技能考核成绩、护理个案分析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银保,彭湘君,李青松,等.高等医学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7):214-215.
[2] 叶建峰.研究性学习在《成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31):193-194.
[3] 林朝芹,黄荔萍,魏碧蓉,等.研究性学习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尝试及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08,(10):1033-1034.
[4] 蔡金辉,关锦美,张朝晖.人本原理在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8,13(1):223-224.
作者简介:刘耀辉,1969年2月,女,实验师,主管护师,护理系副主任,实训中心主任,项目负责人,研究方向:护理实验教学,护理人文,基础护理技术。
基金项目:安徽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2014jyxm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