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新教材的使用为重要标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人们利用新教材品味新的理念,使课改实验工作不断走向深入。现在,我们站在新起点,利用新理念重新认识新教材,确有一番感想。新教材那综合的编排体系,富有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引入等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的探究与合作,更适合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如何把握和利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是我们面对新形势而必须解决的“老问题”。笔者认为,要运用新教材,就必须领会它的编排意图,把握它的编排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
1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脑中有课标——以课标为依据,因为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考试评价的依据。教师应经常把课程标准拿出来对照一下自己的教学。心中有教材——要以新教材的内容为凭借。眼中有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某些内容,删除或者减少某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某些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教师要力求做到要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构思。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吸取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识。
2 “合理的编排体系”适合学生自学和预习
新教材打破了原来的编排体系,在安排知识结构时,注意到了知识间的互相衔接,符合逻辑上的基本原则。在深浅上注意到了坡度的设计,能够被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接受。这些特点,特别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新教材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自学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学习的良性循环,提高学习能力。
3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
新教材特别注重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材的章前解说、章前引言、正文内容以及课后习题等,都提出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便是教师可以利用的问题素材,教师可以信手拈来并以此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一般都能使学生感到有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有意性学习的情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4 “结论与过程的统一”便于学生进行探究
新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材的编排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能力培养、开发学生潜能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很多知识的结论都是由学生亲手操作或是经过探究得出的,而不是通过繁琐的推理、证明后才得到的,这就增强了结论的真实性,也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对问题的看法更深刻。我们在教学中如果省去操作过程,实际上就脱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思考与个性的发展,这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我们绝不能当这个“刽子手”。
5 “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是实践创新的最好素材
新教材增加了“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等内容,这是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大举措。我们切不可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要善于运用这些问题,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乐于探究的习惯。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应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自然、深入到社会中去进行实践和探究,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
教材是一个载体,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新课程的理念摒弃那种照教材“教”教材的作法,倡导利用教材组织活动,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和重组。相信,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也将不断发展,我们将站在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上,不断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审视和使用新教材,将其发扬光大。
1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脑中有课标——以课标为依据,因为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考试评价的依据。教师应经常把课程标准拿出来对照一下自己的教学。心中有教材——要以新教材的内容为凭借。眼中有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某些内容,删除或者减少某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某些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教师要力求做到要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构思。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吸取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识。
2 “合理的编排体系”适合学生自学和预习
新教材打破了原来的编排体系,在安排知识结构时,注意到了知识间的互相衔接,符合逻辑上的基本原则。在深浅上注意到了坡度的设计,能够被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接受。这些特点,特别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新教材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自学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学习的良性循环,提高学习能力。
3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
新教材特别注重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材的章前解说、章前引言、正文内容以及课后习题等,都提出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便是教师可以利用的问题素材,教师可以信手拈来并以此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一般都能使学生感到有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有意性学习的情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4 “结论与过程的统一”便于学生进行探究
新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材的编排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能力培养、开发学生潜能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很多知识的结论都是由学生亲手操作或是经过探究得出的,而不是通过繁琐的推理、证明后才得到的,这就增强了结论的真实性,也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对问题的看法更深刻。我们在教学中如果省去操作过程,实际上就脱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思考与个性的发展,这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我们绝不能当这个“刽子手”。
5 “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是实践创新的最好素材
新教材增加了“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等内容,这是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大举措。我们切不可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要善于运用这些问题,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乐于探究的习惯。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应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自然、深入到社会中去进行实践和探究,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
教材是一个载体,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新课程的理念摒弃那种照教材“教”教材的作法,倡导利用教材组织活动,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和重组。相信,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也将不断发展,我们将站在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上,不断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审视和使用新教材,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