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语》的整本书阅读,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倍感头疼。老师头疼不知如何教,学生头疼不知如何读,可谓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再难啃,只要方法用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那么也能啃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堂活动,设计好导读课,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师生共读的氛围,再以专题阅读的形式完成《论语》的整本书阅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论语》;专题阅读
《论语》一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编排比较散乱零碎,内容连贯性不强,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学生而言,《论语》“文言文”的特性本身就造成了较大的阅读障碍,而《论语》内容上的这些特点更加增添了难度。因此,于学生而言,《论语》属于整本书阅读中“难啃的骨头”,要在一个学期内把这本书“啃”下来,对学生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我认为如果高中阶段要进行《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应给学生两个学期的时间,否则学生只会囫囵吞枣,难以深入领略《论语》的内涵与魅力。并且除了整体阅读,还应让学生细读,一个学期细读前十章,一个学期细读后十章,如此方能“读进去”“读出味”。
一、趣味导读——“难啃”也会想“啃”
《论语》是文言文,学生在开始读之前就会产生一定的畏难心理,因此导读课我们切不可过于枯燥无味,如果只是单纯地介绍《论语》和孔子,是没有办法留住学生的“心”的,又如何能让学生愿意去“啃”这本书呢?因此我们的导读设计可以以“我从《论语》看孔子及其弟子”为主题,先抛开《论语》内容的思想性不讲,而导之以“人的趣味性”,先吸引学生的目光,以另类的、学生喜欢的方式打开《论语》,让学生先走进《论语》的大门,开始读《论语》的部分内容,这样方能顺利地进入整本书的阅读。
而这一趣味性的打开方式,已有人走在了前面。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黄厚江先生写的《论语读人——黄厚江老师解读 〈论语〉》,让学生先整体感受孔子更真实、更生活、更有趣的样子,然后设计课堂討论:请你根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后面的人物索引,阅读相关章节,思考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的关系,判断孔子对这些弟子的喜爱程度,并根据这些给主要的几个弟子排个序。
如此有趣的导读和课堂活动,我们还怕留不住学生的心吗?当学生开始读《论语》后,我们再引导他们去“啃”《论语》的思想性,就容易得多了。
二、师生共读——越“啃”越有“味”
《论语》共二十章,每章之下又分则,我们可以让读《论语》成为每一堂语文课的一部分,设置课前5分钟的分享活动——我读《论语》。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读书小组的作用,每六个人为一组,每组负责一章。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由一个组员选取该章的一则内容进行讲解,共5人,另一人负责主持。具体流程如下:
1.主持人开场;
2.由该同学带领全班齐读自己所选内容;
3.该同学先解读重点字词,复述大意;
4.该同学谈谈自己选这一则的理由,谈谈自己的对这一则的理解或困惑,要联系生活或历史;
5.主持人组织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疑惑或不同意见。
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应注意引导,看能否挖掘出思辨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实际上,《论语》中的思想有很多不适于当下的东西,也有很多至今仍为至理的东西,所以当学生联系生活或历史进行理解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聆听,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出亮点,尤其学生有争议的地方,更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的解读。如孔子在《论语》中关于“愚民”的言论一直是有争议的,当学生在讲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很容易产生争议点,就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用思辨性的眼光来解读这一句话,加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除了要有师生共读的读本——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外,还应有一些参考书,如钱穆的《论语今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因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只有字词解释和翻译,而有些篇章的内容仅靠翻译,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版本的《论语》解读来思考问题。而且钱穆的解读和南怀瑾的解读有些地方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我们也可以向学生分享这些不同的解读,由此引导学生去真正地思考自己对《论语》的理解,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性,也能加深学生对《论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越“啃”越有“味”。
三、专题阅读——越“啃”越“深”
每日一则的《论语》,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在读论语,而且读出自己的体会。但如果仅有一则则的解读,而缺乏整体的理解和把握,那么“读整本的书”的目的就无法达到。因此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应该组织一场《论语》的读书分享会,可以由老师直接选定分享会的主题,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和展示。但这样其实不利于学生阅读主动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放手:先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把提出的问题罗列成清单;再由小组进行讨论,选出小组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最后拿到班级讨论,共同决定这个学期探讨哪些问题。这样讨论出来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或确切地存在疑惑的问题,学生在课后会更有动力去研究探讨。基本上,高中阶段的学生是可以在这样的讨论活动中,直接命中我们老师认为的“重要问题”,即使遗漏了一些问题,我们也可以在学生讨论完后加以补充。
在这里提供一些问题清单:
1.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中给出了若干个答案,每个提问者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请你把所有的答案找出来,合并在一起,总结孔子所说的“仁”的内涵。
2.什么是孝?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如何才能称之为“孝”,请你总结孔子所说的“孝”的具体内涵。并谈谈你对孝的理解,或者思考现今社会如何才是“孝”?
3.阅读《论语》,找出有关“君子”的话,分条记录后,按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话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分类的标准和对“君子”的理解,并想一想,历史上有哪些人物可以称得上“君子”? 4.探讨《论语》中孔子的教学方法,谈谈这些方法对现在教育的意义。
5.谈孔子的“治国”之道,在习大大的治国之策中是否有所体现。
6.尝试根据《论语》制作孔子个人简历或孔子年谱。
7.在《论语》中找出孔子周游列国的相关语录,整理他的大致路线,并分析他周游列国期间主要宣扬哪些思想?
四、删减阅读——越“啃”越“薄”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引导学生理解《论语》,不断地通过资料来丰富其内涵,这样的阅读就会让书越读越“厚”。但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让书越读越“薄”,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删除一些冗余的信息,从而把握一本书的“重点”,真正地读懂这本书。
其实,《论语》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微博”,删减一些内容并不会伤筋动骨。因此在完成《論语》的初步阅读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二次阅读——删减《论语》。删减依据可以是:从现代社会去衡量已没有什么价值,无须继承;有的语录缺乏意义感,只是琐碎的记录;有些是意思重复的话。在删减后再去阅读《论语》,去思考《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从而让学生有一种“学有所得”的体会,让学生了解《论语》想表达的内涵,把握住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的重大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以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词来重新编排《论语》,比如:如果你要出一本“君子语录”,你想选哪些语句作为书的内容?依据是什么?你想象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重新编排,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论语》一书,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论语》——《论语》可以是一本本薄薄的小册子,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学生对《论语》的不同认识。
《论语》的阅读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这里的不过是其中的一种,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挖掘更多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以更丰富的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让学生不单单会读《论语》能读《论语》,还能自己带着这些方法去读其他的“整本书”。
【参考文献】
[1]包建新.《论语》阅读的N种打开方式——兼论整本书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2019.6:28.
[2]卢吉增.《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18.4:20.
[3]程翔.《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谈[J]语文教学通迅·初中,2019.3:26.
(作者单位:清远市第一中学,广东 清远 511500)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论语》;专题阅读
《论语》一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编排比较散乱零碎,内容连贯性不强,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学生而言,《论语》“文言文”的特性本身就造成了较大的阅读障碍,而《论语》内容上的这些特点更加增添了难度。因此,于学生而言,《论语》属于整本书阅读中“难啃的骨头”,要在一个学期内把这本书“啃”下来,对学生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我认为如果高中阶段要进行《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应给学生两个学期的时间,否则学生只会囫囵吞枣,难以深入领略《论语》的内涵与魅力。并且除了整体阅读,还应让学生细读,一个学期细读前十章,一个学期细读后十章,如此方能“读进去”“读出味”。
一、趣味导读——“难啃”也会想“啃”
《论语》是文言文,学生在开始读之前就会产生一定的畏难心理,因此导读课我们切不可过于枯燥无味,如果只是单纯地介绍《论语》和孔子,是没有办法留住学生的“心”的,又如何能让学生愿意去“啃”这本书呢?因此我们的导读设计可以以“我从《论语》看孔子及其弟子”为主题,先抛开《论语》内容的思想性不讲,而导之以“人的趣味性”,先吸引学生的目光,以另类的、学生喜欢的方式打开《论语》,让学生先走进《论语》的大门,开始读《论语》的部分内容,这样方能顺利地进入整本书的阅读。
而这一趣味性的打开方式,已有人走在了前面。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黄厚江先生写的《论语读人——黄厚江老师解读 〈论语〉》,让学生先整体感受孔子更真实、更生活、更有趣的样子,然后设计课堂討论:请你根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后面的人物索引,阅读相关章节,思考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的关系,判断孔子对这些弟子的喜爱程度,并根据这些给主要的几个弟子排个序。
如此有趣的导读和课堂活动,我们还怕留不住学生的心吗?当学生开始读《论语》后,我们再引导他们去“啃”《论语》的思想性,就容易得多了。
二、师生共读——越“啃”越有“味”
《论语》共二十章,每章之下又分则,我们可以让读《论语》成为每一堂语文课的一部分,设置课前5分钟的分享活动——我读《论语》。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读书小组的作用,每六个人为一组,每组负责一章。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由一个组员选取该章的一则内容进行讲解,共5人,另一人负责主持。具体流程如下:
1.主持人开场;
2.由该同学带领全班齐读自己所选内容;
3.该同学先解读重点字词,复述大意;
4.该同学谈谈自己选这一则的理由,谈谈自己的对这一则的理解或困惑,要联系生活或历史;
5.主持人组织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疑惑或不同意见。
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应注意引导,看能否挖掘出思辨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实际上,《论语》中的思想有很多不适于当下的东西,也有很多至今仍为至理的东西,所以当学生联系生活或历史进行理解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聆听,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出亮点,尤其学生有争议的地方,更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的解读。如孔子在《论语》中关于“愚民”的言论一直是有争议的,当学生在讲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很容易产生争议点,就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用思辨性的眼光来解读这一句话,加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除了要有师生共读的读本——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外,还应有一些参考书,如钱穆的《论语今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因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只有字词解释和翻译,而有些篇章的内容仅靠翻译,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版本的《论语》解读来思考问题。而且钱穆的解读和南怀瑾的解读有些地方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我们也可以向学生分享这些不同的解读,由此引导学生去真正地思考自己对《论语》的理解,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性,也能加深学生对《论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越“啃”越有“味”。
三、专题阅读——越“啃”越“深”
每日一则的《论语》,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在读论语,而且读出自己的体会。但如果仅有一则则的解读,而缺乏整体的理解和把握,那么“读整本的书”的目的就无法达到。因此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应该组织一场《论语》的读书分享会,可以由老师直接选定分享会的主题,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和展示。但这样其实不利于学生阅读主动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放手:先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把提出的问题罗列成清单;再由小组进行讨论,选出小组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最后拿到班级讨论,共同决定这个学期探讨哪些问题。这样讨论出来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或确切地存在疑惑的问题,学生在课后会更有动力去研究探讨。基本上,高中阶段的学生是可以在这样的讨论活动中,直接命中我们老师认为的“重要问题”,即使遗漏了一些问题,我们也可以在学生讨论完后加以补充。
在这里提供一些问题清单:
1.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中给出了若干个答案,每个提问者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请你把所有的答案找出来,合并在一起,总结孔子所说的“仁”的内涵。
2.什么是孝?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如何才能称之为“孝”,请你总结孔子所说的“孝”的具体内涵。并谈谈你对孝的理解,或者思考现今社会如何才是“孝”?
3.阅读《论语》,找出有关“君子”的话,分条记录后,按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话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分类的标准和对“君子”的理解,并想一想,历史上有哪些人物可以称得上“君子”? 4.探讨《论语》中孔子的教学方法,谈谈这些方法对现在教育的意义。
5.谈孔子的“治国”之道,在习大大的治国之策中是否有所体现。
6.尝试根据《论语》制作孔子个人简历或孔子年谱。
7.在《论语》中找出孔子周游列国的相关语录,整理他的大致路线,并分析他周游列国期间主要宣扬哪些思想?
四、删减阅读——越“啃”越“薄”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引导学生理解《论语》,不断地通过资料来丰富其内涵,这样的阅读就会让书越读越“厚”。但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让书越读越“薄”,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删除一些冗余的信息,从而把握一本书的“重点”,真正地读懂这本书。
其实,《论语》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微博”,删减一些内容并不会伤筋动骨。因此在完成《論语》的初步阅读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二次阅读——删减《论语》。删减依据可以是:从现代社会去衡量已没有什么价值,无须继承;有的语录缺乏意义感,只是琐碎的记录;有些是意思重复的话。在删减后再去阅读《论语》,去思考《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从而让学生有一种“学有所得”的体会,让学生了解《论语》想表达的内涵,把握住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的重大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以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词来重新编排《论语》,比如:如果你要出一本“君子语录”,你想选哪些语句作为书的内容?依据是什么?你想象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重新编排,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论语》一书,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论语》——《论语》可以是一本本薄薄的小册子,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学生对《论语》的不同认识。
《论语》的阅读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这里的不过是其中的一种,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挖掘更多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以更丰富的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让学生不单单会读《论语》能读《论语》,还能自己带着这些方法去读其他的“整本书”。
【参考文献】
[1]包建新.《论语》阅读的N种打开方式——兼论整本书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2019.6:28.
[2]卢吉增.《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18.4:20.
[3]程翔.《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谈[J]语文教学通迅·初中,2019.3:26.
(作者单位:清远市第一中学,广东 清远 5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