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语言、意境,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都是美的结晶。就课文内容而言,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那一张张美的画面就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有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灵美,借助课文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儿童稚嫩的心灵会感到一种震撼,对心灵美的认识就从这里开始;还有那富有哲理的散文、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可以帮助儿童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让他们逐步认识世界,体会人生。从教材的语言来看,虽然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朴素,犹如淡淡的水墨画;有的华丽,好似色彩斑斓的五彩画;有的明快,使人感到清新;有的含蓄,使人感到深沉;有的生动有趣,让人觉得幽默而富有哲理。不同的艺术风格,会给学生以强烈艺术美的享受。这提醒语文教师应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教学、处理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创设审美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在深切的美感体验中激起相应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营造美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审美教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审美教育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规定和束缚,它只是自然而然让人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审美教育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首先要营造美的教学氛围,在美的教学氛围中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一)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信任,发展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情谊,构成融洽的情感关系,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感,让学生有亲切的归属感,在课堂上大家都能十分自由、愉快地学习。教师的教学情感必须是愉快、欢乐、期待、饱满,教学评价必须以赞扬、赞同、激励为主,从而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二)表现美的教态。
富有审美感染力的教态美,来自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的和谐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目光,使自己的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对流”,变成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的“控制中枢”;要善于使用面部表情,做到自然、适度、温和;还要注意体态姿势的运用,教师的姿态要端正稳健,庄重高雅。
(三)设计美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概括。教师的板书不仅要通盘考虑,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还要注意美观性、形象性,内容上要用字遣词准确无误,用语精练,重点突出,形式上要布局合理,排列有序,条理清楚,具有造型美,字体上要字迹工整,合乎规范,美观大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二、引导入境入情,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审美能力,审美心理结构开始形成,他们对美有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和趋向性。但小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往往难于直接感受教材中的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时,审美情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
(一)用语言诱导入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去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教师的言语成为强大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形象、生动,饱含情感,富于教育性和启发性,富有美感,直接作用于审美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追求美,启发学生领悟美、感受美。
(二)用图画、实物等直观手段诱导入境。
根据课文内容制作或放大有关图片,或借助电教手段以图像展现课文意境,使教材内容的美以有声、有色、有形的具体途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把文字美和内容美联系起来,能一下子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和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夕阳真美》一课,其中二、三、四自然段细致描写了日落时的美丽景象。但小学生却难以理解和体会日落的美景,如果组织学生观察一次日落的情景或者配上一段动态的教学录相,学生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美,在情感上受到美的感染。
(三)表演入境。
通过表演再现课文里的情节、情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准确真切地体验文中的感情。如教学《九色鹿》一课时,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表演以后再回到课文,思考文中的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省略了什么,它们可能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然后加上想象的那些情节再组织演练,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动情入境,受到美的熏陶。
(四)对比入境。
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蚂蚁和蝈蝈》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使学生识别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真、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三、启发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在这里他所强调的是读诗学文中的想象,没有想象,就难以把握作品。在让学生品味课文的同时,课文所描述的事物会唤起他们对生活的联想,诱发审美创造,让学生在头脑中“看见”或“听见”所描述的一切,进而创造新的艺术境界。
(一)启发想象,合理延伸。
不少课文的结尾,文虽尽,意未穷,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可及时顺着作者的思路让学生进行想象,合理延伸。如《狼和小羊》的结尾:“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小羊的命运如何,课文没有交代,根据这篇课文的结尾,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故事。
(二)启发想象,填补人物描写的空白。
作者在描写人物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常常为增强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悬念,而在描写人物的行为、心理、语言、形象时留下空白,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人物描写的空白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一路花香》中完好的水罐和破裂的水罐,他们的对话,他们各自的心理,他们今后的表现等等,就可以让学生去想象。
(三)启发想象,完成意境的再创造。
意境诞生于作者笔下,其生命又应当在读者的想象中得到延续。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意境,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让他们以自己的灵秀之气去完成意境的再创造。教学《桂花雨》一课,就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当成文中童年时期的“我”,来到院子里帮父母摇桂花,入情入境,那么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呢?
创造一个美的语文教育体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语文教学一旦升华了学生对真善美的情感和追求,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因而,我们要努力守护语文之“美”。
一、营造美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审美教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审美教育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规定和束缚,它只是自然而然让人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审美教育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首先要营造美的教学氛围,在美的教学氛围中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一)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信任,发展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情谊,构成融洽的情感关系,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感,让学生有亲切的归属感,在课堂上大家都能十分自由、愉快地学习。教师的教学情感必须是愉快、欢乐、期待、饱满,教学评价必须以赞扬、赞同、激励为主,从而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二)表现美的教态。
富有审美感染力的教态美,来自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的和谐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目光,使自己的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对流”,变成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的“控制中枢”;要善于使用面部表情,做到自然、适度、温和;还要注意体态姿势的运用,教师的姿态要端正稳健,庄重高雅。
(三)设计美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概括。教师的板书不仅要通盘考虑,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还要注意美观性、形象性,内容上要用字遣词准确无误,用语精练,重点突出,形式上要布局合理,排列有序,条理清楚,具有造型美,字体上要字迹工整,合乎规范,美观大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二、引导入境入情,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审美能力,审美心理结构开始形成,他们对美有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和趋向性。但小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往往难于直接感受教材中的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时,审美情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
(一)用语言诱导入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去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教师的言语成为强大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形象、生动,饱含情感,富于教育性和启发性,富有美感,直接作用于审美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追求美,启发学生领悟美、感受美。
(二)用图画、实物等直观手段诱导入境。
根据课文内容制作或放大有关图片,或借助电教手段以图像展现课文意境,使教材内容的美以有声、有色、有形的具体途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把文字美和内容美联系起来,能一下子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和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夕阳真美》一课,其中二、三、四自然段细致描写了日落时的美丽景象。但小学生却难以理解和体会日落的美景,如果组织学生观察一次日落的情景或者配上一段动态的教学录相,学生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美,在情感上受到美的感染。
(三)表演入境。
通过表演再现课文里的情节、情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准确真切地体验文中的感情。如教学《九色鹿》一课时,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表演以后再回到课文,思考文中的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省略了什么,它们可能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然后加上想象的那些情节再组织演练,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动情入境,受到美的熏陶。
(四)对比入境。
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蚂蚁和蝈蝈》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使学生识别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真、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三、启发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在这里他所强调的是读诗学文中的想象,没有想象,就难以把握作品。在让学生品味课文的同时,课文所描述的事物会唤起他们对生活的联想,诱发审美创造,让学生在头脑中“看见”或“听见”所描述的一切,进而创造新的艺术境界。
(一)启发想象,合理延伸。
不少课文的结尾,文虽尽,意未穷,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可及时顺着作者的思路让学生进行想象,合理延伸。如《狼和小羊》的结尾:“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小羊的命运如何,课文没有交代,根据这篇课文的结尾,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故事。
(二)启发想象,填补人物描写的空白。
作者在描写人物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常常为增强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悬念,而在描写人物的行为、心理、语言、形象时留下空白,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人物描写的空白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一路花香》中完好的水罐和破裂的水罐,他们的对话,他们各自的心理,他们今后的表现等等,就可以让学生去想象。
(三)启发想象,完成意境的再创造。
意境诞生于作者笔下,其生命又应当在读者的想象中得到延续。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意境,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让他们以自己的灵秀之气去完成意境的再创造。教学《桂花雨》一课,就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当成文中童年时期的“我”,来到院子里帮父母摇桂花,入情入境,那么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呢?
创造一个美的语文教育体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语文教学一旦升华了学生对真善美的情感和追求,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因而,我们要努力守护语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