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黄石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枯竭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这是黄石市继九十年代初被批准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以来又一重大历史机遇。抢抓这一难得机遇,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中心工作。为此,市政协就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这一课题,分赴河南焦作、江西萍乡两个首批资源枯竭试点城市进行了学习考察,并召开主席会议,联系黄石实际进行了专题协商,形成了本建议案,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着力产业结构创新,构筑多元产业新格局
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化解长期以来制约黄石市经济发展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出路。产业转型的本质在创新,创新的内涵包括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政府职能创新等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产业创新。从黄石实际出发,产业转型和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实施“三大战略”为统领,以整体推进全市经济转型为目标,以技术进步、自主创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优化资源配置为主要途径,着力创新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高新产业、替代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扬长补短,错位转型,构筑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产业转型推进经济转型,以经济转型带动城市功能转型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黄石经济由主要依靠重工业拉动逐渐向轻重工业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大型企业拉动逐渐向大中小企业合力发展产业集群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支柱产业拉动逐渐向依靠支柱产业提升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共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能源资源消耗拉动逐渐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拉动转变,实现黄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着力支柱产业创新,构筑经济转型新优势
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建材行业是我市三大支柱产业。要在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先进装备和管理改造提升、拓展延伸、壮大发展三大支柱产业集群的同时,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在“高、精、尖”新型材料产品上,打造全国最大的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形成“后发优势”。黑色金属产业不仅要向轴承钢、弹簧钢、模具钢、不锈钢、合金钢及钢管延伸,而且要大力发展高速铁路机车用钢、石油化工用钢及钢管、汽车工业用钢、航天航空用钢等新型高合金特种钢及钢材,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特殊钢生产基地;有色金属产业不仅要向铜板带、铜管、铜线材延伸,而且要大力发展铜箔、铜合金材料、双金属、多金属复合材料等新型铜材料产品,打造全国最大的铜产品加工和新型铜材料基地;建材产业不仅要继续整合资源、扩大规模、赶超进位,而且要大力发展充气混凝土砌块的基础上发展充气构件墙体材料、塑料建材、铝制建材、新型材料建材等,打造全国最大的新型建筑材料基地。
三、着力主导产业创新,构筑经济转型新支柱
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饮料食品、医药化工、能源五大产业是黄石的主导产业,也是产业转型、培植经济发展新支柱的主要着力点。装备制造产业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增强研发设计、信息集成、零部件和成套供应能力,大力发展与大型家电生产、精密机床装备、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水泥生产成套设备、成套纺织机械设备、智能化输送设备、重型工业机械、汽车配套部件、成型装载车、特种车、客车以及与国家大飞机制造配套的各种零部件等系列产品,打造创新具有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按照清花无卷、纺纱无接、织布无梭和精梳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家用纺织品、装饰纺织品、工业用纺织品,进一步提高面料、化纤、印染、服装设计业配套能力,打造创新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饮料食品产业要以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保健酒、啤酒、白酒、米酒及精制粮油、方便食品及多种特色小食品,打造创新饮料食品产业集群;医药化工产业要重点发展生物制药、新型医药制剂、新型抗生素等医药系列产品和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鞋业制造等化工系列产品,尤其是要依托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积极做好下游产品的承接,实现“错位”发展,打造创新化工医药产业集群;能源产业则要以加快西塞电厂二期工程,积极争取核电项目和发展生物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
四、着力高新产业创新,构筑经济转型新主体
按照“一提升、三引进、五创新”的思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提升”就是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龙头企业进行改造升级、改造嫁接,提升传统产业、龙头企业的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对压缩机、换热器、节能环保设备、机电一体化和信息产业等高新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三引进”就是要突出国内外高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成果“三个引进”,尤其是引进国内外顶级高科技企业,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和清华、北大、武大等科研机构,“攀高结贵”,实现“借时、借势、借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创新”就是要加快产品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科技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高新产业全方位发展。要继续保持和扩大与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重点企业建立国家、省级技术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组织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推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要及时捕猎当今世界新技术、新成果信息,积极引进更多的高新产业落户黄石市,促进高新产业“几何式”增长,实现经济发展“弯道超车”。经过8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占地方生产总值的20%左右,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新主体。
五、着力替代产业创新,构筑经济转型新领域
推进产业创新,必须加快发展替代产业。从黄石实际出发,发展替代产业要依托自身优势,瞄准国内外替代产业发展走势,走高起点培育、宽领域开辟的发展路子。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或循环过程转变,减少生产生活中废弃物的产生量,推进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特别是有色尾砂,电厂煤灰渣、生产生活等废弃物的再利用,完善再收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设,提高可再生利用资源的综合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推进“两业共进”(创新产业、转型产业)。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黄石市蕴藏着一笔巨大技工、技术科技财富,这是创新发展,发展替代产业的基础。要通过制定鼓励政策,帮助扶持他们单独或合作创业,发挥他们的技能和经验,创办生产设备制造公司,创办矿山机械制造企业,生产各种水泥、建材机械、采矿设备、洗选矿设备、电控设备等,壮大我市机械企业,成立生产技术服务公司,用自身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为国内外资源型产业提供生产技术和工艺服务。三是开辟产业“处女地”,填补产业空白。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区位优势、东湖开发区有利条件和武汉科研人才的丰富资源,开辟石油化工、IT产业、动漫产业等产业的“处女地”,并建立相应的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最大限度地开辟高新替代产业新领域。
六、着力现代农业创新,构筑经济转型新基础
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体,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途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种植业既要注重耕地规模化、企业化、标准化生产,更要实行战略性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养殖业既要大力扩张养殖规模,高标准推进畜、禽、水产的科学养殖,更要引进高附加值、高利润新品种,进行原生态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业既要大力开发方便食品、礼品食品、保健食品、中高档特色蔬菜食品,更要培育和引进与之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加農户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与此同时,要培养大量农业科技人员、引进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壮大农业科技队伍;要组建农林牧副渔等各类专业合作社,对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和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要建设科技含量高、安置就业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园,在整体上打造农业新基础。
七、着力现代服务业创新,构筑经济转型新支撑
首先,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功能的转型。要以现代物流业为抓手,以棋盘洲新港物流加工园区为龙头,大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以此为基地,推动物流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信息化处理的现代化,将黄石打造成为鄂东南现代物流中心;要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我市政务、商务、教育、科技,乃至企业生产的信息化;要以金融市场建设为抓手,建立开放式、高效率的银行、保险、担保、典当等金融服务体系,为城市转型提供资金保障;要以培植中介市场为抓手,大力发展职业中介、经纪代理、设计咨询、法律咨询、检测认证等服务业,为城市转型提供市场化服务。第二,超常规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城市功能转型。要以磁湖为基础,聘请世界级规划设计公司,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打造全国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环磁湖风景区,把团城山公园建成国内一流的主题公园。要以申报与带动、申报与打造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出“中国矿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工业遗产”、“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东方山”、“中国仙岛湖休闲度假区”、“中国黄石奇石观赏”、“中国黄石蟹美食”等旅游特色名片,充实和拓展黄石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的文化内涵和外延。第三,跨越式提升商业业态,促进城市生活品质的转型。要以融合商业资源为重点,在老城区建设若干条高品质的专业特色商品街,在泛后河堤地区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集商务办公、高档酒店、高档住宅和大型购物广场、大型健身娱乐设施、商业步行街为一体的中心商务区,带动零售商业连锁化、大型卖场规范化、精品名牌集约化、商品配送网络化、饮食服务无害化等新型业态形成,使黄石由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转变,进而构筑经济转型的新支撑。
八、着力保障体制创新,构筑经济转型新体系
产业转型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多层保障体系。一是加强领导,为产业转型提供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成立高规格的转型工作领导小组,以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来抓转型。将转型工作列为常态性工作,设立常设办事机构,研究制定并落实有关转型的政策措施,协调、指导具体转型工作,保证转型指挥系统的上下畅通。市政府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市厅联系协商会议制度,保障中央和省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各项政策在黄石市落实。二是招商引资,为产业转型提供项目保障。这是以产业转型推进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在制订产业规划方案的前提下要按照“功能分区、产业招商”的思路,制定重点实施项目目录,按照园区功能定位,打造项目平台,确立园区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工业项目、能源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农林牧副渔项目、现代物流和商贸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分解到相关责任单位狠抓落实。要在项目建设中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实施“小进规”活动,力争每年规模以上企业增加100户以上。三是深化改革,为产业转型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要改革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争取省政府对垂直部门以更多自主权,同时要求给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更多的自主权,双方配合运用特殊的办法及时支持转型;要改革税费管理制度,加大资源税征收力度,保证政府留有足够的调控产业发展方向的能力;要革除办事繁琐的陈规陋习,鼓励项目人跑省进京,鼓励招商人员机动灵活地与外商缔结良好关系。四是多方融资,为产业转型提供资金保障。要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支持产业转型;要着力培育资金市场,如借证券市场多推出黄石市上市公司争取上市,运用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发行债券,采取保护措施吸纳民间资本进入资金市场,动员国有银行对转型城市特事特办等,从而搞活黄石市资金市场,为转型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对国家财政性转移支付扶持资金,要用在产业转型和创新上,决不能用于填补与产业无关的历史缺口。要借鉴江西萍乡的做法,对资源开采企业开征资源转型补偿费,每吨原煤征收5—10元,用于环境治理和产业转型。五是“三保”先行,为产业转型提供稳定保障。要发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将就业与保障两副担子同时挑,两个轮子一起跑,对内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黄石市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要扩大企业的社保面,提高社保资金征缴率,缩小社保资金的收支缺口,同时对上要加大社保资金补助爭取力度,以提高政府的社会保障和救助能力。六是转变职能,为产业转型提供环境保障。要加大对全市400多处开山塘口、七万多亩矿山废弃地的治理力度,实施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多方筹措资金进行专项治理,力争用5年的时间完成石漠化治理。要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建设“森林黄石”、“宜居黄石”,为经济转型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尽快理顺政府功能,探索建立“大部制”的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创新。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降低收费标准,为产业转型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总结完善“两集中一代办”等工作机制,制定岗位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项目代办制等细则,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加大对黄石市转型条件、政策机遇、战略措施等宣传力度,为城市转型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把全市上下的注意力和智慧引导到城市转型上来,形成全市上下人人关心转型、人人参与转型、人人支持转型、人人推动转型的良好局面。
一、着力产业结构创新,构筑多元产业新格局
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化解长期以来制约黄石市经济发展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出路。产业转型的本质在创新,创新的内涵包括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政府职能创新等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产业创新。从黄石实际出发,产业转型和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实施“三大战略”为统领,以整体推进全市经济转型为目标,以技术进步、自主创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优化资源配置为主要途径,着力创新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高新产业、替代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扬长补短,错位转型,构筑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产业转型推进经济转型,以经济转型带动城市功能转型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黄石经济由主要依靠重工业拉动逐渐向轻重工业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大型企业拉动逐渐向大中小企业合力发展产业集群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支柱产业拉动逐渐向依靠支柱产业提升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共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能源资源消耗拉动逐渐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拉动转变,实现黄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着力支柱产业创新,构筑经济转型新优势
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建材行业是我市三大支柱产业。要在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先进装备和管理改造提升、拓展延伸、壮大发展三大支柱产业集群的同时,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在“高、精、尖”新型材料产品上,打造全国最大的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形成“后发优势”。黑色金属产业不仅要向轴承钢、弹簧钢、模具钢、不锈钢、合金钢及钢管延伸,而且要大力发展高速铁路机车用钢、石油化工用钢及钢管、汽车工业用钢、航天航空用钢等新型高合金特种钢及钢材,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特殊钢生产基地;有色金属产业不仅要向铜板带、铜管、铜线材延伸,而且要大力发展铜箔、铜合金材料、双金属、多金属复合材料等新型铜材料产品,打造全国最大的铜产品加工和新型铜材料基地;建材产业不仅要继续整合资源、扩大规模、赶超进位,而且要大力发展充气混凝土砌块的基础上发展充气构件墙体材料、塑料建材、铝制建材、新型材料建材等,打造全国最大的新型建筑材料基地。
三、着力主导产业创新,构筑经济转型新支柱
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饮料食品、医药化工、能源五大产业是黄石的主导产业,也是产业转型、培植经济发展新支柱的主要着力点。装备制造产业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增强研发设计、信息集成、零部件和成套供应能力,大力发展与大型家电生产、精密机床装备、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水泥生产成套设备、成套纺织机械设备、智能化输送设备、重型工业机械、汽车配套部件、成型装载车、特种车、客车以及与国家大飞机制造配套的各种零部件等系列产品,打造创新具有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按照清花无卷、纺纱无接、织布无梭和精梳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家用纺织品、装饰纺织品、工业用纺织品,进一步提高面料、化纤、印染、服装设计业配套能力,打造创新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饮料食品产业要以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保健酒、啤酒、白酒、米酒及精制粮油、方便食品及多种特色小食品,打造创新饮料食品产业集群;医药化工产业要重点发展生物制药、新型医药制剂、新型抗生素等医药系列产品和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鞋业制造等化工系列产品,尤其是要依托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积极做好下游产品的承接,实现“错位”发展,打造创新化工医药产业集群;能源产业则要以加快西塞电厂二期工程,积极争取核电项目和发展生物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
四、着力高新产业创新,构筑经济转型新主体
按照“一提升、三引进、五创新”的思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提升”就是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龙头企业进行改造升级、改造嫁接,提升传统产业、龙头企业的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对压缩机、换热器、节能环保设备、机电一体化和信息产业等高新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三引进”就是要突出国内外高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成果“三个引进”,尤其是引进国内外顶级高科技企业,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和清华、北大、武大等科研机构,“攀高结贵”,实现“借时、借势、借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创新”就是要加快产品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科技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高新产业全方位发展。要继续保持和扩大与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重点企业建立国家、省级技术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组织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推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要及时捕猎当今世界新技术、新成果信息,积极引进更多的高新产业落户黄石市,促进高新产业“几何式”增长,实现经济发展“弯道超车”。经过8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占地方生产总值的20%左右,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新主体。
五、着力替代产业创新,构筑经济转型新领域
推进产业创新,必须加快发展替代产业。从黄石实际出发,发展替代产业要依托自身优势,瞄准国内外替代产业发展走势,走高起点培育、宽领域开辟的发展路子。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或循环过程转变,减少生产生活中废弃物的产生量,推进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特别是有色尾砂,电厂煤灰渣、生产生活等废弃物的再利用,完善再收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设,提高可再生利用资源的综合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推进“两业共进”(创新产业、转型产业)。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黄石市蕴藏着一笔巨大技工、技术科技财富,这是创新发展,发展替代产业的基础。要通过制定鼓励政策,帮助扶持他们单独或合作创业,发挥他们的技能和经验,创办生产设备制造公司,创办矿山机械制造企业,生产各种水泥、建材机械、采矿设备、洗选矿设备、电控设备等,壮大我市机械企业,成立生产技术服务公司,用自身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为国内外资源型产业提供生产技术和工艺服务。三是开辟产业“处女地”,填补产业空白。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区位优势、东湖开发区有利条件和武汉科研人才的丰富资源,开辟石油化工、IT产业、动漫产业等产业的“处女地”,并建立相应的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最大限度地开辟高新替代产业新领域。
六、着力现代农业创新,构筑经济转型新基础
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体,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途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种植业既要注重耕地规模化、企业化、标准化生产,更要实行战略性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养殖业既要大力扩张养殖规模,高标准推进畜、禽、水产的科学养殖,更要引进高附加值、高利润新品种,进行原生态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业既要大力开发方便食品、礼品食品、保健食品、中高档特色蔬菜食品,更要培育和引进与之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加農户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与此同时,要培养大量农业科技人员、引进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壮大农业科技队伍;要组建农林牧副渔等各类专业合作社,对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和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要建设科技含量高、安置就业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园,在整体上打造农业新基础。
七、着力现代服务业创新,构筑经济转型新支撑
首先,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功能的转型。要以现代物流业为抓手,以棋盘洲新港物流加工园区为龙头,大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以此为基地,推动物流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信息化处理的现代化,将黄石打造成为鄂东南现代物流中心;要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我市政务、商务、教育、科技,乃至企业生产的信息化;要以金融市场建设为抓手,建立开放式、高效率的银行、保险、担保、典当等金融服务体系,为城市转型提供资金保障;要以培植中介市场为抓手,大力发展职业中介、经纪代理、设计咨询、法律咨询、检测认证等服务业,为城市转型提供市场化服务。第二,超常规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城市功能转型。要以磁湖为基础,聘请世界级规划设计公司,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打造全国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环磁湖风景区,把团城山公园建成国内一流的主题公园。要以申报与带动、申报与打造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出“中国矿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工业遗产”、“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东方山”、“中国仙岛湖休闲度假区”、“中国黄石奇石观赏”、“中国黄石蟹美食”等旅游特色名片,充实和拓展黄石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的文化内涵和外延。第三,跨越式提升商业业态,促进城市生活品质的转型。要以融合商业资源为重点,在老城区建设若干条高品质的专业特色商品街,在泛后河堤地区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集商务办公、高档酒店、高档住宅和大型购物广场、大型健身娱乐设施、商业步行街为一体的中心商务区,带动零售商业连锁化、大型卖场规范化、精品名牌集约化、商品配送网络化、饮食服务无害化等新型业态形成,使黄石由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转变,进而构筑经济转型的新支撑。
八、着力保障体制创新,构筑经济转型新体系
产业转型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多层保障体系。一是加强领导,为产业转型提供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成立高规格的转型工作领导小组,以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来抓转型。将转型工作列为常态性工作,设立常设办事机构,研究制定并落实有关转型的政策措施,协调、指导具体转型工作,保证转型指挥系统的上下畅通。市政府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市厅联系协商会议制度,保障中央和省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各项政策在黄石市落实。二是招商引资,为产业转型提供项目保障。这是以产业转型推进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在制订产业规划方案的前提下要按照“功能分区、产业招商”的思路,制定重点实施项目目录,按照园区功能定位,打造项目平台,确立园区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工业项目、能源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农林牧副渔项目、现代物流和商贸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分解到相关责任单位狠抓落实。要在项目建设中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实施“小进规”活动,力争每年规模以上企业增加100户以上。三是深化改革,为产业转型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要改革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争取省政府对垂直部门以更多自主权,同时要求给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更多的自主权,双方配合运用特殊的办法及时支持转型;要改革税费管理制度,加大资源税征收力度,保证政府留有足够的调控产业发展方向的能力;要革除办事繁琐的陈规陋习,鼓励项目人跑省进京,鼓励招商人员机动灵活地与外商缔结良好关系。四是多方融资,为产业转型提供资金保障。要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支持产业转型;要着力培育资金市场,如借证券市场多推出黄石市上市公司争取上市,运用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发行债券,采取保护措施吸纳民间资本进入资金市场,动员国有银行对转型城市特事特办等,从而搞活黄石市资金市场,为转型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对国家财政性转移支付扶持资金,要用在产业转型和创新上,决不能用于填补与产业无关的历史缺口。要借鉴江西萍乡的做法,对资源开采企业开征资源转型补偿费,每吨原煤征收5—10元,用于环境治理和产业转型。五是“三保”先行,为产业转型提供稳定保障。要发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将就业与保障两副担子同时挑,两个轮子一起跑,对内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黄石市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要扩大企业的社保面,提高社保资金征缴率,缩小社保资金的收支缺口,同时对上要加大社保资金补助爭取力度,以提高政府的社会保障和救助能力。六是转变职能,为产业转型提供环境保障。要加大对全市400多处开山塘口、七万多亩矿山废弃地的治理力度,实施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多方筹措资金进行专项治理,力争用5年的时间完成石漠化治理。要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建设“森林黄石”、“宜居黄石”,为经济转型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尽快理顺政府功能,探索建立“大部制”的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创新。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降低收费标准,为产业转型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总结完善“两集中一代办”等工作机制,制定岗位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项目代办制等细则,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加大对黄石市转型条件、政策机遇、战略措施等宣传力度,为城市转型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把全市上下的注意力和智慧引导到城市转型上来,形成全市上下人人关心转型、人人参与转型、人人支持转型、人人推动转型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