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同声传译,作为口译的一种形式,往往被神化为翻译的最高境界,因此大众往往认为只有高级语言学校、沿海英语专业学校才有能力和条件开设同声传译课程,实则不然。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翻译方向课程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该校本科、研究生同声传译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总结出与该校学生能力以及硬件设施相适应的同传教学方法,从而肯定同声传译在该校开设的可行性。
关键词:同声传译;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一、引言
同声传译课程是为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教学对象是翻译本科专业高年级以及翻译硕士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同声传译,包括其概念、标准、技巧、原则和一些常见情况的处理,结合丰富的例句、篇章实例以及现场模拟,为有志于成为一名同传译员的学生提供可供借鉴的方法。
就同声传译课堂教学,业界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就其做过研究,主要围绕四大板块:同传技巧训练、同传教学研究、同传系统以及同传教材研究。雷静在其《国内同声传译研究现状及教学模式发展》一文中,通过对54篇同声传译相关的核心期刊的梳理,总结出围绕同声传译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其中提及同声传译教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介绍课堂教学的经验及方法;2)探讨如何将实践经验引入教学中;3)围绕着同传教学中的教材与辅助设备设施等问题;4)译员自身的训练与培训①。林巍在其《试论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略》一文中,指出同传教学的设计与操作是一个综合性的探索过程,其中涉及特殊能力的开启,注意力分配机制的建立,思维模式的转换,变“平时”为“同时”,同声传译中的“预测”,以及相应的语言处理技巧等②。他们都强调同传教学中实践的重要性。此外,张睿在其硕士论文《英汉同声传译教学方法初探》一文中,以吉尔的注意力分配与记忆模式,尝试建立了一套以技能为基础的适用于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的同传训练方案④。他强调同传教学应该以理论为基础。齐艳、李晓峰在《由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看我国高校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中总结出我国目前同传教学的问题主要在于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性师资队伍匮乏、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口译课程缺乏联系性等③。同声传译教学具有共性,因此前人的研究对于后来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西南科技大学,作为西部地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同传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旨在以该校学生的能力以及课程设置为基础,通过实践教学,总结出适合该校同声传译教学的方法。
二、西南科技大学开设同声传译课程的有利条件
目前,纵然国内各大高校同声传译课程还不够完善,西南科技大学也不例外,但也有其有利条件。多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大力发展口译教学,其历史沿革体现如下:
2002年,翻译课程(本科课程);
2004年,翻译理论与实践(本科、研究生课程);
2008年,英语口译(研究生课程);
2010年,商务谈判口译(商务英语本科);
2011年,英汉、汉英同声传译(翻译硕士课程)。
与国内同类课程从师资队伍、教学模式、课程建设资料库等各方面展开对比,本校课程个性特点鲜明。与国外相比,此课程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存在国情差异,在师资和资料库方面略显不足。
1.本课程教学组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大量实例取自于教师的最新设计研究成果,强调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教学理念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并且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取得不错的成果,多年的教学实践使课程的系统性很强,具有相应教材、完整的教案、教学措施和丰富的教学成果。
3.课程采用团队为组织形式,提高了学生与人共事能力和协作能力,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4.目前,能够用于教学的交互型计算机语言实验室8个计292座,计算机网络教室6间447座,同传室1间42座。设备总投入500万元,能够满足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需要及网络考试要求。
已建成大规模、高速计算机网络,信息点总数达到57000个,电子资源方面,包括校图书馆、网络中心、外国语学院等各种电子资源平台提供中外文数据库53个,各类光盘1600盘;外语学习系统平台和多媒体音视频数字资源库10T以上;卫星外语电视收视系统,外语广播电台,数字录音录像设备等。电子资源可在全校范围内实现共享。
三、同声传译教学实践
自2003年以来,笔者一直从事西南科技大学本科《同声传译基础》以及翻译硕士《同声传译》课程的教学,对该校同声传译课程设置有深入的了解。本科课程为2学分,每周一讲课,持续16周,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同声传译,包括其概念、标准、技巧、原则和一些常见情况的处理,倾向于理论阐述,辅之以同声传译实践;而翻译硕士同声传译课程为4学分,每周两讲课,持续16周,旨在通过系统讲解与模拟练习帮助学习者掌握国际会议同声传译的知识和技巧,实践为主。
研究课程从介绍同声传译的发展历史、相关理论导入,强调同声传译训练的技能性原则,按照由基础到深入、由宏观到微观的先后顺序安排教学内容,涵盖专业译员应该掌握的同传技能,包括“同声传译记忆、影子训练、注意力分配、视译、同声传译基本原则、设备使用、同声传译重要技巧、应对策略、数字处理、模拟国际会议”等同传译员必须掌握的主要技能知识。同时,课程练习以真实的语料为主,从训练素材方面保证同声传译训练的中的仿真性,贴近学习者步入职场后的实际工作需要。本课程采用技能(记忆、影子练习、视译、同声传译等)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认识同传,从而提高同传能力。
技能的讲解方面,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前两个星期内容安排主要为同传的基本概念以及记忆力训练的方法介绍与体验,后面直接进入影子练习、视译以及同传的讲解与练习。第三周第一讲介绍了影子练习相关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课下按照自己的双语能力与分脑能力制定相应的影子练习计划,同时教师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制定統一练习计划,接下来每节课前几分钟,教师选择材料按计划让学生做影子练习(源语跟读、干扰练习、源语释义、源语概括、译入语概括等),同时录音点评,然后进入该堂课视译、同传相关知识的讲解与练习。课堂选用材料话题具有全面性、真实性、时效性的特点,涵盖了礼仪祝词、旅游、教育、文化、经济、外贸、外交政策及国际关系、环保、科技、社会与家庭等,所选材料多为近年来中外领导人和专家在不同领域、不同场合的讲话。这些语料紧跟时代,真实可信,符合口译的特点和要求。
四、同声传译教学总结
综上,经过多年该校口译课程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探索、课程建设资料库建设等,在西南科技大学开设同声传译课程是可行的,针对该校学生特点以及课程设置特点,笔者已形成一套基本的教学思路,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验证。
参考文献:
[1] 雷静.国内同声传译研究现状及教学模式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4):89-93.
[2] 林巍.试论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3):54-59.
[3] 齐艳,李晓峰.由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看我国高校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4):170-172.
[4] 张睿.英汉同声传译教学方法初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基金项目:
西南科技大学18龙山人才计划研究专项:本科同声传译课程可行性研究---基于我校《同声传译基础》课程教学,No.18LSXY19。
关键词:同声传译;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一、引言
同声传译课程是为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教学对象是翻译本科专业高年级以及翻译硕士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同声传译,包括其概念、标准、技巧、原则和一些常见情况的处理,结合丰富的例句、篇章实例以及现场模拟,为有志于成为一名同传译员的学生提供可供借鉴的方法。
就同声传译课堂教学,业界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就其做过研究,主要围绕四大板块:同传技巧训练、同传教学研究、同传系统以及同传教材研究。雷静在其《国内同声传译研究现状及教学模式发展》一文中,通过对54篇同声传译相关的核心期刊的梳理,总结出围绕同声传译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其中提及同声传译教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介绍课堂教学的经验及方法;2)探讨如何将实践经验引入教学中;3)围绕着同传教学中的教材与辅助设备设施等问题;4)译员自身的训练与培训①。林巍在其《试论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略》一文中,指出同传教学的设计与操作是一个综合性的探索过程,其中涉及特殊能力的开启,注意力分配机制的建立,思维模式的转换,变“平时”为“同时”,同声传译中的“预测”,以及相应的语言处理技巧等②。他们都强调同传教学中实践的重要性。此外,张睿在其硕士论文《英汉同声传译教学方法初探》一文中,以吉尔的注意力分配与记忆模式,尝试建立了一套以技能为基础的适用于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的同传训练方案④。他强调同传教学应该以理论为基础。齐艳、李晓峰在《由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看我国高校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中总结出我国目前同传教学的问题主要在于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性师资队伍匮乏、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口译课程缺乏联系性等③。同声传译教学具有共性,因此前人的研究对于后来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西南科技大学,作为西部地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同传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旨在以该校学生的能力以及课程设置为基础,通过实践教学,总结出适合该校同声传译教学的方法。
二、西南科技大学开设同声传译课程的有利条件
目前,纵然国内各大高校同声传译课程还不够完善,西南科技大学也不例外,但也有其有利条件。多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大力发展口译教学,其历史沿革体现如下:
2002年,翻译课程(本科课程);
2004年,翻译理论与实践(本科、研究生课程);
2008年,英语口译(研究生课程);
2010年,商务谈判口译(商务英语本科);
2011年,英汉、汉英同声传译(翻译硕士课程)。
与国内同类课程从师资队伍、教学模式、课程建设资料库等各方面展开对比,本校课程个性特点鲜明。与国外相比,此课程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存在国情差异,在师资和资料库方面略显不足。
1.本课程教学组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大量实例取自于教师的最新设计研究成果,强调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教学理念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并且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取得不错的成果,多年的教学实践使课程的系统性很强,具有相应教材、完整的教案、教学措施和丰富的教学成果。
3.课程采用团队为组织形式,提高了学生与人共事能力和协作能力,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4.目前,能够用于教学的交互型计算机语言实验室8个计292座,计算机网络教室6间447座,同传室1间42座。设备总投入500万元,能够满足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需要及网络考试要求。
已建成大规模、高速计算机网络,信息点总数达到57000个,电子资源方面,包括校图书馆、网络中心、外国语学院等各种电子资源平台提供中外文数据库53个,各类光盘1600盘;外语学习系统平台和多媒体音视频数字资源库10T以上;卫星外语电视收视系统,外语广播电台,数字录音录像设备等。电子资源可在全校范围内实现共享。
三、同声传译教学实践
自2003年以来,笔者一直从事西南科技大学本科《同声传译基础》以及翻译硕士《同声传译》课程的教学,对该校同声传译课程设置有深入的了解。本科课程为2学分,每周一讲课,持续16周,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同声传译,包括其概念、标准、技巧、原则和一些常见情况的处理,倾向于理论阐述,辅之以同声传译实践;而翻译硕士同声传译课程为4学分,每周两讲课,持续16周,旨在通过系统讲解与模拟练习帮助学习者掌握国际会议同声传译的知识和技巧,实践为主。
研究课程从介绍同声传译的发展历史、相关理论导入,强调同声传译训练的技能性原则,按照由基础到深入、由宏观到微观的先后顺序安排教学内容,涵盖专业译员应该掌握的同传技能,包括“同声传译记忆、影子训练、注意力分配、视译、同声传译基本原则、设备使用、同声传译重要技巧、应对策略、数字处理、模拟国际会议”等同传译员必须掌握的主要技能知识。同时,课程练习以真实的语料为主,从训练素材方面保证同声传译训练的中的仿真性,贴近学习者步入职场后的实际工作需要。本课程采用技能(记忆、影子练习、视译、同声传译等)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认识同传,从而提高同传能力。
技能的讲解方面,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前两个星期内容安排主要为同传的基本概念以及记忆力训练的方法介绍与体验,后面直接进入影子练习、视译以及同传的讲解与练习。第三周第一讲介绍了影子练习相关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课下按照自己的双语能力与分脑能力制定相应的影子练习计划,同时教师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制定統一练习计划,接下来每节课前几分钟,教师选择材料按计划让学生做影子练习(源语跟读、干扰练习、源语释义、源语概括、译入语概括等),同时录音点评,然后进入该堂课视译、同传相关知识的讲解与练习。课堂选用材料话题具有全面性、真实性、时效性的特点,涵盖了礼仪祝词、旅游、教育、文化、经济、外贸、外交政策及国际关系、环保、科技、社会与家庭等,所选材料多为近年来中外领导人和专家在不同领域、不同场合的讲话。这些语料紧跟时代,真实可信,符合口译的特点和要求。
四、同声传译教学总结
综上,经过多年该校口译课程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探索、课程建设资料库建设等,在西南科技大学开设同声传译课程是可行的,针对该校学生特点以及课程设置特点,笔者已形成一套基本的教学思路,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验证。
参考文献:
[1] 雷静.国内同声传译研究现状及教学模式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4):89-93.
[2] 林巍.试论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3):54-59.
[3] 齐艳,李晓峰.由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看我国高校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4):170-172.
[4] 张睿.英汉同声传译教学方法初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基金项目:
西南科技大学18龙山人才计划研究专项:本科同声传译课程可行性研究---基于我校《同声传译基础》课程教学,No.18LSXY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