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如在学生评价方面,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不同地区进行了学生综合学力考查、学生质量综合评定、形成性评价等内容的探索,开展了小学考试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的改革,部分地区在升学考试中还实行了加入特长考试、口试、面试、实践操作考查等的尝试;在教师评价方面,强调从德、能、勤、绩多方面开展教师评价工作,关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强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在教师评价中的重要性等。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被提了出来,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评价改革的目标作了如下的阐述:“要改变课程评价过程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随着新教材的投入使用,相应的一些制度、改革也相应出台,如如何使用新教材、教师教学观念如何转变、应怎样评价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等等,还进行了理论培训与学习指导。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教学观的转变等都把握得很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在课程改革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教师评价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不同于以往的教师评价,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地位和民主参与,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为主要理念。
有这样的评价体系作后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很高。但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显得不够完美。
1.过程考核只注重教师的“勤”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对以往教师评价体系的发展与超越,比起只注重结果终结性的教师评价,它的确能激发教师的兴趣与主动积极性。
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过程评价(即每月过程考核)都只注重教师当月的考勤,却很少涉及到教师的其他方面:只要教师当月没有缺旷,没有迟到、请假,没有出现严重违纪现象,过程评价分就满分。这样就使过程评价(考核)流于形式,从而使其失去了真正的评价的意义。
我认为,既然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受到教师的青睐,并能激发教师的兴趣与主动积极性,那么它就有自己的优越之处。学校考核小组就应该制定考核(评价)细则,并按细则对教师进行德、能力、勤、绩的综合评价,不能只体现教师的“勤”,而忽略了其他更為重要的东西,如教师的教学能力等。
2.课堂教学评价不够真实准确
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如何,只能通过教学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因为课堂教学活动最能体现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所以,评价一名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采取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都进行提前通知,让被评者有充分的时间为课堂教学做准备,这样上出来的效果肯定很好,评价就高,其结果不一定真实准确。如果评价者能不提前通知被评者而经常进入教师的课堂中进行听课活动,这样所获得的课堂教学信息才是最真实的,因为“最平常的却是最真实的”,所体现的才是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
当然,提前进行精心的教学准备固然很好,也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但又有多少教师能像准备一堂公开课那样准备平常的教学呢?如果每位教师都以“公开课”心态去对待每一节课,那我们的教学成绩又何愁得不到提高呢?
3.注重年终教学成绩且方法不合理
将教师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是对以往教师评价的一个发展与超越。过程评价虽不能体现结果评价,却是影响结果评价的重要因素。两者只有很好地结合、渗透,才能达到“促进教师发展与提高”的目的。
无论是校与校间的教学,还是年级与年级间的教学,都存在着一个相同的状况:你努力,我也在努力;你提高,我同样也在提高——这是永远不能改变的事实。
既然我们能用“赏识教育”去启发教育学生,并尽可能多的发现挖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那我们同样也可以将“赏识”用于对教师的评价中,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评价真正发挥“促进教师发展与提高”的目的。
二、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因为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学生发展的水平和状况理所当然地是教育评价关注的焦点。
现在所实施的学生评价本身没有问题,但关键是现在正处于“分数是评价学生的主要衡量指标”向“分数是评价学生的衡量指标之一”转变时期(这一时期,分数仍然是最关键的),并且学生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教师评价,即学生评价作用于教师评价,而教师评价反过来“作用”于学生评价,就使学生学生评价中有了教师人为的评价语言:某个标准以上者为优秀生,某个标准以下为差生(学困生或后进生)。这样,就使学生每天都显得忙忙碌碌:忙于上课,忙于整理笔记,忙于各种练习册与各种测试,总之一句话,就是忙于应付考试。,学生减负没减成,结果却成了“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
其实,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将自己玩耍的时间拿来学习,没有一个学生愿意让自己变成书呆子,都是因為老师——结果评价中学生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才出现了如上的忙于应付考试的情景。
如果我们的评价制度更合理一些,那么,教师就会积极、主动起来,就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学会必要知识的同时,各种能力也得到锻炼。那么,我们所谓的“差生”就不复存在,我们的素质教育就能很好地实施开来。
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如在学生评价方面,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不同地区进行了学生综合学力考查、学生质量综合评定、形成性评价等内容的探索,开展了小学考试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的改革,部分地区在升学考试中还实行了加入特长考试、口试、面试、实践操作考查等的尝试;在教师评价方面,强调从德、能、勤、绩多方面开展教师评价工作,关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强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在教师评价中的重要性等。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被提了出来,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评价改革的目标作了如下的阐述:“要改变课程评价过程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随着新教材的投入使用,相应的一些制度、改革也相应出台,如如何使用新教材、教师教学观念如何转变、应怎样评价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等等,还进行了理论培训与学习指导。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教学观的转变等都把握得很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在课程改革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教师评价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不同于以往的教师评价,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地位和民主参与,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为主要理念。
有这样的评价体系作后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很高。但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显得不够完美。
1.过程考核只注重教师的“勤”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对以往教师评价体系的发展与超越,比起只注重结果终结性的教师评价,它的确能激发教师的兴趣与主动积极性。
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过程评价(即每月过程考核)都只注重教师当月的考勤,却很少涉及到教师的其他方面:只要教师当月没有缺旷,没有迟到、请假,没有出现严重违纪现象,过程评价分就满分。这样就使过程评价(考核)流于形式,从而使其失去了真正的评价的意义。
我认为,既然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受到教师的青睐,并能激发教师的兴趣与主动积极性,那么它就有自己的优越之处。学校考核小组就应该制定考核(评价)细则,并按细则对教师进行德、能力、勤、绩的综合评价,不能只体现教师的“勤”,而忽略了其他更為重要的东西,如教师的教学能力等。
2.课堂教学评价不够真实准确
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如何,只能通过教学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因为课堂教学活动最能体现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所以,评价一名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采取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都进行提前通知,让被评者有充分的时间为课堂教学做准备,这样上出来的效果肯定很好,评价就高,其结果不一定真实准确。如果评价者能不提前通知被评者而经常进入教师的课堂中进行听课活动,这样所获得的课堂教学信息才是最真实的,因为“最平常的却是最真实的”,所体现的才是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
当然,提前进行精心的教学准备固然很好,也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但又有多少教师能像准备一堂公开课那样准备平常的教学呢?如果每位教师都以“公开课”心态去对待每一节课,那我们的教学成绩又何愁得不到提高呢?
3.注重年终教学成绩且方法不合理
将教师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是对以往教师评价的一个发展与超越。过程评价虽不能体现结果评价,却是影响结果评价的重要因素。两者只有很好地结合、渗透,才能达到“促进教师发展与提高”的目的。
无论是校与校间的教学,还是年级与年级间的教学,都存在着一个相同的状况:你努力,我也在努力;你提高,我同样也在提高——这是永远不能改变的事实。
既然我们能用“赏识教育”去启发教育学生,并尽可能多的发现挖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那我们同样也可以将“赏识”用于对教师的评价中,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评价真正发挥“促进教师发展与提高”的目的。
二、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因为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学生发展的水平和状况理所当然地是教育评价关注的焦点。
现在所实施的学生评价本身没有问题,但关键是现在正处于“分数是评价学生的主要衡量指标”向“分数是评价学生的衡量指标之一”转变时期(这一时期,分数仍然是最关键的),并且学生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教师评价,即学生评价作用于教师评价,而教师评价反过来“作用”于学生评价,就使学生学生评价中有了教师人为的评价语言:某个标准以上者为优秀生,某个标准以下为差生(学困生或后进生)。这样,就使学生每天都显得忙忙碌碌:忙于上课,忙于整理笔记,忙于各种练习册与各种测试,总之一句话,就是忙于应付考试。,学生减负没减成,结果却成了“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
其实,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将自己玩耍的时间拿来学习,没有一个学生愿意让自己变成书呆子,都是因為老师——结果评价中学生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才出现了如上的忙于应付考试的情景。
如果我们的评价制度更合理一些,那么,教师就会积极、主动起来,就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学会必要知识的同时,各种能力也得到锻炼。那么,我们所谓的“差生”就不复存在,我们的素质教育就能很好地实施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