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下的中学作文教学,应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自觉地用心感受生活,教师就必须坚持“学生是写作的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写作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到作文的无限乐趣。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新课标;写作教学
作文是一种复杂而系统的创造性活动,而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起到主导作用。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在作文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成效也比较显著。但是,由于受应试观念和急于求成心理影响,还存在“纯章法·纯技法”的写作训练,并且教师包办了批改过程,使写作教学严重违背写作规律和学习规律。学生作文严重缺乏自主性,缺乏真情实感,空话连篇,不见个性,难有创意。这不仅难以让学生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而且也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个性品质、健全人格、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只有摆脱了僵化的思想,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生心理研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才能使学生乐写、敢写、善写。
一、 以宽松的形式酝酿写作情感
语文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必须构建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由重形式转为重内容,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强调扩大学生的信息接受量,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走出樊笼,用我手写我心。
(一)提倡学生平时多写随笔,自由发挥
建议学生写随笔,不限体裁,不定字数,选材自由,可以是上下学的所见所闻,可以是道听途说,可以是观后感、读后感,可以记录心情,可以描绘自然,总之,放手让学生的习作充分展示其个性。或者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拟定一些专题,为学生提供写生活随笔的范围。如上了《春》《雨的四季》就可以建议学生写写四季的景物、自然现象,学了《散步》可以试着写写平时与家人在一起的一些活动,也许就有了收获,读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建议学生写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想想它是否给你带来一点启示或者经验教训,学习《天净沙·秋思》后,可以建议学生进行改写,一题多做,同一题目不同体裁和立意,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思考,如果课堂上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也可以建议学生或叙述或描写或感悟,对上下学时一些见闻的描述、启示等等。
(二)提供交流写作素材的机会拓展思路
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课堂上提供一个作文题,先让学生们思考,然后把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对素材的选择、对中心的确立都拿出来全班交流,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学生对素材的选择拓宽了思路,写作切入点越细越具体,这样越有利于学生写作,尤其对选材困难的学生是一个极大的帮助。同样,讨论多了,立意也有了延伸拓展,这样出现千篇一律的文章自然就少了,甚至还会收到意外惊喜。比如七年级做关于“亲情”主题的作文,老师先以《散步》为例,提示学生“亲情”不一定都得轰轰烈烈,它其实就隐藏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有没有现在细想起来这就是母爱表现的事?果然,一经提醒,学生们觉得平时忽略却体现母(父)爱的小事纷纷涌入了脑海,有“便利贴里的母爱”“夕阳中母亲的等待”“仙人掌里的母爱”等等,随后交上来的高质量作文超出了以往。在这样轻松愉悦又能盡情发挥思维的氛围中,学生要写出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也算不上难事了。
二、 以宽松的要求完成课堂写作
课堂作文是限时限量的作文。从学生群体考虑,最好减少条条框框的束缚,使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大些。
(一)题目应新颖独特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者命题,题意所含,要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撰作。”出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情感及认知水平,使学生喜欢并为之一动,这样才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二)出题形式应多样化
语文教学改革已有许多出题方式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如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笔者觉得范围还可以更广些,形式还可以更多样些。如有时只要求文体,不限制内容,学生可以写自己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有时只要求大体内容,如“就你喜欢的环境进行一段描写”,或列出几首歌词,让学生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写一篇文章。
三、 以宽松的环境实现多方评价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自评、互评与师生共评的机会,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开展学生自评
学生初写议论文时,笔者让学生自评,标出中心论点、分论点句,用旁批形式标出论证方法等;记叙文写作教学时,针对学生只会记叙不会用描写的弊端,让学生在习作中画出描写句,注明它与中心的关系。对于学生可以自主立意、自由选材、自然表达,可以写自己想写或自己擅长的题材的随笔,笔者则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得意之句,并做好批注。交上来后笔者在学生自我评语旁注明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没画出的好词好句笔者会替他补画,并加上批语。当然笔者也会指出他们的不足。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为有了前面写作获得老师肯定的成就感,所以学生都会以更大的热情去修改习作,力求获得更大的成功。
(二)进行小组互评
特级教师、教育革新家魏书生总结其教学经验说:“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按传统做法,学生习作练笔完成后交到办公室,学生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就是老师的事了。老师成为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但面对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且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文的批阅,老师肯定无法做到对每一篇文章都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详批细改。所以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劳动成果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肯定,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成就感”了。 教师应该努力打破以往那种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的传统,应大胆地讓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对同学习作的评价活动中来,创造出一种新的习作评价环境。使习作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评价主体的互动化相结合;使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个体差异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主体互动的评价中既展示了自我,又广泛地吸取了别人的长处。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的习作都能得到相应的重视与肯定,从而使习作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笔者曾经尝试让两个班的学生互评作文,教师做适当指导,先从简单的找错别字、修改病句开始,然后检查选材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整体都没有问题再进一步细看表达,比如找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描写的句子等并进行点评,发现他人的长处,然后讨论、交流,最后由组长归纳,写出批语,有些学生写出的评语都快赶上一篇作文的字数了。事实证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有可能完成互评,而且还能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拓宽了自己的思维。最后教师选出组内最好的一篇张贴展示,许多同学为了能得到身边同学的首肯,不惜一次又一次对局部进行修改,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三)课堂师生共评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老师可以选出典型的习作,将它印发给全班同学,或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读、思、议,用增、删、改、调等修改方法自己修改,然后师生共同修改。在修改中,教师要让学生说出修改的原因,想想有几种修改办法,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如在引导学生发表意见过程中不妨向小作者提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的构思不落俗套,是怎么构思的?或者是受到什么启发的?”第二个问题:“这篇文章中你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是哪些部分?为什么?”笔者再问其他同学:“你们觉得哪一部分最打动自己?为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基础上,再追问:“这篇文章你有没有不太满意的地方?提出来请同学帮你一起修改。”最后,笔者会向小作者提第四个问题:“从这次作文过程中,你悟到了什么?”让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启示。
这样评改,既让学生在典型中得到写作的方法,又在示范中用到写作的方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评改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习作训练过程。
四、 用宽松的平台展示写作成果
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劳动被人认可,教师除了积极组织学生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向各类报刊推荐外,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展示习作成果。
(一)开辟班墙报展示
开辟班内的墙报,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学生习作,比如优秀习作专栏,专门展示每次获得高分的优秀作文,供学生学习模仿;优美句段栏,给写作程度比较弱的学生,但作文中出现一两句精彩句的,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写作信心;百家争鸣栏,展示评价过程中争议比较大的习作或句段,供同学们商榷,鼓励对别人评价不服或对自己习作有疑问,需要同学帮忙修改的学生自己去张贴,以求得同学的帮助。答疑者可直接面答作者,也可以在墙报内书写。每期班级黑板报都要选用学生作文片段。
(二)利用校刊展示
笔者所在学校创办了“萌芽文学社”,每个学期有两次征稿,每次每班可以选送两至三篇的平时所作的优秀学生作文,装订成刊后每个班上有两本供学生阅读,入选作者可以单独收到一本刊物,犹如作家拥有作品一样,令人羡慕,其他学生也渴望能有表现的机会,这也更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加上县文苑每期都有优秀学生作文专栏,会定期向学校索要学生稿件,优秀作文就有机会被老师推荐出去,小作者还能获得稿费,更是学生梦寐以求的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为学生充分施展才华创造各种条件,教育教学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J].基础教育课程,2015(7):79-83.
[2]马继刚.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刘冬花,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建阳第三中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新课标;写作教学
作文是一种复杂而系统的创造性活动,而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起到主导作用。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在作文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成效也比较显著。但是,由于受应试观念和急于求成心理影响,还存在“纯章法·纯技法”的写作训练,并且教师包办了批改过程,使写作教学严重违背写作规律和学习规律。学生作文严重缺乏自主性,缺乏真情实感,空话连篇,不见个性,难有创意。这不仅难以让学生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而且也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个性品质、健全人格、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只有摆脱了僵化的思想,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生心理研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才能使学生乐写、敢写、善写。
一、 以宽松的形式酝酿写作情感
语文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必须构建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由重形式转为重内容,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强调扩大学生的信息接受量,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走出樊笼,用我手写我心。
(一)提倡学生平时多写随笔,自由发挥
建议学生写随笔,不限体裁,不定字数,选材自由,可以是上下学的所见所闻,可以是道听途说,可以是观后感、读后感,可以记录心情,可以描绘自然,总之,放手让学生的习作充分展示其个性。或者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拟定一些专题,为学生提供写生活随笔的范围。如上了《春》《雨的四季》就可以建议学生写写四季的景物、自然现象,学了《散步》可以试着写写平时与家人在一起的一些活动,也许就有了收获,读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建议学生写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想想它是否给你带来一点启示或者经验教训,学习《天净沙·秋思》后,可以建议学生进行改写,一题多做,同一题目不同体裁和立意,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思考,如果课堂上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也可以建议学生或叙述或描写或感悟,对上下学时一些见闻的描述、启示等等。
(二)提供交流写作素材的机会拓展思路
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课堂上提供一个作文题,先让学生们思考,然后把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对素材的选择、对中心的确立都拿出来全班交流,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学生对素材的选择拓宽了思路,写作切入点越细越具体,这样越有利于学生写作,尤其对选材困难的学生是一个极大的帮助。同样,讨论多了,立意也有了延伸拓展,这样出现千篇一律的文章自然就少了,甚至还会收到意外惊喜。比如七年级做关于“亲情”主题的作文,老师先以《散步》为例,提示学生“亲情”不一定都得轰轰烈烈,它其实就隐藏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有没有现在细想起来这就是母爱表现的事?果然,一经提醒,学生们觉得平时忽略却体现母(父)爱的小事纷纷涌入了脑海,有“便利贴里的母爱”“夕阳中母亲的等待”“仙人掌里的母爱”等等,随后交上来的高质量作文超出了以往。在这样轻松愉悦又能盡情发挥思维的氛围中,学生要写出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也算不上难事了。
二、 以宽松的要求完成课堂写作
课堂作文是限时限量的作文。从学生群体考虑,最好减少条条框框的束缚,使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大些。
(一)题目应新颖独特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者命题,题意所含,要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撰作。”出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情感及认知水平,使学生喜欢并为之一动,这样才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二)出题形式应多样化
语文教学改革已有许多出题方式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如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笔者觉得范围还可以更广些,形式还可以更多样些。如有时只要求文体,不限制内容,学生可以写自己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有时只要求大体内容,如“就你喜欢的环境进行一段描写”,或列出几首歌词,让学生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写一篇文章。
三、 以宽松的环境实现多方评价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自评、互评与师生共评的机会,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开展学生自评
学生初写议论文时,笔者让学生自评,标出中心论点、分论点句,用旁批形式标出论证方法等;记叙文写作教学时,针对学生只会记叙不会用描写的弊端,让学生在习作中画出描写句,注明它与中心的关系。对于学生可以自主立意、自由选材、自然表达,可以写自己想写或自己擅长的题材的随笔,笔者则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得意之句,并做好批注。交上来后笔者在学生自我评语旁注明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没画出的好词好句笔者会替他补画,并加上批语。当然笔者也会指出他们的不足。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为有了前面写作获得老师肯定的成就感,所以学生都会以更大的热情去修改习作,力求获得更大的成功。
(二)进行小组互评
特级教师、教育革新家魏书生总结其教学经验说:“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按传统做法,学生习作练笔完成后交到办公室,学生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就是老师的事了。老师成为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但面对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且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文的批阅,老师肯定无法做到对每一篇文章都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详批细改。所以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劳动成果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肯定,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成就感”了。 教师应该努力打破以往那种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的传统,应大胆地讓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对同学习作的评价活动中来,创造出一种新的习作评价环境。使习作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评价主体的互动化相结合;使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个体差异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主体互动的评价中既展示了自我,又广泛地吸取了别人的长处。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的习作都能得到相应的重视与肯定,从而使习作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笔者曾经尝试让两个班的学生互评作文,教师做适当指导,先从简单的找错别字、修改病句开始,然后检查选材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整体都没有问题再进一步细看表达,比如找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描写的句子等并进行点评,发现他人的长处,然后讨论、交流,最后由组长归纳,写出批语,有些学生写出的评语都快赶上一篇作文的字数了。事实证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有可能完成互评,而且还能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拓宽了自己的思维。最后教师选出组内最好的一篇张贴展示,许多同学为了能得到身边同学的首肯,不惜一次又一次对局部进行修改,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三)课堂师生共评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老师可以选出典型的习作,将它印发给全班同学,或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读、思、议,用增、删、改、调等修改方法自己修改,然后师生共同修改。在修改中,教师要让学生说出修改的原因,想想有几种修改办法,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如在引导学生发表意见过程中不妨向小作者提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的构思不落俗套,是怎么构思的?或者是受到什么启发的?”第二个问题:“这篇文章中你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是哪些部分?为什么?”笔者再问其他同学:“你们觉得哪一部分最打动自己?为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基础上,再追问:“这篇文章你有没有不太满意的地方?提出来请同学帮你一起修改。”最后,笔者会向小作者提第四个问题:“从这次作文过程中,你悟到了什么?”让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启示。
这样评改,既让学生在典型中得到写作的方法,又在示范中用到写作的方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评改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习作训练过程。
四、 用宽松的平台展示写作成果
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劳动被人认可,教师除了积极组织学生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向各类报刊推荐外,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展示习作成果。
(一)开辟班墙报展示
开辟班内的墙报,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学生习作,比如优秀习作专栏,专门展示每次获得高分的优秀作文,供学生学习模仿;优美句段栏,给写作程度比较弱的学生,但作文中出现一两句精彩句的,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写作信心;百家争鸣栏,展示评价过程中争议比较大的习作或句段,供同学们商榷,鼓励对别人评价不服或对自己习作有疑问,需要同学帮忙修改的学生自己去张贴,以求得同学的帮助。答疑者可直接面答作者,也可以在墙报内书写。每期班级黑板报都要选用学生作文片段。
(二)利用校刊展示
笔者所在学校创办了“萌芽文学社”,每个学期有两次征稿,每次每班可以选送两至三篇的平时所作的优秀学生作文,装订成刊后每个班上有两本供学生阅读,入选作者可以单独收到一本刊物,犹如作家拥有作品一样,令人羡慕,其他学生也渴望能有表现的机会,这也更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加上县文苑每期都有优秀学生作文专栏,会定期向学校索要学生稿件,优秀作文就有机会被老师推荐出去,小作者还能获得稿费,更是学生梦寐以求的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为学生充分施展才华创造各种条件,教育教学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J].基础教育课程,2015(7):79-83.
[2]马继刚.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刘冬花,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建阳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