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学生提问;敢问;善问;会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1(A)—0087—01
大多数情况下,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但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教师要让课堂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提问为主。实现课堂的这种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善问、会问。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呢?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同时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是有问题的提出,所以好多事情才能得以解决。如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是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问题的提出,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前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提问的积极性。
树立学生提问的信心,不断强化学生“我要问”的意识。在传统教学观念看来,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提问,教师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所以教师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问。因此,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了,而且也不会问了。这就需要教师要重新强化学生“我要问”的意识。
引入竞争机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合理评价是树立学生提问信心的钥匙。教师可以让学生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树立学生“我能问”的信心。例如,在学习《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的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以“宪法”二字进行提问比赛,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转换角色,让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这种做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和护法”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提高道德水平就一定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吗”,这一问题拓展了教材内容,学生只有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准确地回答。笔者在肯定了此问题问得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并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课后,这个学生还为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而自豪。
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和善问的积极性是不够的。作为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人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分解提问法、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
分解提问法是指把复合词组分解为词,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进行提问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违法犯罪”分解为“违法”和“犯罪”,便可提出“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打下了基础,而且能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联想是拓展思维的好方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地展开联想。如“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中,笔者指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提出“空气污染、水污染,森林资源被破坏,如果不加以扼制,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联想,并提出问题。
比较的过程既是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扩展思维空间。例如,在讲授“法律和道德”、“宪法和普通法律”这些知识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问,学生轻松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掌握了相关知识。
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且要让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也才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编辑:王妍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1(A)—0087—01
大多数情况下,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但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教师要让课堂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提问为主。实现课堂的这种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善问、会问。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呢?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同时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是有问题的提出,所以好多事情才能得以解决。如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是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问题的提出,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前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提问的积极性。
树立学生提问的信心,不断强化学生“我要问”的意识。在传统教学观念看来,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提问,教师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所以教师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问。因此,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了,而且也不会问了。这就需要教师要重新强化学生“我要问”的意识。
引入竞争机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合理评价是树立学生提问信心的钥匙。教师可以让学生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树立学生“我能问”的信心。例如,在学习《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的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以“宪法”二字进行提问比赛,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转换角色,让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这种做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和护法”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提高道德水平就一定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吗”,这一问题拓展了教材内容,学生只有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准确地回答。笔者在肯定了此问题问得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并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课后,这个学生还为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而自豪。
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和善问的积极性是不够的。作为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人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分解提问法、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
分解提问法是指把复合词组分解为词,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进行提问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违法犯罪”分解为“违法”和“犯罪”,便可提出“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打下了基础,而且能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联想是拓展思维的好方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地展开联想。如“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中,笔者指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提出“空气污染、水污染,森林资源被破坏,如果不加以扼制,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联想,并提出问题。
比较的过程既是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扩展思维空间。例如,在讲授“法律和道德”、“宪法和普通法律”这些知识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问,学生轻松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掌握了相关知识。
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且要让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也才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编辑:王妍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