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进一步落实威海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生态立市战略,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将千公里海岸线建设成为自然海岸、幸福海岸和发达海岸,本文针对威海市经区现状养殖岸线存在的发展空间、环境污染、生态景观及自然灾害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旅游与养殖相结合的“上娱下渔”发展模式,既能使滨海养殖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又会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解决海岸带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达到旅游业与养殖业共赢的目标。
【关键词】美丽中国上娱下渔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
中图分类号:S759.7文献标识码:A
一、项目背景
威海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并将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作为下一步的奋斗目标。而拥有丰富独特生态景观的千公里海岸带,是威海市最具竞争力的优势资源,其保护与开发对于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尤为重要。
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近海养殖业发展较快。五渚河口至泊于一带沿海岸线,工厂化养殖及围海养殖现象较为突出,占据了大量本应为发展海滨旅游、休憩娱乐功能的优质岸线和空间,且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威海市东部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部分沿海养殖将面临被休闲度假产业所取代的局面,海岸带的利用模式亟需探索一条“旅游与渔业兼顾、生产与生活共融”的出路。
有鉴于此,我们围绕沿海养殖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现状分析
(一)海岸线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威海市经区海岸线从望岛河至茅子草口,总长约27.6公里,总用地沿海岸线纵深以滨海道路为界划定,经初步统计用地面积约1194.36公顷。现状岸线资源利用程度较高,利用方式多样,其中泊于岸段约占总长度32.9%,拥有良好的沙滩、礁石、林地等景观资源,但目前在利用方式上仍以粗放型水产养殖为主。
目前,经区沿海养殖业主要包括浅海增养殖、滩涂养殖、陆上养殖、深海养殖等,其中浅海及深海养殖区大部分以藻类、贝类为主,离市区岸线较远,对未来城市发展影响较小;而工厂化养殖区及鱼贝虾蟹池塘养殖区主要分布于靠近陆域一侧,且占用了大量的岸线资源,对威海市未来用地空间发展布局有着重要影响。经初步统计,五渚河至茅子草口岸段养殖区总占地面积约174.8公顷,其中围塘养殖占地面积约122.2公顷,工厂化养殖区占地面积约52.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1.2万平米。
(二)现状问题分析
一是发展空间问题。养殖业要发展,首先要有养殖的水域和滩涂,也就是要有发展的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設用地的不断扩张,特别是威海市东部新城的开发建设,原有传统渔业养殖区难以适应新城未来发展需求,内陆和浅海滩涂的可养殖区面积将不断减少,这种情况不但影响到渔业经济收入,同时还涉及到渔民权益保障和生产生活安置问题。
二是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各种养殖水域周边的陆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污染源对养殖水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严重破坏了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养殖自身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不规范的养殖生产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污染源之一,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对养殖业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试验表明,露天围塘养殖投入虾池或网箱的饲料只有70%被鱼虾所摄食利用,其余30%或更多则浪费掉形成对环境的污染物。富营养化的水质是病原滋生的前提条件,也会给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
三是生态景观问题。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环海路的建成通车,沿海岸区域养殖业发展较快,对区域内生态景观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海、填海对原沙滩、礁石等景观资源的破坏;经区从五渚河口至茅子草口约12公里海岸线几乎完全被布局分散的养殖业占用,土地利用效率低,景观效果差。
四是自然灾害问题。最近几年,威海市大大小小自然灾害频发,如台风、雪灾、暴雨等,每一次自然灾害对渔业都带来一定影响,养殖户面临着较大养殖风险,渔业养殖方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三、规划对策
(一)“上娱下渔”模式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将城市休闲旅游与沿海养殖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为城市提供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为渔民提供生活保障,同时解决沿海养殖存在的系列问题。我们研究借鉴了国内外海水工厂化养殖相关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沿海渔业养殖特点,从微观养殖区改良入手,设计了旅游与养殖相结合的“上娱下渔”模式。所谓“上娱下渔”,就是在原有工厂化养殖基础上进行改造开挖(具体可视渔业养殖需求确定开挖的深度),海平面0米高程以下部分为养殖水域,水面上方预留高度3米空间,利于渔民在养殖区进行生产活动,同时在养殖区上方覆土,用做绿化、广场等休闲娱乐用地。这种养殖区立体开发模式,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可一劳永逸,通过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用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娱渔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融。
(二)项目试点建议
通过与渔业养殖企业沟通探讨,建议选取沿经区及荣成海岸线共两处地点作为上娱下渔模式的具体试点。
试点一:五渚河口沿海养殖区
该地段养殖区总占地面积约21.5公顷,其中露天养殖区占地约18公顷,工厂化养殖占地3.5公顷,目前优美的沙滩岸线人们难以亲近,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采用“上娱下渔”发展模式,将养殖区地下开挖继续用于渔业养殖,地表覆土,靠海一侧作为沙滩,较远处用做绿化广场用地。养殖区改造完毕后将松林与沙滩等景观资源连为一体,并对公众开放,建议建设成为汽车旅馆及房车营地,为市区沿海旅游业填补空白、增加亮点,提升城市整体品位。
试点二:荣成市虎头角王家村北工厂化养殖区
该地段工厂化养殖占地面积约3公顷,周围有大片林间弃置地,建议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总体定位为生态休闲与观光渔业结合的海洋公园,地面为公园用地,地下用作养殖池,局部露出地面的部分作为海洋动物展示馆或其他一些体验性娱乐活动场地,人们既可以在沙滩广场上游玩,欣赏美丽的海岸风光,又可以参观海水养殖区,还可以观赏海洋动植物,体验与海洋互动的乐趣,大大丰富了旅游的内涵。
四、技术支撑
“上娱下渔”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探索,在威海乃至全国尚属首创。发展这种模式需要在渔业养殖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即建立“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目前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多个地区投入使用。
(一)“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简介
“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摒弃了传统的养殖模式,具有封闭循环、零排放、可连续的特点;在结构上采用双层底构造,养殖池、水处理池上下合一;在给排水方面,采用一次注水,零排放,重复使用,只根据渗漏和蒸发的需要适时补水;在水处理方面,采取物理消毒,一次水到位,由水泵提供动力、进行封闭立体循环,完成净化水质的物化、生化水处理工程,使养殖废水达到养殖用水标准,让养殖海水循环使用;并应用光导技术,将自然和人工光源传到水处理池中建立一个有益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
(二)可行性分析
采用该模式,在技术问题解决之后,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渔业养殖存在一系列问题,优点突出,具有较强可行性。
一是实现旅游养殖相结合,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通过“上娱下渔”模式,将原本用于渔业养殖的低效建设用地做到分层使用,既保障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又为城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用地和空间,同时将沿海旅游与渔业养殖相结合,为生态旅游增加了新的亮点。
二是避免水体污染,降低养殖风险
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使养殖用水在整个养殖系统的各区循环,不对外排放,克服了传统流水式养殖对海水依赖的缺点,实现了养殖海水循环利用,不仅最大限度避免了在换水过程中将一些细菌、寄生虫及其它一些有害的水产动物带进养殖场的弊端,还大大减少了养殖废水排放对海域生态环境的污染。另外,该养殖系统又有易于控制生长环境、零污染、零排放等特点。据调查,所有养殖的鱼类都有一个最佳生长温度,太高太低都不适合鱼类生长,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方式,可使养殖池海水常年保持恒温(15—18℃),让鱼类始终处在最佳生长环境,做到反季节养殖,实现常年生产,确保成品鱼的“生态”品质,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三是降低养殖成本,改良养殖模式
从经济成本考虑,该养殖模式具有自身补水调节系统,不必担心海水入侵,养殖池不需完全密闭,造价比一般需做防水的海滨地下室造价低,在养殖户养殖投入的可接受范围内。从社会效益分析,“上娱下渔”的改良模式增加了优质鱼类产品产出,对改善和提高渔民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促进意义,另外,该模式促进了渔业养殖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将养殖业新技术新成果和实用技术结合的结果,也是依靠科学技术对工厂化养殖利用的新探索,实施这种模式,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加快了综合养殖能力的提高。
五、实施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建设与租赁相结合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工厂化养殖区改造应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项目投资建设可与养殖业主进行协商,由业主负责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地面层作为旅游休闲用地,对公众开放;地下养殖区产权收归国有,经营权对外出让,承租业主可将前期建设费用抵部分租金。
(二)制定政策,创新机制,调动改造积极性
从威海市沿海养殖实际出发,推进工厂化养殖区提升改造,需要制定新的政策和创新机制。以利益驱动的机制,鼓励更多围塘及滩涂养殖户转变渔业养殖方式;同时出台“上娱下渔”模式相关优惠政策,给予资金扶持,并把政策落到实处,积极引导工厂化渔业养殖由地面转入地下,确保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关键词】美丽中国上娱下渔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
中图分类号:S759.7文献标识码:A
一、项目背景
威海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并将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作为下一步的奋斗目标。而拥有丰富独特生态景观的千公里海岸带,是威海市最具竞争力的优势资源,其保护与开发对于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尤为重要。
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近海养殖业发展较快。五渚河口至泊于一带沿海岸线,工厂化养殖及围海养殖现象较为突出,占据了大量本应为发展海滨旅游、休憩娱乐功能的优质岸线和空间,且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威海市东部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部分沿海养殖将面临被休闲度假产业所取代的局面,海岸带的利用模式亟需探索一条“旅游与渔业兼顾、生产与生活共融”的出路。
有鉴于此,我们围绕沿海养殖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现状分析
(一)海岸线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威海市经区海岸线从望岛河至茅子草口,总长约27.6公里,总用地沿海岸线纵深以滨海道路为界划定,经初步统计用地面积约1194.36公顷。现状岸线资源利用程度较高,利用方式多样,其中泊于岸段约占总长度32.9%,拥有良好的沙滩、礁石、林地等景观资源,但目前在利用方式上仍以粗放型水产养殖为主。
目前,经区沿海养殖业主要包括浅海增养殖、滩涂养殖、陆上养殖、深海养殖等,其中浅海及深海养殖区大部分以藻类、贝类为主,离市区岸线较远,对未来城市发展影响较小;而工厂化养殖区及鱼贝虾蟹池塘养殖区主要分布于靠近陆域一侧,且占用了大量的岸线资源,对威海市未来用地空间发展布局有着重要影响。经初步统计,五渚河至茅子草口岸段养殖区总占地面积约174.8公顷,其中围塘养殖占地面积约122.2公顷,工厂化养殖区占地面积约52.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1.2万平米。
(二)现状问题分析
一是发展空间问题。养殖业要发展,首先要有养殖的水域和滩涂,也就是要有发展的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設用地的不断扩张,特别是威海市东部新城的开发建设,原有传统渔业养殖区难以适应新城未来发展需求,内陆和浅海滩涂的可养殖区面积将不断减少,这种情况不但影响到渔业经济收入,同时还涉及到渔民权益保障和生产生活安置问题。
二是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各种养殖水域周边的陆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污染源对养殖水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严重破坏了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养殖自身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不规范的养殖生产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污染源之一,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对养殖业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试验表明,露天围塘养殖投入虾池或网箱的饲料只有70%被鱼虾所摄食利用,其余30%或更多则浪费掉形成对环境的污染物。富营养化的水质是病原滋生的前提条件,也会给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
三是生态景观问题。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环海路的建成通车,沿海岸区域养殖业发展较快,对区域内生态景观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海、填海对原沙滩、礁石等景观资源的破坏;经区从五渚河口至茅子草口约12公里海岸线几乎完全被布局分散的养殖业占用,土地利用效率低,景观效果差。
四是自然灾害问题。最近几年,威海市大大小小自然灾害频发,如台风、雪灾、暴雨等,每一次自然灾害对渔业都带来一定影响,养殖户面临着较大养殖风险,渔业养殖方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三、规划对策
(一)“上娱下渔”模式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将城市休闲旅游与沿海养殖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为城市提供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为渔民提供生活保障,同时解决沿海养殖存在的系列问题。我们研究借鉴了国内外海水工厂化养殖相关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沿海渔业养殖特点,从微观养殖区改良入手,设计了旅游与养殖相结合的“上娱下渔”模式。所谓“上娱下渔”,就是在原有工厂化养殖基础上进行改造开挖(具体可视渔业养殖需求确定开挖的深度),海平面0米高程以下部分为养殖水域,水面上方预留高度3米空间,利于渔民在养殖区进行生产活动,同时在养殖区上方覆土,用做绿化、广场等休闲娱乐用地。这种养殖区立体开发模式,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可一劳永逸,通过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用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娱渔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融。
(二)项目试点建议
通过与渔业养殖企业沟通探讨,建议选取沿经区及荣成海岸线共两处地点作为上娱下渔模式的具体试点。
试点一:五渚河口沿海养殖区
该地段养殖区总占地面积约21.5公顷,其中露天养殖区占地约18公顷,工厂化养殖占地3.5公顷,目前优美的沙滩岸线人们难以亲近,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采用“上娱下渔”发展模式,将养殖区地下开挖继续用于渔业养殖,地表覆土,靠海一侧作为沙滩,较远处用做绿化广场用地。养殖区改造完毕后将松林与沙滩等景观资源连为一体,并对公众开放,建议建设成为汽车旅馆及房车营地,为市区沿海旅游业填补空白、增加亮点,提升城市整体品位。
试点二:荣成市虎头角王家村北工厂化养殖区
该地段工厂化养殖占地面积约3公顷,周围有大片林间弃置地,建议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总体定位为生态休闲与观光渔业结合的海洋公园,地面为公园用地,地下用作养殖池,局部露出地面的部分作为海洋动物展示馆或其他一些体验性娱乐活动场地,人们既可以在沙滩广场上游玩,欣赏美丽的海岸风光,又可以参观海水养殖区,还可以观赏海洋动植物,体验与海洋互动的乐趣,大大丰富了旅游的内涵。
四、技术支撑
“上娱下渔”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探索,在威海乃至全国尚属首创。发展这种模式需要在渔业养殖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即建立“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目前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多个地区投入使用。
(一)“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简介
“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摒弃了传统的养殖模式,具有封闭循环、零排放、可连续的特点;在结构上采用双层底构造,养殖池、水处理池上下合一;在给排水方面,采用一次注水,零排放,重复使用,只根据渗漏和蒸发的需要适时补水;在水处理方面,采取物理消毒,一次水到位,由水泵提供动力、进行封闭立体循环,完成净化水质的物化、生化水处理工程,使养殖废水达到养殖用水标准,让养殖海水循环使用;并应用光导技术,将自然和人工光源传到水处理池中建立一个有益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
(二)可行性分析
采用该模式,在技术问题解决之后,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渔业养殖存在一系列问题,优点突出,具有较强可行性。
一是实现旅游养殖相结合,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通过“上娱下渔”模式,将原本用于渔业养殖的低效建设用地做到分层使用,既保障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又为城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用地和空间,同时将沿海旅游与渔业养殖相结合,为生态旅游增加了新的亮点。
二是避免水体污染,降低养殖风险
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使养殖用水在整个养殖系统的各区循环,不对外排放,克服了传统流水式养殖对海水依赖的缺点,实现了养殖海水循环利用,不仅最大限度避免了在换水过程中将一些细菌、寄生虫及其它一些有害的水产动物带进养殖场的弊端,还大大减少了养殖废水排放对海域生态环境的污染。另外,该养殖系统又有易于控制生长环境、零污染、零排放等特点。据调查,所有养殖的鱼类都有一个最佳生长温度,太高太低都不适合鱼类生长,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方式,可使养殖池海水常年保持恒温(15—18℃),让鱼类始终处在最佳生长环境,做到反季节养殖,实现常年生产,确保成品鱼的“生态”品质,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三是降低养殖成本,改良养殖模式
从经济成本考虑,该养殖模式具有自身补水调节系统,不必担心海水入侵,养殖池不需完全密闭,造价比一般需做防水的海滨地下室造价低,在养殖户养殖投入的可接受范围内。从社会效益分析,“上娱下渔”的改良模式增加了优质鱼类产品产出,对改善和提高渔民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促进意义,另外,该模式促进了渔业养殖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将养殖业新技术新成果和实用技术结合的结果,也是依靠科学技术对工厂化养殖利用的新探索,实施这种模式,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加快了综合养殖能力的提高。
五、实施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建设与租赁相结合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工厂化养殖区改造应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项目投资建设可与养殖业主进行协商,由业主负责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地面层作为旅游休闲用地,对公众开放;地下养殖区产权收归国有,经营权对外出让,承租业主可将前期建设费用抵部分租金。
(二)制定政策,创新机制,调动改造积极性
从威海市沿海养殖实际出发,推进工厂化养殖区提升改造,需要制定新的政策和创新机制。以利益驱动的机制,鼓励更多围塘及滩涂养殖户转变渔业养殖方式;同时出台“上娱下渔”模式相关优惠政策,给予资金扶持,并把政策落到实处,积极引导工厂化渔业养殖由地面转入地下,确保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