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会课是课程表上唯一一门有“课”而没有课本的“课”,从目标到内容没有体系。班会课作为班主任开展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途径,如何与新课程理念紧密结合,附着上鲜亮的时代色彩呢?
一、班会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主题性
主题是班会课的生命力所在。主题班会可以以当前时政为题,以中学生热点问题为题,以周围人与事为题,以本班焦点为题,展开讨论与活动,寓教于乐。调动每个人的参与热情,在无形中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不过主题应突出生活化和人文化。
1.主题应生活化
班会课要与学生的生活链接,把教育过程还原为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把遥远的、空洞的说教变为现实的行动纲领,使班会课贴近学生生活。如:针对有些学生在桌子上、铅笔盒里、书包上、裤子上到处贴满或挂着影视明星或歌星,我们举办了“偶像与理想”的主题班会;针对课堂上手机铃声响起的现象,我们举办了“手机与学习”的主题班会;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早恋现象,我们举办了“青春期异性好感问题”的主题班会;针对有些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我们举办了 “中学生上网利弊谈”的主题班会;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迟到、抄袭作业、吃零食等现象,我们举办了“习惯决定命运”的主题班会……这样的主题是鲜活的,其实际教育效果是深远的。
2.主题应人文化
新课程要求“解放”学生的天性,而不是“制约”天性,因此班主任应积极改进班会课,让班会课成为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课,使他们在班会课上相互交流、相互对话,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具有人文关怀的班会课能够内化群体的精神、行为、作风等,这就要求班会课的主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潜移默化。如:为了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我们举办了“我爱读书”的主题班会;为了让学生更加珍惜时间,理解人生是没有返程票的旅途,我们举办了“悄悄溜走的童年”的主题班会;每当中央电视台结束了年度十大经济人物和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后,我都利用班会课组织收看此类节目让学生了解、学习先进人物;为了帮助学生懂得、理解、感激自己身边无数的爱,我们举办了“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这样的主题班会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有利于建立和谐、人性化的班级体。
二、班会课的教学主体应凸显自主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应该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班会课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畅谈个人见解、相互沟通、相互教育的时间与场所,因此班主任不能搞说教,永远当主讲,要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既是主持人,也是“演员”,达到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之目的。如:在“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的活动准备中,学生设计问卷调查,向老师、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选取有效信息;布置感恩实践的作业:利用寒假,写一封信给你的家长、老师或同学,写出你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同时为你的父母做一件事,并记录过程及你的感想;进行活动的构思并制作课件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积极参与并实施的。这样做锻炼了学生组织工作能力,同时这种自我教育,消除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距离,多一份亲近感,少一份压迫感,教育实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班会课的教学效果应力求优化性
在教育现代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使教育内容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如:在“学会感恩” 的主题班会中,同学们用多媒体展示了为本次活动专门设计的心型图案;展示了对老师、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展示了部分同学的全家照、师生照以及同学们之间的生活照;链接到网络上打开CCTV《感动中国》的节目;为小品剧、诗朗诵配乐等等。通过多媒体创设出传统班会活动中不能解决的某些重要场景,从时间、空间上大大提高了一节班会课的容量和质量,使主题班会真正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最佳地实现主题班会的教育目的。
四、班会课的教学模式应追求创新性
要使班会课真正体现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我们需掌握合理的班会课教学模式,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对任何事物,学生必须有切身的体验,才能有深刻的感受,进而才能幡然领悟,从而达到“身体”之后的“力行”。基于上述的认识,我提炼出“活动——体验——感悟——力行”的班会课教学模式。活动、体验——师生运用各种活动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活动,进入问题情境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从而对问题获得真实感受的体验。感悟——对问题充分认同之后,学生被问题的各种信息深深打动,并产生自己的理解的一种状态。力行——学生在对问题有自己深切的感受和理解之后,产生的一切自觉而为的境界。如:“学会感恩”主题班会,学生在同学之间的感恩互动、师生之间的感恩实践和亲子之间的感恩实践等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自己身边无数的爱,在感悟中学会感恩,健康成长。这种班会课模式形式新、方法活且生活化、人本化,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实践证明,在班会课中引入新课程的理念,能够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以往班会课过于僵化、千佛一面的局面,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育的效果,这样的班会课风景独好!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一、班会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主题性
主题是班会课的生命力所在。主题班会可以以当前时政为题,以中学生热点问题为题,以周围人与事为题,以本班焦点为题,展开讨论与活动,寓教于乐。调动每个人的参与热情,在无形中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不过主题应突出生活化和人文化。
1.主题应生活化
班会课要与学生的生活链接,把教育过程还原为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把遥远的、空洞的说教变为现实的行动纲领,使班会课贴近学生生活。如:针对有些学生在桌子上、铅笔盒里、书包上、裤子上到处贴满或挂着影视明星或歌星,我们举办了“偶像与理想”的主题班会;针对课堂上手机铃声响起的现象,我们举办了“手机与学习”的主题班会;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早恋现象,我们举办了“青春期异性好感问题”的主题班会;针对有些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我们举办了 “中学生上网利弊谈”的主题班会;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迟到、抄袭作业、吃零食等现象,我们举办了“习惯决定命运”的主题班会……这样的主题是鲜活的,其实际教育效果是深远的。
2.主题应人文化
新课程要求“解放”学生的天性,而不是“制约”天性,因此班主任应积极改进班会课,让班会课成为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课,使他们在班会课上相互交流、相互对话,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具有人文关怀的班会课能够内化群体的精神、行为、作风等,这就要求班会课的主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潜移默化。如:为了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我们举办了“我爱读书”的主题班会;为了让学生更加珍惜时间,理解人生是没有返程票的旅途,我们举办了“悄悄溜走的童年”的主题班会;每当中央电视台结束了年度十大经济人物和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后,我都利用班会课组织收看此类节目让学生了解、学习先进人物;为了帮助学生懂得、理解、感激自己身边无数的爱,我们举办了“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这样的主题班会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有利于建立和谐、人性化的班级体。
二、班会课的教学主体应凸显自主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应该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班会课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畅谈个人见解、相互沟通、相互教育的时间与场所,因此班主任不能搞说教,永远当主讲,要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既是主持人,也是“演员”,达到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之目的。如:在“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的活动准备中,学生设计问卷调查,向老师、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选取有效信息;布置感恩实践的作业:利用寒假,写一封信给你的家长、老师或同学,写出你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同时为你的父母做一件事,并记录过程及你的感想;进行活动的构思并制作课件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积极参与并实施的。这样做锻炼了学生组织工作能力,同时这种自我教育,消除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距离,多一份亲近感,少一份压迫感,教育实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班会课的教学效果应力求优化性
在教育现代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使教育内容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如:在“学会感恩” 的主题班会中,同学们用多媒体展示了为本次活动专门设计的心型图案;展示了对老师、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展示了部分同学的全家照、师生照以及同学们之间的生活照;链接到网络上打开CCTV《感动中国》的节目;为小品剧、诗朗诵配乐等等。通过多媒体创设出传统班会活动中不能解决的某些重要场景,从时间、空间上大大提高了一节班会课的容量和质量,使主题班会真正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最佳地实现主题班会的教育目的。
四、班会课的教学模式应追求创新性
要使班会课真正体现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我们需掌握合理的班会课教学模式,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对任何事物,学生必须有切身的体验,才能有深刻的感受,进而才能幡然领悟,从而达到“身体”之后的“力行”。基于上述的认识,我提炼出“活动——体验——感悟——力行”的班会课教学模式。活动、体验——师生运用各种活动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活动,进入问题情境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从而对问题获得真实感受的体验。感悟——对问题充分认同之后,学生被问题的各种信息深深打动,并产生自己的理解的一种状态。力行——学生在对问题有自己深切的感受和理解之后,产生的一切自觉而为的境界。如:“学会感恩”主题班会,学生在同学之间的感恩互动、师生之间的感恩实践和亲子之间的感恩实践等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自己身边无数的爱,在感悟中学会感恩,健康成长。这种班会课模式形式新、方法活且生活化、人本化,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实践证明,在班会课中引入新课程的理念,能够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以往班会课过于僵化、千佛一面的局面,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育的效果,这样的班会课风景独好!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