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029-03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特别对于非艺术类高等院校来说,学校已经渐渐意识到需要通过各类艺术社团活动,提升学生道德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等。
通过对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的调查发现,在非艺术类高等院校中,艺术社团呈现数量多、规模大等态势。艺术社团相比学术科创、理论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社团来说,艺术社团总数最多,约占所有社团的35%。虽然学生对艺术社团十分喜爱,但在艺术社团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仍会受到不少主客观因素的阻碍,限制了艺术社团的发展,这一现象在非艺术类高等院校是尤为明显的。
一、目前非艺术类高等院校艺术社团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招生政策 人才引进受阻
我国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03年,教育部选取22所“211工程”重点大学,各自拿出5%的招生名额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从2009年起,生源质量好的高校自主招生不再设定5%的上限。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的招录,也往往被放在广义的“自主招生”范畴内。但在2014年下半年,教育部在一些省市调研时发现,包括艺术特长生在内的高校自主招生存在对特长生考查不严、考试不透明、降分随意等问题。因此,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之后,开始有了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的争论。
对非艺术类高等院校来说,没有艺术特长生的加分政策,看似对重科研的高校来说并无大碍,但对校园文化的发展来说却有着极大的不利。艺术社团没有特长生、所有训练需从基础开始,社员达到一定演出水平后,却已到退役年纪。艺术团队的质量依靠每一位成员的演出水平,没有专业水准成员组成的艺术社团,不可能举办高质量的校园艺术活动,没有好的校园艺术活动也就形成不了校园艺术活动品牌,没有好的校园艺术活动品牌就没有社团凝聚力,从而必然导致艺术社团发展的恶性循环。
(二)缺少资源保障 社团发展受阻
对非艺术类高等院校来说,艺术社团想要得到迅速发展是极为困难的。学校不仅不能保证源源不断的艺术人才引入社团,同时对艺术社团的各种资源也不能给予保障,尤其是当今各大高校中的活动经费、指导教师、训练场地等都很难满足艺术社团的发展。以艺术社团的专业指导教师为例,学校资源丰富、领导重视的非艺术类高校一般会专门成立艺术教育中心,专门聘请专职教师担任艺术社团指导教师,每周定期进行训练;而对于一些资源紧缺的非艺术类高校来说,更多的则是聘请临时指导老师进行指导。而临时指导老师的特点在于教学不固定,变更指导教师频繁,学生无法拥有系统的专业学习。长期以往,艺术社团的专业技能水平无法得到提高。不少学生加入社团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技能和自我展示,而艺术社团专业性的下降,造成了社员对社团的认可度和向心力的不断削弱。
(三)缺少健全制度 社团管理松散
在非艺术类高等院校,艺术社团和其他类社团一样,都是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组建而成的,从而导致社员管理松散,社员约束性不强。就目前大多数艺术社团的管理体制来看,会发现以下几类特点:首先,大一进社,大二退社。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一学生对学生社团的参与程度最高,占了社团学生成员的63.49%,大二与大三学生所占比重分别为24.58%和9.29%,而大四学生在社团成员中所占的比重最小。其次,社长的好坏直接影响社团的发展。社团赋予社长较大权利,一旦社长失职、不负责,社团便会失去凝聚力,人心涣散。再次,虽然每个社团在成立时都要求有其社团章程、管理细则等,但大部分社团章程都是学生在网络上盗版拷贝,对社团毫无针对性。当然,即使有社团章程,学生在实际过程中也是徒有其表,具体操作根本落不到实处。
(四)缺少创新意识 活动形式单调
虽然当前高校艺术社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迅猛发展势头,但随着纷繁多样的校园活动的产生,导致学生对活动的内容、质量及活动创新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而艺术社团目前普遍存在因任务而任务,因活动而活动,从而失去了原有活动理念的现象,导致活动内容枯燥无味,毫无新鲜感。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单调的社团活动方式、活动激励机制的欠缺以及自身定位的不准确所导致的。
二、艺术社团对非艺术类高等院校的重要性
(一)可提升道德文化修养
艺术与道德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指向心性修养的“礼乐”活动。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善就是美”,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善。”马克思有言,对于人类来讲,道德是自律的基石,艺术是自律尺度的楷模。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力。”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在当今的高校中,如仅凭单一的、传统的教育手段开展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然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枯燥,吸收效果不佳,所以需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的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在普通高等院校,更应以艺术社团为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依托艺术实践活动,发挥艺术教育德育功能,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学生艺术实践与创新的思维品质,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取得理想效果。 (二)可提升审美能力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艺术社团是我国高校实现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讲座、演出等接触艺术、理解艺术,比如山东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每年所组织的各种音乐美学专题讲座、专题音乐会和开办的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等活动,在给普及音乐知识的同时,也普及了美学,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审美能力。例如,华东政法大学艺术团每年都会举办合唱比赛,通过让学生欣赏或演唱如《黄河大合唱》《祖国颂》《梁山伯与祝英台》《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命运交响曲》等优秀作品,从听觉上感受旋律的优美,进而深层次从作品文化、背景方面理解音乐、启发思想,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审美感知的能力。
(三)可培养与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对于当今“80”后独生子女来说,平日生活多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上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在高校中,艺术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这是有效培养学生育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途径。比如,艺术社团举办一场主题演出,社团的活动经费有限,这需要学生自己走出校门到社会上拉赞助解决经费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不断地理解和尊重别人,并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获得沟通技巧,为自己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赞助,艺术社团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团结的团体。比如合唱团、管弦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哪一个艺术社团是只靠社员单枪匹马就可以的?这些艺术必须依靠团队的合作和沟通。每一场艺术团队演出,都可以让学生在不断沟通、配合的过程中理解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了大学生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四)可激发思维创新能力
现如今,高校中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甚至让许多学生已经到了眼花缭乱的地步,因此对于一些一层不变、毫无创新的文体活动已少有同学关注。艺术社团为了组织更具吸引力、影响力的实践活动,不断开拓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论是从策划,还是到具体的实施都会努力尝试不断创新,求新求变。不仅如此,对于非艺术类高等院校来说,艺术文化氛围自然不如艺术专业学校浓厚,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艺术资源也非常有限。但社团成员本着对艺术的热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去创作和充实艺术社团活动,从而间接性的使校园艺术教育富有了创新性。
(五)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
学生社团如同一个小社会,这里由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因共同的兴趣重新而组成,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交流沟通平台。在活动中,他们会用自己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共同交流,可以使每位学生获取到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对他们加速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自身为人处事的能力,找准社会角色的定位有着极大的帮助。不仅如此,艺术社团外出演出的机会自然比其他类社团高出很多,经常走出去可以扩大交际领域、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并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必然会推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三、非艺术类高等院校特色化艺术类社团建设
对于非艺术类高等院校来说,要想充分利用好艺术社团对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应当大力发展特色化艺术社团。特色化艺术社团意味着与普通社团有所差异,那么,差异何在?
(一)学校高度重视 提供政策倾向
如前所诉,高校的艺术教育对于一所高校及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扎实推进艺术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或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由校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负责全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的规划、部署、指导和协调工作。要对艺术社团制订符合本校特色、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与政策,明确文化艺术社团的发展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和管理办法等,从学校层面给予艺术社团强有力的保证。当然,不论是艺术社团的训练场地还是活动器材问题、不论是艺术社团的指导老师还是活动场地问题,学校都应给予绝对的支持与侧重。
(二)打造品牌活动 增强学生归属感
品牌战略是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将这一理念运用到非艺术高等院校艺术社团的建设工作中,是社团与社会接轨并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艺术社团虽是学生凭着共同志趣走到一起构建的团体,但如果没有品牌化的活动,没有影响力的演出将会严重减弱社员对社团的归属感。因此,对于艺术社团来说,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更需要走品牌化道路。
以华东政法大学管弦乐团为例,乐团成立于1997年,在招生艺术特长生期间乐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为学校赢得了诸多荣誉。曾获上海市“布谷鸟”学生音乐节合奏比赛中获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器乐比赛创作和表演二等奖、上海第四届“柏斯杯”吹奏乐比赛成人组银奖、“蒂依杯”上海市学生乐队组合比赛一等奖、“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乐队比赛金奖。近年来,乐团还在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获得各方好评。但自2010年停止招收艺术特长生后,社团成员越来越少,从原先60多人急剧下滑至不到10人,每周训练人数一天比一天少,校园演出一年难有一场,品牌活动不见踪影,最终导致乐团走向下坡路,直至2012年乐团面临解散危机。2013年,在社员及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共招收了三四十余名管弦乐爱好者,通过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比赛契机,所有成员全勤投入,借着这股冲劲,全新打造的新年音乐会在校园内引发学生关注,演出上座率高达80%,乐团成员信心倍增,凝聚力空前增强,并在社员的强烈要求下,该活动已经成为了社团的品牌活动,并在校园中拥有了固定的受众群体。
(三)创新社团活动 突显学校特色 品牌活动是社团生存之本,但对于艺术类社团来说,不仅仅只是单纯打造长期持续性的备受关注的品牌活动,更重要的在于创新社团活动内容,突显学校特色。
1.鼓励原创作品
校园原创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鲜明、最富特质的子文化,近年来,各高校已在不断尝试和探索校园原创文化作品,并深受学生喜爱。比如清华大学在诞生了“水木清华”组合后,出品了一批校园民谣作品;北京大学学生原创团队打造的音乐剧《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连演不衰;解放军理工大学学员自编自演的《青春红肩章》火爆上海高校;南京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也都陆续发布了校园原创音乐专辑。
学生社团是校园原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最活跃的校园细胞,具有无限的原创潜能和活力。艺术类社团相比普通类社团来说,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原创作品的艺术社团其活动一般较吸引同学,并且能够带动整个团队的创新发展。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将社团创意有效聚合,通过社团间学生的“弱连带”产生创意优势,鼓励其冲破固有学习生活的束缚,同时辅以社团星级评定、社团发展基金支持,产生学校与社团的松散契约关联,极大促进社团原创活动发展。12年来,学校涌现了一大批原创社团,并迅速成为学生心中的校园明星社团。
2.结合学校特色
结合学校特色,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艺术社团文化,一方面可以通过更多元的方式体现学校办学的传统和特色,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比如上海海洋大学编排的舞蹈《水的女儿》、华东政法大学排演的原创法律人话剧《仰望星空》都在校内外各大艺术赛事中斩获头筹。又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都排演了以本校发展历史中卓有影响的优秀人物为原型的大型话剧《清贫的牡丹》、《潘序伦》、《裘沛然》、《钱宝钧》、《刘湛恩》等,都在校内外公开演出多场,并获得广泛好评。
这种结合学校特色,打造艺术社团的特色化道路,不仅可以将学校特色与社团文化相互渗透,同时也可以使校内师生产生共鸣,并向全社会彰显教育使命,传播大学精神。
3.加强企业对接 拓宽交流平台
学校应多为艺术社团提供走出去的机会,不仅走向社区、街道,还要广泛与广告公司、传媒公司、出版社、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进行对接学习,接受专家或同行的现场指导,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扩大眼界。为学生提供更大平台的锻炼机会,同时也为社团创造效益。
4.建立激励措施 激发团队激情
对于非艺术类高校的艺术社团学生来说,他们应获得比普通学生更多的艺术教育机会。要想大力发展艺术社团,建议将艺术社团训练纳入艺术教育课程,计入学分内。当将社团表现算入学生总成绩中时,学生将有更大的动力和激情,必然大幅提高艺术社团演出质量。除此以外,还可为艺术社团学生专设奖学金,并对文化艺术类竞赛中的获奖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上,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等优惠政策。
5.坚持以赛促练 提高团队实力
除社团品牌活动外,文化艺术比赛也是同样可以激发艺术类社团成员求知欲和好胜心的好方法。社员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好名次,得到师生好评,证实自己实力,在平时学习中会更加投入。久而久之,社员会认为艺术社团训练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一旦认真对待日常训练后,社团水平则会大大提高。比如此次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不少高校反应由于有了比赛,社团成员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社团实力迅猛提高,社团凝聚力也空前迸发。借着大艺展的气候,不少高校在参加完比赛后开展各类汇报演出、奔赴国内外巡演、参加节目录制,大大提高了社团在校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特别对于非艺术类高等院校来说,学校已经渐渐意识到需要通过各类艺术社团活动,提升学生道德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等。
通过对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的调查发现,在非艺术类高等院校中,艺术社团呈现数量多、规模大等态势。艺术社团相比学术科创、理论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社团来说,艺术社团总数最多,约占所有社团的35%。虽然学生对艺术社团十分喜爱,但在艺术社团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仍会受到不少主客观因素的阻碍,限制了艺术社团的发展,这一现象在非艺术类高等院校是尤为明显的。
一、目前非艺术类高等院校艺术社团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招生政策 人才引进受阻
我国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03年,教育部选取22所“211工程”重点大学,各自拿出5%的招生名额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从2009年起,生源质量好的高校自主招生不再设定5%的上限。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的招录,也往往被放在广义的“自主招生”范畴内。但在2014年下半年,教育部在一些省市调研时发现,包括艺术特长生在内的高校自主招生存在对特长生考查不严、考试不透明、降分随意等问题。因此,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之后,开始有了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的争论。
对非艺术类高等院校来说,没有艺术特长生的加分政策,看似对重科研的高校来说并无大碍,但对校园文化的发展来说却有着极大的不利。艺术社团没有特长生、所有训练需从基础开始,社员达到一定演出水平后,却已到退役年纪。艺术团队的质量依靠每一位成员的演出水平,没有专业水准成员组成的艺术社团,不可能举办高质量的校园艺术活动,没有好的校园艺术活动也就形成不了校园艺术活动品牌,没有好的校园艺术活动品牌就没有社团凝聚力,从而必然导致艺术社团发展的恶性循环。
(二)缺少资源保障 社团发展受阻
对非艺术类高等院校来说,艺术社团想要得到迅速发展是极为困难的。学校不仅不能保证源源不断的艺术人才引入社团,同时对艺术社团的各种资源也不能给予保障,尤其是当今各大高校中的活动经费、指导教师、训练场地等都很难满足艺术社团的发展。以艺术社团的专业指导教师为例,学校资源丰富、领导重视的非艺术类高校一般会专门成立艺术教育中心,专门聘请专职教师担任艺术社团指导教师,每周定期进行训练;而对于一些资源紧缺的非艺术类高校来说,更多的则是聘请临时指导老师进行指导。而临时指导老师的特点在于教学不固定,变更指导教师频繁,学生无法拥有系统的专业学习。长期以往,艺术社团的专业技能水平无法得到提高。不少学生加入社团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技能和自我展示,而艺术社团专业性的下降,造成了社员对社团的认可度和向心力的不断削弱。
(三)缺少健全制度 社团管理松散
在非艺术类高等院校,艺术社团和其他类社团一样,都是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组建而成的,从而导致社员管理松散,社员约束性不强。就目前大多数艺术社团的管理体制来看,会发现以下几类特点:首先,大一进社,大二退社。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一学生对学生社团的参与程度最高,占了社团学生成员的63.49%,大二与大三学生所占比重分别为24.58%和9.29%,而大四学生在社团成员中所占的比重最小。其次,社长的好坏直接影响社团的发展。社团赋予社长较大权利,一旦社长失职、不负责,社团便会失去凝聚力,人心涣散。再次,虽然每个社团在成立时都要求有其社团章程、管理细则等,但大部分社团章程都是学生在网络上盗版拷贝,对社团毫无针对性。当然,即使有社团章程,学生在实际过程中也是徒有其表,具体操作根本落不到实处。
(四)缺少创新意识 活动形式单调
虽然当前高校艺术社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迅猛发展势头,但随着纷繁多样的校园活动的产生,导致学生对活动的内容、质量及活动创新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而艺术社团目前普遍存在因任务而任务,因活动而活动,从而失去了原有活动理念的现象,导致活动内容枯燥无味,毫无新鲜感。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单调的社团活动方式、活动激励机制的欠缺以及自身定位的不准确所导致的。
二、艺术社团对非艺术类高等院校的重要性
(一)可提升道德文化修养
艺术与道德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指向心性修养的“礼乐”活动。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善就是美”,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善。”马克思有言,对于人类来讲,道德是自律的基石,艺术是自律尺度的楷模。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力。”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在当今的高校中,如仅凭单一的、传统的教育手段开展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然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枯燥,吸收效果不佳,所以需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的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在普通高等院校,更应以艺术社团为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依托艺术实践活动,发挥艺术教育德育功能,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学生艺术实践与创新的思维品质,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取得理想效果。 (二)可提升审美能力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艺术社团是我国高校实现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讲座、演出等接触艺术、理解艺术,比如山东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每年所组织的各种音乐美学专题讲座、专题音乐会和开办的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等活动,在给普及音乐知识的同时,也普及了美学,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审美能力。例如,华东政法大学艺术团每年都会举办合唱比赛,通过让学生欣赏或演唱如《黄河大合唱》《祖国颂》《梁山伯与祝英台》《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命运交响曲》等优秀作品,从听觉上感受旋律的优美,进而深层次从作品文化、背景方面理解音乐、启发思想,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审美感知的能力。
(三)可培养与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对于当今“80”后独生子女来说,平日生活多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上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在高校中,艺术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这是有效培养学生育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途径。比如,艺术社团举办一场主题演出,社团的活动经费有限,这需要学生自己走出校门到社会上拉赞助解决经费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不断地理解和尊重别人,并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获得沟通技巧,为自己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赞助,艺术社团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团结的团体。比如合唱团、管弦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哪一个艺术社团是只靠社员单枪匹马就可以的?这些艺术必须依靠团队的合作和沟通。每一场艺术团队演出,都可以让学生在不断沟通、配合的过程中理解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了大学生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四)可激发思维创新能力
现如今,高校中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甚至让许多学生已经到了眼花缭乱的地步,因此对于一些一层不变、毫无创新的文体活动已少有同学关注。艺术社团为了组织更具吸引力、影响力的实践活动,不断开拓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论是从策划,还是到具体的实施都会努力尝试不断创新,求新求变。不仅如此,对于非艺术类高等院校来说,艺术文化氛围自然不如艺术专业学校浓厚,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艺术资源也非常有限。但社团成员本着对艺术的热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去创作和充实艺术社团活动,从而间接性的使校园艺术教育富有了创新性。
(五)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
学生社团如同一个小社会,这里由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因共同的兴趣重新而组成,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交流沟通平台。在活动中,他们会用自己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共同交流,可以使每位学生获取到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对他们加速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自身为人处事的能力,找准社会角色的定位有着极大的帮助。不仅如此,艺术社团外出演出的机会自然比其他类社团高出很多,经常走出去可以扩大交际领域、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并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必然会推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三、非艺术类高等院校特色化艺术类社团建设
对于非艺术类高等院校来说,要想充分利用好艺术社团对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应当大力发展特色化艺术社团。特色化艺术社团意味着与普通社团有所差异,那么,差异何在?
(一)学校高度重视 提供政策倾向
如前所诉,高校的艺术教育对于一所高校及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扎实推进艺术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或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由校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负责全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的规划、部署、指导和协调工作。要对艺术社团制订符合本校特色、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与政策,明确文化艺术社团的发展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和管理办法等,从学校层面给予艺术社团强有力的保证。当然,不论是艺术社团的训练场地还是活动器材问题、不论是艺术社团的指导老师还是活动场地问题,学校都应给予绝对的支持与侧重。
(二)打造品牌活动 增强学生归属感
品牌战略是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将这一理念运用到非艺术高等院校艺术社团的建设工作中,是社团与社会接轨并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艺术社团虽是学生凭着共同志趣走到一起构建的团体,但如果没有品牌化的活动,没有影响力的演出将会严重减弱社员对社团的归属感。因此,对于艺术社团来说,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更需要走品牌化道路。
以华东政法大学管弦乐团为例,乐团成立于1997年,在招生艺术特长生期间乐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为学校赢得了诸多荣誉。曾获上海市“布谷鸟”学生音乐节合奏比赛中获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器乐比赛创作和表演二等奖、上海第四届“柏斯杯”吹奏乐比赛成人组银奖、“蒂依杯”上海市学生乐队组合比赛一等奖、“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乐队比赛金奖。近年来,乐团还在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获得各方好评。但自2010年停止招收艺术特长生后,社团成员越来越少,从原先60多人急剧下滑至不到10人,每周训练人数一天比一天少,校园演出一年难有一场,品牌活动不见踪影,最终导致乐团走向下坡路,直至2012年乐团面临解散危机。2013年,在社员及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共招收了三四十余名管弦乐爱好者,通过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比赛契机,所有成员全勤投入,借着这股冲劲,全新打造的新年音乐会在校园内引发学生关注,演出上座率高达80%,乐团成员信心倍增,凝聚力空前增强,并在社员的强烈要求下,该活动已经成为了社团的品牌活动,并在校园中拥有了固定的受众群体。
(三)创新社团活动 突显学校特色 品牌活动是社团生存之本,但对于艺术类社团来说,不仅仅只是单纯打造长期持续性的备受关注的品牌活动,更重要的在于创新社团活动内容,突显学校特色。
1.鼓励原创作品
校园原创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鲜明、最富特质的子文化,近年来,各高校已在不断尝试和探索校园原创文化作品,并深受学生喜爱。比如清华大学在诞生了“水木清华”组合后,出品了一批校园民谣作品;北京大学学生原创团队打造的音乐剧《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连演不衰;解放军理工大学学员自编自演的《青春红肩章》火爆上海高校;南京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也都陆续发布了校园原创音乐专辑。
学生社团是校园原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最活跃的校园细胞,具有无限的原创潜能和活力。艺术类社团相比普通类社团来说,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原创作品的艺术社团其活动一般较吸引同学,并且能够带动整个团队的创新发展。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将社团创意有效聚合,通过社团间学生的“弱连带”产生创意优势,鼓励其冲破固有学习生活的束缚,同时辅以社团星级评定、社团发展基金支持,产生学校与社团的松散契约关联,极大促进社团原创活动发展。12年来,学校涌现了一大批原创社团,并迅速成为学生心中的校园明星社团。
2.结合学校特色
结合学校特色,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艺术社团文化,一方面可以通过更多元的方式体现学校办学的传统和特色,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比如上海海洋大学编排的舞蹈《水的女儿》、华东政法大学排演的原创法律人话剧《仰望星空》都在校内外各大艺术赛事中斩获头筹。又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都排演了以本校发展历史中卓有影响的优秀人物为原型的大型话剧《清贫的牡丹》、《潘序伦》、《裘沛然》、《钱宝钧》、《刘湛恩》等,都在校内外公开演出多场,并获得广泛好评。
这种结合学校特色,打造艺术社团的特色化道路,不仅可以将学校特色与社团文化相互渗透,同时也可以使校内师生产生共鸣,并向全社会彰显教育使命,传播大学精神。
3.加强企业对接 拓宽交流平台
学校应多为艺术社团提供走出去的机会,不仅走向社区、街道,还要广泛与广告公司、传媒公司、出版社、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进行对接学习,接受专家或同行的现场指导,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扩大眼界。为学生提供更大平台的锻炼机会,同时也为社团创造效益。
4.建立激励措施 激发团队激情
对于非艺术类高校的艺术社团学生来说,他们应获得比普通学生更多的艺术教育机会。要想大力发展艺术社团,建议将艺术社团训练纳入艺术教育课程,计入学分内。当将社团表现算入学生总成绩中时,学生将有更大的动力和激情,必然大幅提高艺术社团演出质量。除此以外,还可为艺术社团学生专设奖学金,并对文化艺术类竞赛中的获奖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上,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等优惠政策。
5.坚持以赛促练 提高团队实力
除社团品牌活动外,文化艺术比赛也是同样可以激发艺术类社团成员求知欲和好胜心的好方法。社员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好名次,得到师生好评,证实自己实力,在平时学习中会更加投入。久而久之,社员会认为艺术社团训练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一旦认真对待日常训练后,社团水平则会大大提高。比如此次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不少高校反应由于有了比赛,社团成员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社团实力迅猛提高,社团凝聚力也空前迸发。借着大艺展的气候,不少高校在参加完比赛后开展各类汇报演出、奔赴国内外巡演、参加节目录制,大大提高了社团在校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