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河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hol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来城里居住,回桐城农村老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一般情况下,每年清明节前夕,或者更早一些时候,全家五口人同坐一辆小车,赶回家乡。上山做完清明,然后应邀到就近的亲朋戚友家做客。酒足饭饱之后,我便吆喝大家一起“回家看看”。
  是的,应该“常回家看看”。家中二十多年前盖的两层小楼依旧静静的坐卧在那里,像盘腿打坐的禅师,清冷寂寞。家中老人均已过世,大门紧锁。门邻乡亲,大都没人在家。白色的小车停在屋后的河堤上,与林荫夹道的绿色植被形成一幅曼妙的图画。昔日的土路早已变成了干净清洁的水泥公路。我们沿着河堤来回踱步,不由得想起关于这条“故乡的河”的许多往事。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故乡的河河道很窄,大概有现在河宽的三分之二。河中间的有些区域堆有小沙丘,是由河水冲积而成。每当雨季来临,连续多天的中雨或大雨,使河水暴涨,从上游快速汹涌而下的洪水,夹杂着大量泥沙,常常在河岸最薄弱圩段破口而出,满溢的河水,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屋,给两岸村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失和威胁。
  若遇干旱少雨的年份,河道干涸缺水,两岸农田得不到有效的水利灌溉,“野田禾稻半枯焦”。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庄稼因缺少水的浇灌和滋润,产量大减,粮食歉收,村民的温饱都得不到基本保障。
  后来,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动沿岸流域内群众积极参与,在河的源头建造水库,在中下游拓宽河道,增高和加固两岸河堤,合理修建河闸,方便圩内农田灌溉和防洪排涝,才使原先旱涝都不保收的恶劣农业生产状况有了比较明显改善。
  那时,农业还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河水沿着改造后的弯曲回转的河道,如淙淙溪流,在河床沙滩的自然过滤下,水质清甜,如山泉般可口。家庭的生活用水都取自河水。那些年,家里和二叔家的所有生活用水,先是由大人们挑,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大都是我用兩只大水桶从河中挑水回家的。从河里挑水要翻过好几米高的堤坝,有点费劲、吃累,但每当喝着清澈干净的河水,内心总是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快意!
  河中有成片成片的沙滩,是流淌不息的河水冲刷沉淀而成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夏雨水较多,上游来水多些,河水相对就深些;秋冬两季,下雨较少,上游来水少些,河水相对也浅些。河水深浅是大体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河水的一涨一退,就会把上游带来的泥沙慢慢沉淀下来,逐渐形成沙滩。
  沙滩是很好玩的。每当放学回家,或放假的日子里,我们同村孩子们,或三五组合或成群结队,在柔软的沙滩里嬉戏、追逐,玩丢手绢游戏。男孩大都喜欢在沙滩里摸爬滚打,胆大的孩子还学习翻跟头。我是胆大的孩子之一,我还学会了翻“无头跟头”,就是一个跟头翻过去,手不着地,头也不着地的那种。我后来成年了能够在广场平地上倒立行走,前空翻,后空翻,还是得益于儿时在河中沙滩上练的基本功。
  蜿蜒弯曲的河道形成一些回湾处,回湾处有一些水宕。常常在夏季午饭后,别人都在午睡,我便提着鱼萝,跟在扛着爬网的二婶后面,到河沿边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宕里爬鱼。常常能爬到鲫鱼、白条、鲢鱼,也能爬到泥鳅、鳑鲏等,一次下来能爬到好几斤。若遇燥热天气,河道里鱼群大都集中在这些回湾水宕处,懂得渔汛的二婶,常急速呼唤我尽快拿一只大些鱼箩到河边爬鱼。一场“捕鱼”下来,收获颇丰!家里留一些吃,其余由二婶拿到市场去卖。既改善了生活,又增加了经济收入,一举两得。到河宕里爬鱼,成了我儿时一件最快乐的事,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看山吃山,看河吃河。家住河边,在河里捕鱼,是大家最乐于做的事。每年汛期来临前,父亲总要预备两副舀网,顾名思义,舀鱼的网被称作舀网。等待汛期到来,已经修建好的河堤虽然能够抵御洪水,上游水库也要适时根据汛情适当调节。如果水库开闸放水,下游水位就会升高。这也是到河水里捕鱼的好时节。村民们一面上堤防洪,防患于未然,一面手举舀网,站在离河水较近的河沿边舀鱼。舀鱼的姿势也很好玩。两手前后端起网柄,像端着冲锋枪一样,两脚前后叉开,鱼网顺着水流的方向,也要和着水流的节奏,由左至右,一下两下三下,从落网到起网。每次起网,网从水里出,水从网里流,若有“蹦哒蹦哒”的声音在即将脱离水面的网中作响,网中有鱼就成为事实。逢有这种情况,捕获者就会发出“哇塞”的高兴叫声。随即一手举网,一手快速从网中取鱼。或放进系在屁股后面的背篓里,或由家人用鱼箩接住。
  每年的涨水退水季节,都是村民鱼获丰收的高兴时光。大家均乐此不疲。
  河畔的居民虽然沐浴在“渔歌互答”的快乐气氛里,但也会时有不幸的事儿发生。俗话说,常在河边走,总会有湿脚的时候。这不,张家的一个小孩足有三岁了,在河边草丛上玩得正兴,上游开闸放水,河床本来不深的水位,一下子就突然暴涨,旁边一起玩耍的姐姐往家里边跑边喊“妈妈,不好了,妹妹被水冲走了”的话音刚落,众人箭步飞到河堤时,妹妹已经被突如其来的河水冲到很远很远的河心了。家人和乡亲们都眼睁睁望着汹涌的河水跺脚痛哭,可一切都已经晚了。就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幼小生命,竟毫无征兆地被水魔呑噬了!
  记得有一年“双抢”时,天气燥热难耐,刚刚挑完稻把的本家大叔,光着晒得乌黑的背膀,淌水过河买东西,河水只齐腰深,水流也很平缓。当他淌到河中央时,突然陷入较深的一口老井里,越挣扎陷得就越深,等到村民在平静的河水下找到他时,这位大叔已经阴阳两隔了。要知道大叔是家里的顶梁柱啊!一家人扒到河堤上哭得死去活来,悲哀极了。邻里乡亲,无不为之动容!
  故乡的河,既带给了人们激情与快乐,也带给了人们苦难和悲伤。她是一条多情的河。
  新千年前后的那些年,河岸村民大兴土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地盖起了楼房,大多都是两层的小楼,也有少数人家盖了三层或一层。
  河里的成片的沙滩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逐渐减少了,不到十年时间,就完全消失了。村民们建造楼房所需的黄沙,基本上都是取自于这条河道中的沙滩的。鳞次栉比的混凝土结构的乡村“别墅”,取代了过去的土木结构的茅草棚和瓦房,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随之消失的曾经伴随着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沙滩,却成为了乡愁和记忆,再也寻它不着了!这也许就是发展所要付出的痛苦和代价吧。
  随着“村村通”公路项目完成,河流两岸均修成了水泥路,村道连上了省道,也接上了国道,乡村交通四通八达。河道也进行了重新清淤和整治。用于农田灌溉和排涝的大功率抽水泵房,也有了上中下游的合理布局,科学排灌系统正在不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旱涝都能确保农业大丰收了。
  沿河建设的现代化的自来水站,全天候地为全镇居民提供干净卫生的饮用自来水,河水充量满足供应自来水站。
  伫立故乡的河堤,漫步故乡的河岸,河水清清,鱼翔浅底。林木葱葱,草长莺飞。久违的蛙声又不绝于耳,昔日的鸟鸣也重回人间。喜鹊在头顶上空飞来飞去,一会儿舞动着黑色的翅膀,一会儿驻足绿色的枝头,仿佛欢迎故乡的游子归来,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置身于这样的自然和人文景致当中,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难以比拟的自豪与惬意:故乡的河,历尽沧桑和磨难,从苦难之河,到多情之河,再到今天,她已蝶变成了一条幸福之河。
  她有一个古老、动听而又富有诗意的名字:挂车河!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提到新藏线,马上就会想到海拔最高、道路最险、路况极差和環境最恶劣。的确,这条编号G219,新疆到拉萨的道路,也是“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区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叶城到阿里这一段,几乎所有路段均为高寒缺氧的无人区,沿途横卧着逾千公里的荒漠戈壁、永冻土层和常年积雪的崇山峻岭。  一九九三年,因去阿里开展课题调研,我第一次踏上了这条道路。  四月中旬,春天的新绿刚刚挂上乌鲁木齐的枝头,桃花、杏花正羞羞
期刊
似乎诗人格外青睐充满灵气的山水,吟诗作赋,挥毫泼墨,豪情万丈;似乎人们也格外喜欢看绵绵青山、听潺潺流水、松涛阵阵,悠然自得,如梦如幻。“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洲。”我的心中早就对皖南美景对徽派文化徽派建筑心驰神往,终于可以趁着假期穿越徽杭古道走进安徽这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  绩溪是一个令人返璞归真、魂牵梦萦的地方。走进绩溪,你会发现这里的山格外苍翠,这里的水格外令人着迷。  我们最先来到拥有
期刊
金色的童年转瞬即逝。我十二岁丝缕的记忆,氤氲着甘甜,弥漫着不舍,盈满单薄的岁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家贫穷潦倒,困居在山沟老旧的土坯房内。一到冬天,山风就吹着哨沿着透气的墙挤进屋子。  我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父母常年有恙,全指望二亩薄田维持生计。刚上初一的我虽成绩优异,但无奈还是辍学了。  村上每户都养猪养羊。我家也养着一头黑猪、一只灰白山羊和妙龄羊。奶奶期盼着它们膘肥体壮后卖掉赚钱。  春天
期刊
马蹄踩踏着离别,马尾甩动着岁月,露珠在黎明的肩膀上滑落,尘土在身后飞扬。  车站已到,孤雁要南飞,高原是如此苍茫。  透过车窗望望,母亲与马不肯离去,我慌张地收回目光。  车箱内空气忽然稀薄,心脏开始发抖,对面的旅客递过来一条手帕,轻弹不怕被别人嘲笑张望。  看看母亲给我带着的干羊肉,眼角无法掩饰地抽搐,此刻,母亲的心,正风干在高原上。  春梦,一指流云飘在指间  一朵流云飘在指间,又上眉头,潮湿
期刊
仲夏六月,乡间的石榴花都开好了。  榴花胜开处,灿若烟霞,满树青枝绿叶间缀满了许许多多火红的小花,一朵朵,一簇簇,挂着,擎着,挨着,星星点点,茂密的,鲜艳的,热情洋溢的,似燃烧着的一把把火炬,点燃无数的希望。  石榴花一株又一株,生长在门前屋后,有低矮的,亦有挺拔的,其树干秀美,多呈灰褐色,枝条嫩黄光滑且多刺,是不容侵犯的神圣及尖锐。每每在采摘榴花或石榴时,都要极其小心,马虎不得,生怕被刺伤。  
期刊
风雨桥、鼓楼、寨门、吊脚楼、萨坛……穿越古老岁月,静默成湖南通道县坪坦侗寨一幅藏着智慧符号的古画。  古画嵌在一个山间盆地的田坝中,一条清凌凌的平坦河小河穿过古画,让画面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灵动。潺潺流水、浓浓稻香把世外所有的喧嚣融化成一片澄净,撑起的天空,宛如一条硕大的蓝色伞裙。  如老龙似的普济桥盘亘在小河上,这座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的桥梁建筑“活化石”风雨桥,桥面和桥身的杉木板经过几百年风雨的
期刊
记得那是1971年7月初的一天早晨,一轮红日东方升起,蓝天白云,牛羊漫山遍野,骏马奔驰,碧波荡漾的乌拉盖河水流向远方,一望无际辽阔的天边草原格外壮美,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  当时,天边草原乌拉盖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五十一团八连一阵嘹亮的军号声音打破了这宁静的气氛,八连驻扎在原乌拉盖哈拉盖图农牧场西15公里的胡稍庙旧址(当时的五十一团八连驻地)。当时,我迎着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乘坐着一辆军用卡车
期刊
鳥鸣啾啾,清风徐来,夏阳撒下林荫,盛大的云影一幕接一幕的变换着优雅的舞姿翻飞舞蹈,一缕缕从割草机的刀刃下弥漫开来的青草芳香直入鼻息,感觉像是置身一望无垠的麦田,使人忘了来路,亦忘记归途。栖身于城市一隅,偶得这一席静雅清凉之地,内心无比惬意闲适。  凝望太平古塔,与塔柏比肩。这先贤遗留下来的瑰宝,一身低调的卡其色长袍,在翠柏的印衬下,古朴庄重,透射出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深蕴,那先辈辛勤忙碌的建造画面恍
期刊
六月下旬,我注射第二针新冠疫苗的时间到了。  在有关部门的公众号里看到,今日针新冠疫苗各接种点继续开放,接种第二针的市民,免预约,凭第一针接种凭证、粤康码绿码即可去接种。  收到这个信息我十分高兴,因打第一针时我颇经周折。几次到明富昌体育馆接种点,均见注射疫苗的队伍排成长龙,九曲十八弯,见首不见尾,估计排到深夜也轮不到我,只好悻悻而歸。六月上旬,为了避免人员扎堆,有关部门规定接种疫苗要预约。但每到
期刊
一块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亦是一座文化厚重的家园。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山系绵延纵横,额尔齐斯河仿佛一把细长的梳子,那分流的河水则如同梳子的细齿,把阿尔泰山梳得千沟万壑。  生活于阿勒泰萨尔布拉克的哈萨克人民过着世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每年春秋两季,牧民们开始携百萬头牲畜开始沿着高山峡谷迁徙转场。家在马背上,也在流动中,一代代人长大,一代代逝去,迁徙之路从未间断,岁月已见证了上千年。与其说哈萨克族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