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一位朋友闲聊,他告诉我:他们小区里的广场舞舞蹈队,三四年前很红火,最多时人数达到四五十人。可近半年来,舞蹈队开始走下坡路,最少时不足20人,很不景气。
我问他不景气的原因,他说,除了年龄大、身体不适和搬离小区的人不再参加外,还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舞蹈队的教练———也是该广场舞舞蹈队微信群的群主,有件事做得不太得体:本来,他添了个孙女,在小范围里,约上几个比较投缘、平时又有人情往来的舞友,到饭店办上一桌两桌,让到场者分享一下他的喜悦,也就可以了。可他激情难抑,给舞蹈队里的大部分人下了通知。结果,心甘情愿的舞友去了,心里不想去但碍于情面觉得不去不好的舞友也勉强去了。结果,一下办了四五桌。地球人都知道,这年头,喝喜酒,哪有不送红包的?送红包,又是给自己的教练群主恭贺喜添孙女,少了拿不出手,一个红包怎么也得二三百元。对于那些并非心甘情愿的赴宴者来说,这“腰包”就掏得有点心痛。而那些接到通知没去祝贺的,自然也就不好意思再在群里待下去,于是改投其他健身队。
第二,舞蹈队缺乏财务公开。舞蹈队也有“财务”吗?有。当然,“财务”放在这里有点大词小用。但你得承认,舞蹈队确实牵扯到一点为数不多的钱的收支。这点为数不多的钱来自两个方面:舞蹈队天天舞,年年跳,音箱是少不了的。购买、维修音箱,钱从哪里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得由大家伙凑———一个人三十五十,集的资虽不多,但总共集了多少,购买、维修音箱开支了多少,还剩下多少,这需要向大家通报一下的,尤其是在下一次集资时,需要向大家说明白。另外,舞蹈队有时受到某企业的邀请,挑出部分精英组成表演队,给企业表彰会或项目开工助兴捧场,活动结束后,企业一般会给点慰劳费。钱虽不多,毕竟也是“公款”,收支情况,也当予以公开。如果对这些“财务”收支情况长年累月不公开,即便大部分人不计较,毕竟也会失“人心”。
还有一点,也是重要的一點,不能不说:该舞蹈队一开始那几年,每年,三四个月学一套舞,等这套舞大家学会了,练熟了,再教新的。但后来,教新舞的频率逐渐变快。个别年轻的舞者,常常毛遂自荐,把自己从网上从外面学到的新舞,拿来推广,此举竟没人去干涉。这样一来,往往旧的那套还没真正学会、学熟,加以巩固,新花样新款式又“闪亮登场”,除了少数人能适应,大部分人不适应。跳广场舞的,大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大妈、大伯。这些人的业余爱好大都比较平凡,喜欢简单的事情,不像时下的“小鲜肉”,冰雪聪明,爱好多多,又常常推陈出新。显而易见,以“群众性”见长的广场舞的安排、推广,必须以这部分人为虑事的出发点。如果弄反了个儿,让个别新潮、时髦者的爱好、意愿占了上风,不到一个月,又玩新花样,这让上了岁数的人咋跟得上,情何以堪?跟不上趟,情不堪,他们只好“识相”走开,不能让人家赶着鸭子上架活受罪。
说完这些,朋友叹息:三人成众,五人曰茂,舞蹈队也是一个小社会,舞蹈群的群主大小也是个领导。一个教练,一群之主,如果当家不了解大多数“群众”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只按自己或少数人的意志办事,那么,慢慢地,就有人不再追随你了。“治大国”,“烹小鲜”,道理皆然。
我问他不景气的原因,他说,除了年龄大、身体不适和搬离小区的人不再参加外,还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舞蹈队的教练———也是该广场舞舞蹈队微信群的群主,有件事做得不太得体:本来,他添了个孙女,在小范围里,约上几个比较投缘、平时又有人情往来的舞友,到饭店办上一桌两桌,让到场者分享一下他的喜悦,也就可以了。可他激情难抑,给舞蹈队里的大部分人下了通知。结果,心甘情愿的舞友去了,心里不想去但碍于情面觉得不去不好的舞友也勉强去了。结果,一下办了四五桌。地球人都知道,这年头,喝喜酒,哪有不送红包的?送红包,又是给自己的教练群主恭贺喜添孙女,少了拿不出手,一个红包怎么也得二三百元。对于那些并非心甘情愿的赴宴者来说,这“腰包”就掏得有点心痛。而那些接到通知没去祝贺的,自然也就不好意思再在群里待下去,于是改投其他健身队。
第二,舞蹈队缺乏财务公开。舞蹈队也有“财务”吗?有。当然,“财务”放在这里有点大词小用。但你得承认,舞蹈队确实牵扯到一点为数不多的钱的收支。这点为数不多的钱来自两个方面:舞蹈队天天舞,年年跳,音箱是少不了的。购买、维修音箱,钱从哪里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得由大家伙凑———一个人三十五十,集的资虽不多,但总共集了多少,购买、维修音箱开支了多少,还剩下多少,这需要向大家通报一下的,尤其是在下一次集资时,需要向大家说明白。另外,舞蹈队有时受到某企业的邀请,挑出部分精英组成表演队,给企业表彰会或项目开工助兴捧场,活动结束后,企业一般会给点慰劳费。钱虽不多,毕竟也是“公款”,收支情况,也当予以公开。如果对这些“财务”收支情况长年累月不公开,即便大部分人不计较,毕竟也会失“人心”。
还有一点,也是重要的一點,不能不说:该舞蹈队一开始那几年,每年,三四个月学一套舞,等这套舞大家学会了,练熟了,再教新的。但后来,教新舞的频率逐渐变快。个别年轻的舞者,常常毛遂自荐,把自己从网上从外面学到的新舞,拿来推广,此举竟没人去干涉。这样一来,往往旧的那套还没真正学会、学熟,加以巩固,新花样新款式又“闪亮登场”,除了少数人能适应,大部分人不适应。跳广场舞的,大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大妈、大伯。这些人的业余爱好大都比较平凡,喜欢简单的事情,不像时下的“小鲜肉”,冰雪聪明,爱好多多,又常常推陈出新。显而易见,以“群众性”见长的广场舞的安排、推广,必须以这部分人为虑事的出发点。如果弄反了个儿,让个别新潮、时髦者的爱好、意愿占了上风,不到一个月,又玩新花样,这让上了岁数的人咋跟得上,情何以堪?跟不上趟,情不堪,他们只好“识相”走开,不能让人家赶着鸭子上架活受罪。
说完这些,朋友叹息:三人成众,五人曰茂,舞蹈队也是一个小社会,舞蹈群的群主大小也是个领导。一个教练,一群之主,如果当家不了解大多数“群众”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只按自己或少数人的意志办事,那么,慢慢地,就有人不再追随你了。“治大国”,“烹小鲜”,道理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