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油藏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特别是对于陆相沉积断块油藏,从而会影响不同注采方式的水驱开发效果。针对某断块油藏,平面非均质性主要考虑平面上储层厚度、油层的几何形态及渗透率分布的不均匀。研究表明油藏砂体厚度差异程度对不同注水方式的水驱开发效果影响最大,渗透率极差影响最小。
[关键词]正交设计;非均质性;渗透率;几何形态;厚度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1-0393-01
油藏非均质性是由沉积、成岩及构造作用共同造成的。在油田开发初期,多为天然能量开采,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表现不明显。但在注水开发后,出现了开发中的层内、平面和层间矛盾。对于一般陆相沉积油藏,含油层系多,油藏宏观非均质性强,导致水驱开发效果差别很大,特别是对于非均质性比较强的复杂断块油藏。由于平面上储层的厚度、油层的几何形态、油层的渗透率和孔隙度等参数等分布不均匀,制约着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目前研究渗透率分布的纵向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效果影响的方法较多,主要是采用岩心水驱油实验方法,为非均质油田合理高效开发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集层砂岩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和厚度的空间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目前对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厚度分布的非均质性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已做过探讨。本文是在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油藏平面渗透率非均质性、砂体几何形态差异和厚度分布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开发效果最敏感的影响因素。
1.油藏平面非均质性类型
某断块油藏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亚相沉积。其中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和前缘薄层砂四种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亚相主要为前扇三角洲泥沉积。
油藏非均质性程度受到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的影响,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直接关系到油藏渗透率、储层厚度及储层几何形态的平面分布均质程度。按照油藏的沉积微相接触关系,可以表现出三类平面非均质特征,砂体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砂体厚度非均质性和砂体几何形态的平面非均质性。
2.油藏平面非均质性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因素分析
2.1 砂体厚度非均质性影响
对于油藏平面非均质性与注采井网的部署的相互关系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部分类似的内容已有文献进行了论述。对于砂体厚度平面非均质性,采用了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平面非均质性概念油藏模型,通过分析不同注采方式下产量、注入量、采出程度以及压力变化特征,得出薄注厚采(油井位于砂体厚的区域注水井位于砂体薄的区域)的水驱开发效果优于薄采厚注(油井位于砂体薄的区域注水井位于砂体厚的区域)。
2.2 砂体几何形态的平面非均质性影响
对于砂体几何形态的平面非均质性,首先也建立了几何形态非均质分布的概念地质模型,通过流线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注采井网条件下不同注采方式的驱油效率,得出注水井位于砂体展布窄小部位而油井位于宽部位时,水驱开发效果好。同时根据砂体非均匀程度对注采方式开发效果的影响,得出砂体平面形态分布越均匀,油藏水驱效果受注采井位部署影响也越小。
2.3 砂体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影响
对于渗透率非均质模型,首先建立如图2所示的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概念地质模型,渗透率级差为3,为保证数值模拟计算的收敛性,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依据油藏的流体参数和物性参数以及平面非均质概念地质模型建立了两种不同注采方式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油井位于高渗带水井位于低渗带和油井位于低渗带水井位于高渗带,如图2所示,两个模型采用同样的生产控制条件,定注采压差,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可以得出不同注采方式的累积产油量,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高采低注(油井处于高渗带水井位于低渗带)注采方式的开发效果优于高注低采(油井处于低渗带水井位于高渗带)。
3.结论
通过以上三类平面非均质性研究可以得出,油藏砂体的平面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油藏平面水驱开发效果,影响注采井位部署原则。但是每一類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程度大小不同,油藏砂体厚度差异程度对不同注水方式的水驱开发效果影响最大,渗透率极差影响最小。
参考文献
[1] 贾忠伟,杨清彦,兰玉波,张洪兴;水驱油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1期.
[2] 邓瑞健;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4期.
[3] 尤源;岳湘安;王锐;赵春鹏;;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1期.
[4] 王建民;;顺宁油田长2~1低渗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开发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2期.
[5] 向丹,黄大志;应用有机玻璃研究水驱剩余油微观分布[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5年04期.
[6] 李中锋;何顺利;杨文新;门成全;;微观物理模拟水驱油实验及残余油分布分形特征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7] 何顺利,李中锋,杨文新,门成全;非均质线性模型水驱油试验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5年05期.
[8] 潘凌;方全堂;段永刚;;低渗油藏非均质性对采收率的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9] 苏玉亮;李涛;;平面非均质性对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规律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1期.
[关键词]正交设计;非均质性;渗透率;几何形态;厚度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1-0393-01
油藏非均质性是由沉积、成岩及构造作用共同造成的。在油田开发初期,多为天然能量开采,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表现不明显。但在注水开发后,出现了开发中的层内、平面和层间矛盾。对于一般陆相沉积油藏,含油层系多,油藏宏观非均质性强,导致水驱开发效果差别很大,特别是对于非均质性比较强的复杂断块油藏。由于平面上储层的厚度、油层的几何形态、油层的渗透率和孔隙度等参数等分布不均匀,制约着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目前研究渗透率分布的纵向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效果影响的方法较多,主要是采用岩心水驱油实验方法,为非均质油田合理高效开发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集层砂岩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和厚度的空间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目前对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厚度分布的非均质性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已做过探讨。本文是在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油藏平面渗透率非均质性、砂体几何形态差异和厚度分布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开发效果最敏感的影响因素。
1.油藏平面非均质性类型
某断块油藏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亚相沉积。其中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和前缘薄层砂四种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亚相主要为前扇三角洲泥沉积。
油藏非均质性程度受到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的影响,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直接关系到油藏渗透率、储层厚度及储层几何形态的平面分布均质程度。按照油藏的沉积微相接触关系,可以表现出三类平面非均质特征,砂体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砂体厚度非均质性和砂体几何形态的平面非均质性。
2.油藏平面非均质性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因素分析
2.1 砂体厚度非均质性影响
对于油藏平面非均质性与注采井网的部署的相互关系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部分类似的内容已有文献进行了论述。对于砂体厚度平面非均质性,采用了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平面非均质性概念油藏模型,通过分析不同注采方式下产量、注入量、采出程度以及压力变化特征,得出薄注厚采(油井位于砂体厚的区域注水井位于砂体薄的区域)的水驱开发效果优于薄采厚注(油井位于砂体薄的区域注水井位于砂体厚的区域)。
2.2 砂体几何形态的平面非均质性影响
对于砂体几何形态的平面非均质性,首先也建立了几何形态非均质分布的概念地质模型,通过流线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注采井网条件下不同注采方式的驱油效率,得出注水井位于砂体展布窄小部位而油井位于宽部位时,水驱开发效果好。同时根据砂体非均匀程度对注采方式开发效果的影响,得出砂体平面形态分布越均匀,油藏水驱效果受注采井位部署影响也越小。
2.3 砂体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影响
对于渗透率非均质模型,首先建立如图2所示的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概念地质模型,渗透率级差为3,为保证数值模拟计算的收敛性,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依据油藏的流体参数和物性参数以及平面非均质概念地质模型建立了两种不同注采方式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油井位于高渗带水井位于低渗带和油井位于低渗带水井位于高渗带,如图2所示,两个模型采用同样的生产控制条件,定注采压差,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可以得出不同注采方式的累积产油量,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高采低注(油井处于高渗带水井位于低渗带)注采方式的开发效果优于高注低采(油井处于低渗带水井位于高渗带)。
3.结论
通过以上三类平面非均质性研究可以得出,油藏砂体的平面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油藏平面水驱开发效果,影响注采井位部署原则。但是每一類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程度大小不同,油藏砂体厚度差异程度对不同注水方式的水驱开发效果影响最大,渗透率极差影响最小。
参考文献
[1] 贾忠伟,杨清彦,兰玉波,张洪兴;水驱油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1期.
[2] 邓瑞健;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4期.
[3] 尤源;岳湘安;王锐;赵春鹏;;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1期.
[4] 王建民;;顺宁油田长2~1低渗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开发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2期.
[5] 向丹,黄大志;应用有机玻璃研究水驱剩余油微观分布[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5年04期.
[6] 李中锋;何顺利;杨文新;门成全;;微观物理模拟水驱油实验及残余油分布分形特征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7] 何顺利,李中锋,杨文新,门成全;非均质线性模型水驱油试验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5年05期.
[8] 潘凌;方全堂;段永刚;;低渗油藏非均质性对采收率的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9] 苏玉亮;李涛;;平面非均质性对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规律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