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下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变革有力的推动了教学过程的巨大更新,由于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者,因此教师需要有效且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怎样创新课堂教学呢?
一、知识应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
积极从新课标中学习借鉴,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教学“9加几”时教师采取如下方式导入新课:
师:在学校的秋季运动会上,为了让运动员喝饮料,同学们正在分发饮料,请看大屏幕。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彩图,彩图上远处有7名赛跑的同学,左边几名跳远的同学,还有1名教师当裁判;近处的操场边上,有名同学在分饮料,饮料箱内有9盒,箱外有4盒,图上一同学脑海中有这样一问题:一共有多少盒饮料?)
作为一年级的同学刚刚参加完入校的第一次运动会,运动会的热闹场景,同学们兴奋的劲头给新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这幅运动会彩图,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又激活了,这样新授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图上所提出的问题,立刻调动了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便出现了以下答案。
学生1:我数了数饮料,一共13盒。
学生2:我发现箱子里有9盒,若再加上1盒,正好是10盒。加上箱子外面的3盒,共13盒,9+1+3
学生3:因为13-4=9,所以9+4=13,有13盒饮料。
学生4:因为10+4=14,10比9多1,所以14-1=13。
学生5:我想到了13的组成是9和4,9+4=13。
由于图画的直观,孩子们的思路打开了,更多的算是自然展示到了黑板上了。
二、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
在新课改学习时间过程中,教师认识到应还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能日出的问题,如大屏幕呈现:请完成填空,回答问题。
1.8+4=()8+7=()
2.你还有什么问题?
试想一年级的小朋友,入学不到半年,语言表达还不太完整,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不料学生竟有这样的发现与提问?4比7 少4,12也比15少3,把6换成其他数,还会有少3吗?
教师兴奋不已,学生积极争先,更多的问题相信学生得到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设法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思维,并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教学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新课改的培训、学习,教师认为到教师不只是教教材,教材提供给学生的也不是唯一的学本。教师应该用教材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例如:教学“7加上几”时教师用大屏幕出示
(一棵的树上,画着7只小鸟,旁边画着6只小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学生列式解答完以后,让学生试展开想象编应用题“小鸟”可换为“苹果”,“树”可换为“草地”……加上学生个性的不同,想象力的丰富,便出现了以下的应用题:
1.树上有7个苹果,地上有6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2.草地上有6只山羊,7只绵羊,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羊?
3.树上有6只小鸟,地上有3只小鸟,飞着4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
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便积极的投入到以上的练习的解答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师只有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视创新为己任,让教师的新课改与创新同行,才能推动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一定能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敢于探索,设法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种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一、知识应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
积极从新课标中学习借鉴,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教学“9加几”时教师采取如下方式导入新课:
师:在学校的秋季运动会上,为了让运动员喝饮料,同学们正在分发饮料,请看大屏幕。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彩图,彩图上远处有7名赛跑的同学,左边几名跳远的同学,还有1名教师当裁判;近处的操场边上,有名同学在分饮料,饮料箱内有9盒,箱外有4盒,图上一同学脑海中有这样一问题:一共有多少盒饮料?)
作为一年级的同学刚刚参加完入校的第一次运动会,运动会的热闹场景,同学们兴奋的劲头给新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这幅运动会彩图,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又激活了,这样新授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图上所提出的问题,立刻调动了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便出现了以下答案。
学生1:我数了数饮料,一共13盒。
学生2:我发现箱子里有9盒,若再加上1盒,正好是10盒。加上箱子外面的3盒,共13盒,9+1+3
学生3:因为13-4=9,所以9+4=13,有13盒饮料。
学生4:因为10+4=14,10比9多1,所以14-1=13。
学生5:我想到了13的组成是9和4,9+4=13。
由于图画的直观,孩子们的思路打开了,更多的算是自然展示到了黑板上了。
二、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
在新课改学习时间过程中,教师认识到应还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能日出的问题,如大屏幕呈现:请完成填空,回答问题。
1.8+4=()8+7=()
2.你还有什么问题?
试想一年级的小朋友,入学不到半年,语言表达还不太完整,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不料学生竟有这样的发现与提问?4比7 少4,12也比15少3,把6换成其他数,还会有少3吗?
教师兴奋不已,学生积极争先,更多的问题相信学生得到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设法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思维,并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教学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新课改的培训、学习,教师认为到教师不只是教教材,教材提供给学生的也不是唯一的学本。教师应该用教材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例如:教学“7加上几”时教师用大屏幕出示
(一棵的树上,画着7只小鸟,旁边画着6只小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学生列式解答完以后,让学生试展开想象编应用题“小鸟”可换为“苹果”,“树”可换为“草地”……加上学生个性的不同,想象力的丰富,便出现了以下的应用题:
1.树上有7个苹果,地上有6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2.草地上有6只山羊,7只绵羊,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羊?
3.树上有6只小鸟,地上有3只小鸟,飞着4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
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便积极的投入到以上的练习的解答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师只有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视创新为己任,让教师的新课改与创新同行,才能推动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一定能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敢于探索,设法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种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