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对大学生的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构建高校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积极引导和培育大学生认同、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 德育体系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都要求他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抓好大学生教育关系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夙愿和期盼。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100年宏伟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脚踏实地为之共同努力和奋斗。当代中国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充满朝气活力,思想开放且富有创造力,正如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就是青年大学生们激昂向上的青春风貌的鲜明写照。
展望未来,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各种高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教育的重视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数量及在校生人数稳步增长,当前我国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规模已分别到达2000多万和100多万。如何将大学生们培育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未来中国力量,不断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人才大国建设为人才强国,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是我们高校工作的首要目标与光荣使命。
二、高校育人必先树德,高尚的品德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大学生思想多元、开放,在人格和个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是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外部环境等的影响,网络、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都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诸多道德失范的问题(其中也包括个别高校教师),许多消极负面的东西不可避免的影响到高校,影响到青年大学生群体。各种精神空虚,缺乏信仰,基本的道德缺失、社會底线被频频打破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典型的问题,甚至可以称为社会的一种“病态”。著名学者易中天评论到:中国现在的现象是什么呢?经济发达了,精神空虚了,我用16个字来概括,叫做“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
反思我国高校教育,一段时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确实有所削弱,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只想学习专业知识,个人的发展规划也仅仅是学历水平的提升和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学生中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盛行,一些高校教师也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形成了高校里重教书,轻育人,重授业,轻传道的现象。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呈现出“一强一弱”的不平衡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学生培养中明显的“短板”。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投毒案的发生,令人扼腕叹息,虽然仅是一个个体案件,但也折射出许多教育中的问题,值得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和警醒。
高校作为年轻人追求理想和真理的殿堂,必须坚持育人必先树德的原则,牢牢把握青年一代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向学生释放和传递“正能量”,要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教育模式,探索高效的工作方法,针对现有中国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在大学生教育培养中抓紧“补齐短板”,教导学生认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持之以恒地不放松学生的思想教育,为学生指明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潜移默化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在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之时,给予其受用一生的财富——高尚的品德。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具体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契合一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一脉相承。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同与国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一种十分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 德育体系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都要求他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抓好大学生教育关系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夙愿和期盼。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100年宏伟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脚踏实地为之共同努力和奋斗。当代中国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充满朝气活力,思想开放且富有创造力,正如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就是青年大学生们激昂向上的青春风貌的鲜明写照。
展望未来,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各种高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教育的重视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数量及在校生人数稳步增长,当前我国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规模已分别到达2000多万和100多万。如何将大学生们培育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未来中国力量,不断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人才大国建设为人才强国,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是我们高校工作的首要目标与光荣使命。
二、高校育人必先树德,高尚的品德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大学生思想多元、开放,在人格和个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是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外部环境等的影响,网络、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都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诸多道德失范的问题(其中也包括个别高校教师),许多消极负面的东西不可避免的影响到高校,影响到青年大学生群体。各种精神空虚,缺乏信仰,基本的道德缺失、社會底线被频频打破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典型的问题,甚至可以称为社会的一种“病态”。著名学者易中天评论到:中国现在的现象是什么呢?经济发达了,精神空虚了,我用16个字来概括,叫做“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
反思我国高校教育,一段时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确实有所削弱,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只想学习专业知识,个人的发展规划也仅仅是学历水平的提升和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学生中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盛行,一些高校教师也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形成了高校里重教书,轻育人,重授业,轻传道的现象。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呈现出“一强一弱”的不平衡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学生培养中明显的“短板”。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投毒案的发生,令人扼腕叹息,虽然仅是一个个体案件,但也折射出许多教育中的问题,值得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和警醒。
高校作为年轻人追求理想和真理的殿堂,必须坚持育人必先树德的原则,牢牢把握青年一代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向学生释放和传递“正能量”,要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教育模式,探索高效的工作方法,针对现有中国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在大学生教育培养中抓紧“补齐短板”,教导学生认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持之以恒地不放松学生的思想教育,为学生指明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潜移默化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在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之时,给予其受用一生的财富——高尚的品德。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具体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契合一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一脉相承。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同与国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一种十分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