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应当客观地定位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树立义务教育阶段的正确教育观念。另外,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需要正确树立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观念,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融入绘画学习中去。教师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特别注意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应当始终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
关键词:基础教育;美术教学;学习主体;美育;自我完善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实施全民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实现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基础环节。基础教育段美术学科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促进全面发展,进而培养终身学习习惯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怎样认识其特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我简要谈一些自己的感悟。
一、对于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价值的客观认知和定位,有利于对美术教学价值做出符合时代与现实要求的判断
1.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学价值定位演进的四个阶段
(1)“工具性”阶段。1878年英国首次把“美术”列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美教着眼于社会经济需求的实用目的,教学价值定位在实用的“工具性”上面。各国纷纷效仿,我国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照搬苏联模式,教学的中心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图画技能。(2)“人文性”阶段。1979年教育部顺应时代将“图画”课改为“美术”课,突破了以传授图画技能为中心的狭隘的美术教育目的论,从实施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美术教育的人文性目的。其后美术教育价值的“人文性”定位成为主流。(3)“工具性”与“人文性”并置阶段。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美术教育涵盖了情感、智力、技能、创造四大价值系统。(4)进入21世纪,社会文化突现出多元化的时代特征。2001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把美术与音乐、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过去分散的多个艺术学科综合起来构成艺术综合课程,“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统一为“人的素质”的发展,摒弃了简单的“工具性”或“人文性”又或“两性的并置”式定位,目的直指“塑造健全人格”,对艺术课程目标的定位已提高到教育本位的高度,符合人们多元化的教学价值期望。
2.认知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的客观定位
基础教育段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做了这样的描述,“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能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以及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能帮助学生实现提高审美情操、理解美术文化新课程。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比较美的。其中有些课业侧重对社会生活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有些侧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有些侧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利用不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认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正确树立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观念
1.基础教育段学生美术心智发展呈阶段性变化特征
处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学生,美术心智的发展经历多个不同阶段:涂鸦(2~4岁)、前图式(4~7岁)、图式(7~9岁)、写实萌芽(9~11岁)、拟似写实(11~13岁)。儿童心理学家柏特把儿童美术心智发展阶段作如下描述:搔画(2~5岁)、线画(4岁)、记述的象征(5~6岁)、记述的写实(7~8岁)、视觉的写实(9~10岁)、压抑(10~14岁)、艺术的复活(15岁)。两种描述方式和角度不同,但共同点是:儿童美术心智发展呈阶段性变化,但发展趋势并非叠加式或递进式关系,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演进式”关系。如,由“图式”—“写实”—“压抑”—“复活”,说明了美术教育在实现方法上的演进性特征。教师要把握好不同年龄层次段、不同美术心理时期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在不同阶段给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教育价值定位,从而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实现美术教育的总体价值提供理论支撑。
2.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观念的认知
基础教育段美术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建各学科教学的知识目标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强调美术学习的文化属性,把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介绍给学生,不仅传授美术知识,培养美术素养,还要使学生掌握艺术中的人文精神,突出艺术教育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过程,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美术学习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要以人为本。这个教育观念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体现在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上,需要重新认识和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也需要重新调整我们的知识结构,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三、教育学生观察生活,融入美术学习中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美术创作离不开生活。对于基础教育段美术课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同时要示范讲解。这样,学生不仅能逐渐发现和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一般人所不能发现和感受到的微妙的美,而且能使学生具体地、深刻地感受、理解客观事物的美,从而丰富学生对美的认识。
众所周知,正因为有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的历史才得以快速发展,而真正的艺术创造和表现都需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特征。而越是具有突出清晰的个性特征就越能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基础教育段美术课应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造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表达他们对世界的反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什么才算是美,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四、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师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所教授的内容,而且教师自身也会占很大一部分因素。比如,美术教师自身所要具备的生动、形象、精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仪表美、板书美,都会在学生对于美的鉴赏力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人之楷模”,是现代化文明的体现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教师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崇敬,是因为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们以巨大的感染。有些教师对于工作逐渐出现懈怠心理。然而,这不是一名称职的美术教师所应该有的心理,教师应该本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为美术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尤其是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师,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应当始终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应当具有努力探索的精神,逐步提高教育水平、教学质量。美术教师是在美术的广泛范畴的教育中引导学生观察、运用艺术美、培养审美情操、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补充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不断的教学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并进一步信服自己的教师。如果一个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师本身就不具备过硬的美术素养以及较强的教学能力,真的很难想象他能够培养出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美术人才。
总之,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它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在时刻提醒着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师应该全力完善自身素质,以此来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张明成.基础教育中美术教师的多维角色理想重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颜海新,男,1973年3月出生,本科,现就职于西安市阎良区六三○中学。研究方向:中学美术教育、中国画理论。
关键词:基础教育;美术教学;学习主体;美育;自我完善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实施全民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实现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基础环节。基础教育段美术学科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促进全面发展,进而培养终身学习习惯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怎样认识其特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我简要谈一些自己的感悟。
一、对于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价值的客观认知和定位,有利于对美术教学价值做出符合时代与现实要求的判断
1.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学价值定位演进的四个阶段
(1)“工具性”阶段。1878年英国首次把“美术”列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美教着眼于社会经济需求的实用目的,教学价值定位在实用的“工具性”上面。各国纷纷效仿,我国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照搬苏联模式,教学的中心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图画技能。(2)“人文性”阶段。1979年教育部顺应时代将“图画”课改为“美术”课,突破了以传授图画技能为中心的狭隘的美术教育目的论,从实施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美术教育的人文性目的。其后美术教育价值的“人文性”定位成为主流。(3)“工具性”与“人文性”并置阶段。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美术教育涵盖了情感、智力、技能、创造四大价值系统。(4)进入21世纪,社会文化突现出多元化的时代特征。2001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把美术与音乐、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过去分散的多个艺术学科综合起来构成艺术综合课程,“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统一为“人的素质”的发展,摒弃了简单的“工具性”或“人文性”又或“两性的并置”式定位,目的直指“塑造健全人格”,对艺术课程目标的定位已提高到教育本位的高度,符合人们多元化的教学价值期望。
2.认知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的客观定位
基础教育段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做了这样的描述,“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能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以及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能帮助学生实现提高审美情操、理解美术文化新课程。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比较美的。其中有些课业侧重对社会生活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有些侧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有些侧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利用不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认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正确树立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观念
1.基础教育段学生美术心智发展呈阶段性变化特征
处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学生,美术心智的发展经历多个不同阶段:涂鸦(2~4岁)、前图式(4~7岁)、图式(7~9岁)、写实萌芽(9~11岁)、拟似写实(11~13岁)。儿童心理学家柏特把儿童美术心智发展阶段作如下描述:搔画(2~5岁)、线画(4岁)、记述的象征(5~6岁)、记述的写实(7~8岁)、视觉的写实(9~10岁)、压抑(10~14岁)、艺术的复活(15岁)。两种描述方式和角度不同,但共同点是:儿童美术心智发展呈阶段性变化,但发展趋势并非叠加式或递进式关系,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演进式”关系。如,由“图式”—“写实”—“压抑”—“复活”,说明了美术教育在实现方法上的演进性特征。教师要把握好不同年龄层次段、不同美术心理时期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在不同阶段给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教育价值定位,从而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实现美术教育的总体价值提供理论支撑。
2.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观念的认知
基础教育段美术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建各学科教学的知识目标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强调美术学习的文化属性,把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介绍给学生,不仅传授美术知识,培养美术素养,还要使学生掌握艺术中的人文精神,突出艺术教育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过程,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美术学习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要以人为本。这个教育观念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体现在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上,需要重新认识和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也需要重新调整我们的知识结构,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三、教育学生观察生活,融入美术学习中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美术创作离不开生活。对于基础教育段美术课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同时要示范讲解。这样,学生不仅能逐渐发现和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一般人所不能发现和感受到的微妙的美,而且能使学生具体地、深刻地感受、理解客观事物的美,从而丰富学生对美的认识。
众所周知,正因为有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的历史才得以快速发展,而真正的艺术创造和表现都需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特征。而越是具有突出清晰的个性特征就越能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基础教育段美术课应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造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表达他们对世界的反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什么才算是美,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四、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师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所教授的内容,而且教师自身也会占很大一部分因素。比如,美术教师自身所要具备的生动、形象、精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仪表美、板书美,都会在学生对于美的鉴赏力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人之楷模”,是现代化文明的体现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教师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崇敬,是因为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们以巨大的感染。有些教师对于工作逐渐出现懈怠心理。然而,这不是一名称职的美术教师所应该有的心理,教师应该本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为美术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尤其是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师,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应当始终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应当具有努力探索的精神,逐步提高教育水平、教学质量。美术教师是在美术的广泛范畴的教育中引导学生观察、运用艺术美、培养审美情操、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补充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不断的教学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并进一步信服自己的教师。如果一个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师本身就不具备过硬的美术素养以及较强的教学能力,真的很难想象他能够培养出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美术人才。
总之,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它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在时刻提醒着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师应该全力完善自身素质,以此来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张明成.基础教育中美术教师的多维角色理想重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颜海新,男,1973年3月出生,本科,现就职于西安市阎良区六三○中学。研究方向:中学美术教育、中国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