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位 补位 回位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察数学练习课是否有效的维度是多方面的,至少可以从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个方面出发寻找到各自的衡量标准。虽然练习课和新授课、复习课不同,但是从内在出发,又可以发现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其实又存在相同的地方,那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上,尤其是新授课上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是非常具体的,但是在练习课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被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所淹没。然而,怎样的练习是需要的,怎样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与练习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等等,这些思考的缺失使练习课带着普遍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也就不奇怪了。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练习课中怎样体现才能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呢?
  一、习题前置:教师主导作用的让位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回到现实中练习课的课堂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最先接触到的是书本上的习题,然后针对这些习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最后以练习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一种评价,或者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前置的是书本上的习题,而不是学生以及教学目标,虽然教师也许会对教学目标事先有一个了解,但是这样的了解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对书本上习题存在价值的自我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在这里只是组织学生完成书本上的或者额外补充的习题,这里的额外补充的习题本身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虽然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许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无论如何看上去都好像是一种练习时间富裕之下的解决办法。
  这种“习题前置”的练习课一般遵循的是“习题——目标”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已经让位于书本,而书本上的习题是单一的、固定的、封闭的。虽然书本上的习题本身是一种教学目标的体现,或者说书本上的习题本身暗含着某种目标的因素,但是,一节有效的练习课绝不能止步于完成这些练习,因为完成这些练习或许可以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然而,作为追求有效的课堂来说,这种被动的练习往往使学生失去内在的学习激情。人不同于机器,学习也绝不是完成任务,更何况是有效的课堂,无论如何也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从习题出发的练习课,往往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内在丰富性,习题的单一、固定和封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学习主体内在的丰富性要求的。
  二、目标前置:教师主导作用的补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练习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此,可以将“习题前置”稍作调整,而将“目标前置”。这里的“目标前置”,不只是教师要对练习课的目标充分地掌握,还要有所领悟。掌握是对学生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了然于心,而领悟则是对学生如何达成学习目标有一定的想法,包括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体会,等等。掌握是一种明确的认识,而领悟更多的则是一种可能的情况。作为教师,既要对明确的东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要对那些可能的事件保持清醒的头脑,正是教师对教学目的的领悟,从而使教师产生一种对于书本上习题进行审视的迫切感。
  这种“目标前置”的练习课一般遵循的是“目标——习题——目标”的教学理念。因为目标前置,教师对书本上的习题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关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中那些可能的情况对书本的习题进行调整,对于那些重复的习题教师可以删除一些,对于那些重要的习题则可以补充一些,在习题的安排上,教师可以作时间前后的调整。这时候习题体现更多的是整体的、生成的和开放的特征。书本上的习题因为统观而不再是单一的,更多地是习题与习题之间存在着依赖、补充、递进的关系;而习题的生成和开放则是教学目标进一步渗透的结果。
  综上所述,目标前置实际上是要求教师“要将确立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由教学目标生成数学问题,进而立体整合一个或几个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习题的安排以及整合,而习题的安排和整合又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注重由教学目标生成数学问题,最后,学生在经历了解决由目标生成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之后获得经验和体会。目标前置的调整和变化是教师主导作用在练习课中的适时补位,这种补位不仅有助于实现练习课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助于使实现目标的过程变得润泽起来。
  三、学生前置:教师主导作用的回位
  名师朱乐平在教学“乘法练习课”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片段:先开始让学生看《杭州都市报》上的一则新闻,好像和学生拉家常一样,这则新闻是有关回文和回联的,就是“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句话从前往后和从后往前读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就让学生感到很来劲,当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朱老师不失时机地把这种现象引入到教学任务中来。教师出示12×42和24×21,31×26和62×13。先让学生估算一下这两组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并说说自己估算的理由,估算后再让学生想办法验证一下,在计算证实刚才的估算后让学生再猜想其中有什么规律。
  这样的练习课,教师同样追求一种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不同的是教师没有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高涨的,这是因为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一种超越了知识,超越了书本上的习题的存在。如果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数学练习课是否有效,就不仅只是关注事实,更要关注价值了,而关注价值就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因此,在这样的练习课中,与其说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设计练习,不如说是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乃至于生命质量的提升而设计练习,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学生前置”的理念,即将学生放在教学目标之前,充分考虑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情感需要,为学生真正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土壤。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教师主导作用回到了其应该所处的位置。
  有效的练习课,是不能缺少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总的说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对习题、目标和学生认识程度的深浅而不一,因而显示出让位、补位以及回位三种不同的状态。习题前置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让位,在这样的状况下,且不论教师是否考虑过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遇到诸多可能性问题,就是那些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有可能被习题替代,这是目前练习课呈现随意性和盲目性的根源;而目标前置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可以降低练习的盲目性,由目标生成数学问题,因为目标是一根贯穿始终的线,所以练习是整合的过程,而更为重要的是练习过程重在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获得学习体会;学生前置则是对价值的一种关注,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教学目标陈述的事实如何,而学生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生命,教师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大概也能够处理好位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主导作用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其他文献
他叫戴铜,一个踏实执着的追梦人。  有人说他有高度。说他有高度,是因为他对教育的理解充满了理想。他常说: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书,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他就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教育就是通过有方向有目标的活动,让学
[摘 要]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参与保护“非遗”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命运。学校教育承担着保护与传承的历史责任。国务院关于“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要求下达五年来,学校传承音乐遗产的教育得到了加强,但还需要增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文化自觉。学校音乐教育要积极推进音乐遗产进课堂,其中关键是要培养
教学之路    “上有英语味的英语课”  我是1996年参加工作的,那时我们当地的英语老师上课用中文授课的非常多,稍微好一点的老师就是讲一句英语,再用中文解释一遍,说白了,讲英语就是装装样子的。我想改变这样的状态,也想好好训练孩子们,上出有英语味的英语课。于是,我教给学生一些课堂活动方法,逐步形成常规,想通过减少组织环节来增加学生实质性的有效活动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设计了多种分组方式和课堂反
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常教常新。随着我们对教与学的感悟逐渐加深,对文本解读的视角,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对教学策略的创造,对教学评价的调整……课堂都会不知不觉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彩的面貌。  《金子》正是这样一篇有嚼头的文章。    [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预设]    《金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里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
初秋,《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颁布。其中“到2015年,全省所有高中达到优质高中标准”这一目标吸引了众人的眼球,昭示着5年内全省三星级高中将全覆盖,普通高中教育将率先实现优质均衡!  如何实现“普及与提高并举、优质与特色俱进”?这是普及高中教育时期每一个省份都在探索的重要课题。敢为人先的江苏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成功创设星级高中评估机制,推动了普通高
摘要:学校教学改革成功的内在机制是校长领导的教学改革共同体在较为宽松的教学改革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将教学改革的理念转化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而且,严格的教学制度保障了教学模式的实施。这样,教师们形成了教学改革所期待的教学行为,乃至养成了更具有持久性的教学习惯。当前的学校教学改革无法回避考试评价的问题,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考试优秀的教学改革才有生命力。基于学校教学改革的
很难说得清楚,哪一本书对我以及对我的教学主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细细地梳理一下,却发现有一本书竟然悄悄地伴随着我走过了八年,八年里我把这本书先后读了五遍,其间不经意地随手翻阅,或者为了查找资料而专门阅读其中某个章节还不算在其内。这本书叫做《科学究竟是什么》,作者是南京大学的张红霞教授。“这是我国目前第一本用于教师对科学性质方面认识的培训用书”(郁波·序)。  最初,对于这本书我竟然怀着一丝抵触
尽管大班教学在知识传授方面有教学面广、时间经济等优点。但它同时制约着学生在课堂上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影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静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础方式,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与操练:动态教学模式则侧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两者相辅相成,是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所谓“
一    1790年lO月29日,第斯多惠出生在威斯特法利亚省锡利市的一个法官家庭。他的父亲,富有智慧,精通法学,处事严谨,同时家法严明,为儿子的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他的母亲,在18世纪女性受教育的权利普遍不被尊重的情况下,竞受过比较高的教育,所以她教子有方,对儿子的品质熏陶和智力开发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父母亲的严格要求和精心培育下,第斯多惠自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而,第斯多惠并不是一个
圆。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从构图来看是再简单不过了。然而它所包含的数学知识。所蕴含的哲学与人文思想,却让它“简约而不简单”。在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起始课中,相关的概念多,知识点琐碎,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时间中,让学生在观察、画图、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让学生充分体验圆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圆的美以及圆的探究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呢?针对以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