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察数学练习课是否有效的维度是多方面的,至少可以从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个方面出发寻找到各自的衡量标准。虽然练习课和新授课、复习课不同,但是从内在出发,又可以发现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其实又存在相同的地方,那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上,尤其是新授课上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是非常具体的,但是在练习课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被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所淹没。然而,怎样的练习是需要的,怎样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与练习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等等,这些思考的缺失使练习课带着普遍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也就不奇怪了。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练习课中怎样体现才能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呢?
一、习题前置:教师主导作用的让位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回到现实中练习课的课堂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最先接触到的是书本上的习题,然后针对这些习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最后以练习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一种评价,或者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前置的是书本上的习题,而不是学生以及教学目标,虽然教师也许会对教学目标事先有一个了解,但是这样的了解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对书本上习题存在价值的自我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在这里只是组织学生完成书本上的或者额外补充的习题,这里的额外补充的习题本身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虽然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许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无论如何看上去都好像是一种练习时间富裕之下的解决办法。
这种“习题前置”的练习课一般遵循的是“习题——目标”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已经让位于书本,而书本上的习题是单一的、固定的、封闭的。虽然书本上的习题本身是一种教学目标的体现,或者说书本上的习题本身暗含着某种目标的因素,但是,一节有效的练习课绝不能止步于完成这些练习,因为完成这些练习或许可以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然而,作为追求有效的课堂来说,这种被动的练习往往使学生失去内在的学习激情。人不同于机器,学习也绝不是完成任务,更何况是有效的课堂,无论如何也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从习题出发的练习课,往往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内在丰富性,习题的单一、固定和封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学习主体内在的丰富性要求的。
二、目标前置:教师主导作用的补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练习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此,可以将“习题前置”稍作调整,而将“目标前置”。这里的“目标前置”,不只是教师要对练习课的目标充分地掌握,还要有所领悟。掌握是对学生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了然于心,而领悟则是对学生如何达成学习目标有一定的想法,包括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体会,等等。掌握是一种明确的认识,而领悟更多的则是一种可能的情况。作为教师,既要对明确的东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要对那些可能的事件保持清醒的头脑,正是教师对教学目的的领悟,从而使教师产生一种对于书本上习题进行审视的迫切感。
这种“目标前置”的练习课一般遵循的是“目标——习题——目标”的教学理念。因为目标前置,教师对书本上的习题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关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中那些可能的情况对书本的习题进行调整,对于那些重复的习题教师可以删除一些,对于那些重要的习题则可以补充一些,在习题的安排上,教师可以作时间前后的调整。这时候习题体现更多的是整体的、生成的和开放的特征。书本上的习题因为统观而不再是单一的,更多地是习题与习题之间存在着依赖、补充、递进的关系;而习题的生成和开放则是教学目标进一步渗透的结果。
综上所述,目标前置实际上是要求教师“要将确立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由教学目标生成数学问题,进而立体整合一个或几个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习题的安排以及整合,而习题的安排和整合又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注重由教学目标生成数学问题,最后,学生在经历了解决由目标生成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之后获得经验和体会。目标前置的调整和变化是教师主导作用在练习课中的适时补位,这种补位不仅有助于实现练习课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助于使实现目标的过程变得润泽起来。
三、学生前置:教师主导作用的回位
名师朱乐平在教学“乘法练习课”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片段:先开始让学生看《杭州都市报》上的一则新闻,好像和学生拉家常一样,这则新闻是有关回文和回联的,就是“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句话从前往后和从后往前读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就让学生感到很来劲,当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朱老师不失时机地把这种现象引入到教学任务中来。教师出示12×42和24×21,31×26和62×13。先让学生估算一下这两组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并说说自己估算的理由,估算后再让学生想办法验证一下,在计算证实刚才的估算后让学生再猜想其中有什么规律。
这样的练习课,教师同样追求一种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不同的是教师没有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高涨的,这是因为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一种超越了知识,超越了书本上的习题的存在。如果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数学练习课是否有效,就不仅只是关注事实,更要关注价值了,而关注价值就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因此,在这样的练习课中,与其说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设计练习,不如说是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乃至于生命质量的提升而设计练习,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学生前置”的理念,即将学生放在教学目标之前,充分考虑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情感需要,为学生真正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土壤。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教师主导作用回到了其应该所处的位置。
有效的练习课,是不能缺少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总的说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对习题、目标和学生认识程度的深浅而不一,因而显示出让位、补位以及回位三种不同的状态。习题前置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让位,在这样的状况下,且不论教师是否考虑过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遇到诸多可能性问题,就是那些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有可能被习题替代,这是目前练习课呈现随意性和盲目性的根源;而目标前置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可以降低练习的盲目性,由目标生成数学问题,因为目标是一根贯穿始终的线,所以练习是整合的过程,而更为重要的是练习过程重在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获得学习体会;学生前置则是对价值的一种关注,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教学目标陈述的事实如何,而学生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生命,教师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大概也能够处理好位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主导作用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一、习题前置:教师主导作用的让位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回到现实中练习课的课堂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最先接触到的是书本上的习题,然后针对这些习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最后以练习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一种评价,或者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前置的是书本上的习题,而不是学生以及教学目标,虽然教师也许会对教学目标事先有一个了解,但是这样的了解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对书本上习题存在价值的自我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在这里只是组织学生完成书本上的或者额外补充的习题,这里的额外补充的习题本身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虽然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许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无论如何看上去都好像是一种练习时间富裕之下的解决办法。
这种“习题前置”的练习课一般遵循的是“习题——目标”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已经让位于书本,而书本上的习题是单一的、固定的、封闭的。虽然书本上的习题本身是一种教学目标的体现,或者说书本上的习题本身暗含着某种目标的因素,但是,一节有效的练习课绝不能止步于完成这些练习,因为完成这些练习或许可以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然而,作为追求有效的课堂来说,这种被动的练习往往使学生失去内在的学习激情。人不同于机器,学习也绝不是完成任务,更何况是有效的课堂,无论如何也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从习题出发的练习课,往往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内在丰富性,习题的单一、固定和封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学习主体内在的丰富性要求的。
二、目标前置:教师主导作用的补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练习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此,可以将“习题前置”稍作调整,而将“目标前置”。这里的“目标前置”,不只是教师要对练习课的目标充分地掌握,还要有所领悟。掌握是对学生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了然于心,而领悟则是对学生如何达成学习目标有一定的想法,包括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体会,等等。掌握是一种明确的认识,而领悟更多的则是一种可能的情况。作为教师,既要对明确的东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要对那些可能的事件保持清醒的头脑,正是教师对教学目的的领悟,从而使教师产生一种对于书本上习题进行审视的迫切感。
这种“目标前置”的练习课一般遵循的是“目标——习题——目标”的教学理念。因为目标前置,教师对书本上的习题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关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中那些可能的情况对书本的习题进行调整,对于那些重复的习题教师可以删除一些,对于那些重要的习题则可以补充一些,在习题的安排上,教师可以作时间前后的调整。这时候习题体现更多的是整体的、生成的和开放的特征。书本上的习题因为统观而不再是单一的,更多地是习题与习题之间存在着依赖、补充、递进的关系;而习题的生成和开放则是教学目标进一步渗透的结果。
综上所述,目标前置实际上是要求教师“要将确立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由教学目标生成数学问题,进而立体整合一个或几个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习题的安排以及整合,而习题的安排和整合又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注重由教学目标生成数学问题,最后,学生在经历了解决由目标生成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之后获得经验和体会。目标前置的调整和变化是教师主导作用在练习课中的适时补位,这种补位不仅有助于实现练习课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助于使实现目标的过程变得润泽起来。
三、学生前置:教师主导作用的回位
名师朱乐平在教学“乘法练习课”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片段:先开始让学生看《杭州都市报》上的一则新闻,好像和学生拉家常一样,这则新闻是有关回文和回联的,就是“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句话从前往后和从后往前读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就让学生感到很来劲,当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朱老师不失时机地把这种现象引入到教学任务中来。教师出示12×42和24×21,31×26和62×13。先让学生估算一下这两组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并说说自己估算的理由,估算后再让学生想办法验证一下,在计算证实刚才的估算后让学生再猜想其中有什么规律。
这样的练习课,教师同样追求一种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不同的是教师没有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高涨的,这是因为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一种超越了知识,超越了书本上的习题的存在。如果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数学练习课是否有效,就不仅只是关注事实,更要关注价值了,而关注价值就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因此,在这样的练习课中,与其说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设计练习,不如说是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乃至于生命质量的提升而设计练习,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学生前置”的理念,即将学生放在教学目标之前,充分考虑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情感需要,为学生真正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土壤。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教师主导作用回到了其应该所处的位置。
有效的练习课,是不能缺少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总的说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对习题、目标和学生认识程度的深浅而不一,因而显示出让位、补位以及回位三种不同的状态。习题前置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让位,在这样的状况下,且不论教师是否考虑过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遇到诸多可能性问题,就是那些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有可能被习题替代,这是目前练习课呈现随意性和盲目性的根源;而目标前置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可以降低练习的盲目性,由目标生成数学问题,因为目标是一根贯穿始终的线,所以练习是整合的过程,而更为重要的是练习过程重在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获得学习体会;学生前置则是对价值的一种关注,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教学目标陈述的事实如何,而学生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生命,教师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大概也能够处理好位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主导作用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