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具有丰厚旅游资源的都江堰来说,不仅能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且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新的致富路径。但农村金融对灾后农村经济特别是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如何做好灾后支持工作应是农村金融部门在灾后重建中的重心。
【关键词】农村地区 灾后重建 金融支持 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4-0025-01
2008年的“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灾难虽已过去,但灾后重建却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都江堰市作为特重灾区之一,因其旅游景区景点遭致毁灭性破坏,作为都江堰旅游业重要支撑的乡村旅游,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快乡村旅游重建步伐,尽快再现昔日辉煌。
1 都江堰旅游业基本情况
都江堰拥有青城山、都江堰、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随着假日休闲经济的兴起和对外宣传的加强,都江堰旅游景区景点接待中外游客人数和旅游业综合收入除2003年外均呈稳步递增之势,由2000年的419.4万人次和9.1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27.3万人次和33.3亿元。
都江堰农村人口众多,占到总人口的71.7%,作为一个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贡献一半以上GDP的城市,都江堰工业基础薄弱,剩余农村劳动力很难转移,因而乡村旅游作为致富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在1985年后得到快速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都江堰已形成了以青城山镇红阳猕猴桃、绿茶基地为主体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青城后山、虹口乡生态旅游等乡村旅游也发展迅速,每年都能吸引上亿游客,已成为都江堰旅游业的一大特色亮点。
2 地震对都江堰旅游资源及乡村旅游业的影响
“5•12”特大地震使都江堰旅游业损失惨重,主要景区景点和旅游道路桥梁、餐饮住宿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和毁损;地震引发山地滑坡致使部分步行游道被毁。据初步统计,全市旅游业经济损失约101.62亿元,其中旅游基础设施损失约8.65亿元,景区景点损失约76亿元,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损失约16.97亿元。
同时,地震对都江堰乡村旅游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硬件设施如道路、房屋、观光农田等都不同程度的垮塌和毁坏。加之都江堰旅游资源的损毁,进一步恶化了一部分依赖于景区的乡村旅游的受灾程度、加大了受灾损失、加重了恢复重建的难度。
随着灾后重建进程的加快,都江堰旅游业逐步恢复: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95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8亿元,分别2008年同期增长110%和134%;全市旅游接待能力正在逐步恢复:截止2009年5月都江堰已恢复星级酒店8家、商务酒店11家、社会旅馆81家、农家乐485家,恢复比例分别达到58%、36%、52%、38%;截止2009年2月4日,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主体农家乐,青城前山60%已恢复营业,后山30%恢复营业,都江堰市区农家乐80%已经营业,虹口农家乐40%已营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通过灾后重建,全市旅游业的恢复较为迅速,但乡村旅游的恢复速度相对迟缓;而图四则说明,都江堰农村经济的恢复以市区范围内的速度较快,其它农村地区和景区相对迟缓。虽然截止2009年3月,都江堰农村信用社已累计授信乡村旅游贷款5000万元,其中已发放农家乐贷款1018万元,对都江堰市乡村旅游业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但相对于其较庞大受灾群体,农信社的支持力度还不够理想。
3 原因分析及金融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依托。从金融支持灾后重建角度分析,都江堰乡村旅游恢复缓慢的原因主要是:
(1)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服务相对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金融产品单一、业务办理条件和手续复杂、服务理念落后、多层次的金融机构缺乏等等问题,在汶川地震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地震的发生使得这一系列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乡村旅游的灾后重建。
(2)灾后重建的资金风险难测,“三农”信贷风险缺乏保障机制。地震使得有些担保抵押物遭到毁破坏,不少贷款者无法如约履行还款承诺,造成了都江堰农信社一定程度的资金链断裂。而灾后重建中,房屋重建贷款发放时间集中,还款周期较长,有效的担保抵押缺乏,加大贷款风险。
(3) 投资者缺乏金融知识和理念。乡村旅游的投资者多数为当地农民,他们一般都缺乏对自己投资项目的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和资金预算;缺乏财务管理的意识,金融部门对其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经营情况及经营效益难以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农户到当地金融机构仅仅是存取款,对其提供的金融产品知之甚少。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既能为都江堰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距。农村金融通过支持乡村旅游和恢复重建,既可探索服务“三农”的新路径,还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提高效益。为此建议:
(1)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适当放宽信贷条件、延长贷款时间,为乡村旅游的灾后恢复和发展提供持续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整体规划,将所有可以发展乡村旅游的乡镇分层次开发,并与金融机构协同配合,制定优惠信贷政策,以地震为发展契机,构建不同特色、不同档次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2) 强化贷后管理,切实防范各类风险隐患。进一步强化贷后管理工作,切实帮扶受灾人员实现家园重建,一是正确对待因地震引发的信用风险。客观准确地评估地震对客户信用状况的影响,严密监控灾后贷款客户信用变化情况,积极与担保公司合作,努力降低信用风险;二是严控重视操作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内控管理,启动应急管理措施,严防违规操作案件的发生;三是积极推动农村当地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深入开展“信用农户”评级活动。
(3)强化宣传教育,提升农民金融理念。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要深入农村,不定期宣传国家金融政策、营销金融服务产品,使广大农民进一步加深对金融机构的了解,掌握基本的金融常识,提升金融理念;宣传讲解投资理财基本知识,做好自身财务管理;在面对不了解情况的广大农民或者灾民时,应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想灾民之所想,急灾民之所急,让受灾群众切实感受到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以增强抗灾自救信心,尽快走出因灾致贫致困的窘境。
参考文献:
[1] 和自兴.丽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 宏观经济研究.2008(4).
[2] 雷鸣、潘勇辉.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08(12).
[3] 黄强.促进都江堰旅游发展的若干思考[J]. 软科学 .2002 (2).
【关键词】农村地区 灾后重建 金融支持 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4-0025-01
2008年的“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灾难虽已过去,但灾后重建却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都江堰市作为特重灾区之一,因其旅游景区景点遭致毁灭性破坏,作为都江堰旅游业重要支撑的乡村旅游,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快乡村旅游重建步伐,尽快再现昔日辉煌。
1 都江堰旅游业基本情况
都江堰拥有青城山、都江堰、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随着假日休闲经济的兴起和对外宣传的加强,都江堰旅游景区景点接待中外游客人数和旅游业综合收入除2003年外均呈稳步递增之势,由2000年的419.4万人次和9.1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27.3万人次和33.3亿元。
都江堰农村人口众多,占到总人口的71.7%,作为一个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贡献一半以上GDP的城市,都江堰工业基础薄弱,剩余农村劳动力很难转移,因而乡村旅游作为致富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在1985年后得到快速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都江堰已形成了以青城山镇红阳猕猴桃、绿茶基地为主体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青城后山、虹口乡生态旅游等乡村旅游也发展迅速,每年都能吸引上亿游客,已成为都江堰旅游业的一大特色亮点。
2 地震对都江堰旅游资源及乡村旅游业的影响
“5•12”特大地震使都江堰旅游业损失惨重,主要景区景点和旅游道路桥梁、餐饮住宿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和毁损;地震引发山地滑坡致使部分步行游道被毁。据初步统计,全市旅游业经济损失约101.62亿元,其中旅游基础设施损失约8.65亿元,景区景点损失约76亿元,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损失约16.97亿元。
同时,地震对都江堰乡村旅游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硬件设施如道路、房屋、观光农田等都不同程度的垮塌和毁坏。加之都江堰旅游资源的损毁,进一步恶化了一部分依赖于景区的乡村旅游的受灾程度、加大了受灾损失、加重了恢复重建的难度。
随着灾后重建进程的加快,都江堰旅游业逐步恢复: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95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8亿元,分别2008年同期增长110%和134%;全市旅游接待能力正在逐步恢复:截止2009年5月都江堰已恢复星级酒店8家、商务酒店11家、社会旅馆81家、农家乐485家,恢复比例分别达到58%、36%、52%、38%;截止2009年2月4日,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主体农家乐,青城前山60%已恢复营业,后山30%恢复营业,都江堰市区农家乐80%已经营业,虹口农家乐40%已营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通过灾后重建,全市旅游业的恢复较为迅速,但乡村旅游的恢复速度相对迟缓;而图四则说明,都江堰农村经济的恢复以市区范围内的速度较快,其它农村地区和景区相对迟缓。虽然截止2009年3月,都江堰农村信用社已累计授信乡村旅游贷款5000万元,其中已发放农家乐贷款1018万元,对都江堰市乡村旅游业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但相对于其较庞大受灾群体,农信社的支持力度还不够理想。
3 原因分析及金融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依托。从金融支持灾后重建角度分析,都江堰乡村旅游恢复缓慢的原因主要是:
(1)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服务相对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金融产品单一、业务办理条件和手续复杂、服务理念落后、多层次的金融机构缺乏等等问题,在汶川地震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地震的发生使得这一系列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乡村旅游的灾后重建。
(2)灾后重建的资金风险难测,“三农”信贷风险缺乏保障机制。地震使得有些担保抵押物遭到毁破坏,不少贷款者无法如约履行还款承诺,造成了都江堰农信社一定程度的资金链断裂。而灾后重建中,房屋重建贷款发放时间集中,还款周期较长,有效的担保抵押缺乏,加大贷款风险。
(3) 投资者缺乏金融知识和理念。乡村旅游的投资者多数为当地农民,他们一般都缺乏对自己投资项目的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和资金预算;缺乏财务管理的意识,金融部门对其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经营情况及经营效益难以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农户到当地金融机构仅仅是存取款,对其提供的金融产品知之甚少。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既能为都江堰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距。农村金融通过支持乡村旅游和恢复重建,既可探索服务“三农”的新路径,还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提高效益。为此建议:
(1)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适当放宽信贷条件、延长贷款时间,为乡村旅游的灾后恢复和发展提供持续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整体规划,将所有可以发展乡村旅游的乡镇分层次开发,并与金融机构协同配合,制定优惠信贷政策,以地震为发展契机,构建不同特色、不同档次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2) 强化贷后管理,切实防范各类风险隐患。进一步强化贷后管理工作,切实帮扶受灾人员实现家园重建,一是正确对待因地震引发的信用风险。客观准确地评估地震对客户信用状况的影响,严密监控灾后贷款客户信用变化情况,积极与担保公司合作,努力降低信用风险;二是严控重视操作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内控管理,启动应急管理措施,严防违规操作案件的发生;三是积极推动农村当地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深入开展“信用农户”评级活动。
(3)强化宣传教育,提升农民金融理念。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要深入农村,不定期宣传国家金融政策、营销金融服务产品,使广大农民进一步加深对金融机构的了解,掌握基本的金融常识,提升金融理念;宣传讲解投资理财基本知识,做好自身财务管理;在面对不了解情况的广大农民或者灾民时,应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想灾民之所想,急灾民之所急,让受灾群众切实感受到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以增强抗灾自救信心,尽快走出因灾致贫致困的窘境。
参考文献:
[1] 和自兴.丽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 宏观经济研究.2008(4).
[2] 雷鸣、潘勇辉.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08(12).
[3] 黄强.促进都江堰旅游发展的若干思考[J]. 软科学 .20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