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故乡》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我的分析思路是结合《故乡》这篇小说的体裁特点:主要人物、故事情節、环境描写,以及九年级(上)学情进行文本分析。首先分析《故乡》在本单元的地位,然后找出主要人物及分析描写人物时的表现手法;再结合时代背景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及所要表达的内容;结合环境描写和作者当时的经历及写作背景揭示本文的主旨。最后,结合预习提示和课后习题分析本文的主要知识点和重点段落。
关键词:教材;分析;主旨
一、 教材的地位分析
《故乡》这篇小说从1921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至今已经历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可谓是中国小说现代史中的名篇,同时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经典文本。我们阅读这些经典小说,最重要是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蕴含在这篇文章中的深意。本文是以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写的一篇小说。学习《故乡》要牢牢抓住小说中的闰土和杨二嫂、“我”和“母亲”以及金生和宏儿等人物的形象,结合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艰辛的时代背景抓住文本传递的信息,体会鲁迅作品中博大精深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精炼易懂的小说艺术特色。
二、 结合小说三要素分析: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1. 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对话、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1)闰土的人物形象是作者鲁迅在《故乡》中着墨最多的,主要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外貌描写、对“我”的态度、做事时的动作、对生活的态度,强烈反映了回忆中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无奈。文中首先介绍了闰土名字的由来,闰月生人,五行缺土,名为闰土,名字是按中国人信奉的阴阳五行风水来起的,不得不说这名字里带有一种传统封建思想的味道。鲁迅用富有神奇、想象色彩的语言,描绘了童年闰土在冬天雪地里捕鸟、夏天西瓜地里捕猹的精彩情节。鲁迅通过详细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少年闰土性格开朗、身体健康、充满童趣、给“我”带来了无尽欢乐;而中年闰土先前紫色的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了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像开裂的松树皮……与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到心心念念的儿时玩伴时,第一句话竟是一声“老爷”。一个被旧社会残害的社会底层的农民想象跃然纸上,他苍老、木讷、麻木、守旧。
(2)杨二嫂(豆腐西施)。《故乡》中塑造了杨二嫂尖酸、刻薄、自私、唯利是图的市井小市民形象。之所以叫她“豆腐西施”是因为年轻时杨二嫂靠着自己的美貌卖豆腐。然而,现在老了竟变成了这般模样,风韵不在、只剩干瘪的薄嘴唇。她出场描写就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作者对杨二嫂的形象描写是:“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与30年前的豆腐西施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二嫂也不在端庄、待人有礼,说起话来更是尖刻,就像圆规两头的尖,句句刺到人的心里。明明没有什么过甚的交往,却还要套近乎,还偏偏要对鲁迅说:“我还抱过你呢!”然后,每日必到,搜刮家里的东西。不得不提的是,杨二嫂对“母亲”说闰土在灰堆里埋碗的事儿,这般闲言碎语,让人又怜又恨,既可悲又可笑。可悲的是她同闰土一样都是封建社会下被固化的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话语中却丝毫不同情闰土的艰辛生活;可笑的是她明明及不自信又故作镇定,赚足了“存在感”。
(3)水生与宏儿。就像是“我”和闰土当年的关系,亲密无间。这种亲密关系是否能够延续?不再如“我”和闰土这般隔着一层厚厚的障壁,让鲁迅陷入了沉思。实际上是鲁迅在失望之中寄托了新的希望。正如小说中的话: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大家隔膜起来……
(4)“我”和母亲。“我”的形象更像是一个在外求学的知识分子形象,不仅仅等同于作者。更泛指一类对待现实旧社会很是无奈,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新生,希望后辈能获得幸福和自由生活的权利的一类人。这类人就是像鲁迅这样的中国启蒙文学家和教育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要结合作者的经历来说。小说中的“我”因为外出三十年归来,对一切事物既熟悉又陌生,产生了些许新的想法。因为有了更高的学问,阅历也更丰富,所以,有些思考也更深入。这些原因不正是也在预示着“我”其实也变了吗?文中有一段作者与闰土的对话:“阿!闰土哥,——你来了?……”心里有许多话,却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吐不出口。母亲也不再如从前那样硬朗,她更需要依靠我。在自己年老之时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心里无法言语的悲凉又能与谁诉说,故而,陷入更多的悲哀。
2. 故事情节。小说围绕“我”回故乡准备变卖家财带母亲离开这件起因,将全文分为三部分由离开故乡,回到故乡,永别故乡。第一部分(前五个自然)描绘了“我”在故乡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悲凉的心情,并且交代了回故乡的目的——卖房带母亲离开。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万恶的旧社会对老百姓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第三部分由“我们的船向前走……”,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寄托对美好生活和新生的向往。
3. 环境描写。回故乡的时节正值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故乡的环境描写从文章开始就渲染了一层物是人非、寂寞萧索的氛围。这种了无生趣的氛围其实也蕴涵了作者卖屋的心情。一般来说,如果名人荣归故里,应该是欢天喜地,亲朋欢聚的场景。然而,“我”回故乡却是有另一种韵味,就如:“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然而,回忆中的冬天却不是这般的萧索。回忆中的冬天全家人聚在一起祭器,隆重又热闹,还有闰土也来陪我,冬天还在雪地里捕鸟,童年的“我”盼望下雪。文中两次提到了金黄的圆月。一次是在描写闰土捕猹,一次是作者乘船永别故乡。这两次圆月都是“我”脑海里想象出来的,寓意我的希望不灭。正如,“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 文章的主旨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作者简介:李慧,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教材;分析;主旨
一、 教材的地位分析
《故乡》这篇小说从1921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至今已经历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可谓是中国小说现代史中的名篇,同时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经典文本。我们阅读这些经典小说,最重要是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蕴含在这篇文章中的深意。本文是以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写的一篇小说。学习《故乡》要牢牢抓住小说中的闰土和杨二嫂、“我”和“母亲”以及金生和宏儿等人物的形象,结合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艰辛的时代背景抓住文本传递的信息,体会鲁迅作品中博大精深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精炼易懂的小说艺术特色。
二、 结合小说三要素分析: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1. 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对话、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1)闰土的人物形象是作者鲁迅在《故乡》中着墨最多的,主要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外貌描写、对“我”的态度、做事时的动作、对生活的态度,强烈反映了回忆中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无奈。文中首先介绍了闰土名字的由来,闰月生人,五行缺土,名为闰土,名字是按中国人信奉的阴阳五行风水来起的,不得不说这名字里带有一种传统封建思想的味道。鲁迅用富有神奇、想象色彩的语言,描绘了童年闰土在冬天雪地里捕鸟、夏天西瓜地里捕猹的精彩情节。鲁迅通过详细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少年闰土性格开朗、身体健康、充满童趣、给“我”带来了无尽欢乐;而中年闰土先前紫色的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了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像开裂的松树皮……与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到心心念念的儿时玩伴时,第一句话竟是一声“老爷”。一个被旧社会残害的社会底层的农民想象跃然纸上,他苍老、木讷、麻木、守旧。
(2)杨二嫂(豆腐西施)。《故乡》中塑造了杨二嫂尖酸、刻薄、自私、唯利是图的市井小市民形象。之所以叫她“豆腐西施”是因为年轻时杨二嫂靠着自己的美貌卖豆腐。然而,现在老了竟变成了这般模样,风韵不在、只剩干瘪的薄嘴唇。她出场描写就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作者对杨二嫂的形象描写是:“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与30年前的豆腐西施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二嫂也不在端庄、待人有礼,说起话来更是尖刻,就像圆规两头的尖,句句刺到人的心里。明明没有什么过甚的交往,却还要套近乎,还偏偏要对鲁迅说:“我还抱过你呢!”然后,每日必到,搜刮家里的东西。不得不提的是,杨二嫂对“母亲”说闰土在灰堆里埋碗的事儿,这般闲言碎语,让人又怜又恨,既可悲又可笑。可悲的是她同闰土一样都是封建社会下被固化的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话语中却丝毫不同情闰土的艰辛生活;可笑的是她明明及不自信又故作镇定,赚足了“存在感”。
(3)水生与宏儿。就像是“我”和闰土当年的关系,亲密无间。这种亲密关系是否能够延续?不再如“我”和闰土这般隔着一层厚厚的障壁,让鲁迅陷入了沉思。实际上是鲁迅在失望之中寄托了新的希望。正如小说中的话: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大家隔膜起来……
(4)“我”和母亲。“我”的形象更像是一个在外求学的知识分子形象,不仅仅等同于作者。更泛指一类对待现实旧社会很是无奈,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新生,希望后辈能获得幸福和自由生活的权利的一类人。这类人就是像鲁迅这样的中国启蒙文学家和教育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要结合作者的经历来说。小说中的“我”因为外出三十年归来,对一切事物既熟悉又陌生,产生了些许新的想法。因为有了更高的学问,阅历也更丰富,所以,有些思考也更深入。这些原因不正是也在预示着“我”其实也变了吗?文中有一段作者与闰土的对话:“阿!闰土哥,——你来了?……”心里有许多话,却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吐不出口。母亲也不再如从前那样硬朗,她更需要依靠我。在自己年老之时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心里无法言语的悲凉又能与谁诉说,故而,陷入更多的悲哀。
2. 故事情节。小说围绕“我”回故乡准备变卖家财带母亲离开这件起因,将全文分为三部分由离开故乡,回到故乡,永别故乡。第一部分(前五个自然)描绘了“我”在故乡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悲凉的心情,并且交代了回故乡的目的——卖房带母亲离开。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万恶的旧社会对老百姓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第三部分由“我们的船向前走……”,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寄托对美好生活和新生的向往。
3. 环境描写。回故乡的时节正值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故乡的环境描写从文章开始就渲染了一层物是人非、寂寞萧索的氛围。这种了无生趣的氛围其实也蕴涵了作者卖屋的心情。一般来说,如果名人荣归故里,应该是欢天喜地,亲朋欢聚的场景。然而,“我”回故乡却是有另一种韵味,就如:“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然而,回忆中的冬天却不是这般的萧索。回忆中的冬天全家人聚在一起祭器,隆重又热闹,还有闰土也来陪我,冬天还在雪地里捕鸟,童年的“我”盼望下雪。文中两次提到了金黄的圆月。一次是在描写闰土捕猹,一次是作者乘船永别故乡。这两次圆月都是“我”脑海里想象出来的,寓意我的希望不灭。正如,“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 文章的主旨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作者简介:李慧,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