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有活力、最深奥的一门学科。方兴未艾的教学改革如春风般给它灌注了新的生命力。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着眼于课堂教学,走“提高课堂效率”这条路子,才能实现“课改”要求,使语文课上得扎实、上得灵动。那么,在新课改的冲击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想语文教师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语言不是贵在精、少,而是贵在巧妙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主要扮演“讲授者”的角色,而主要是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引导”意味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适时介入,予以引领、启发。个别教师就误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少说话,更有甚者为了突显个人素质而在教师语言上加上学生难理解、难接受的词汇。致使学生如迷雾中,从而在教师启发、点拨不明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说。
然而,这样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试想,学生如果没看过海,怎能感受到大海的无边无际;如果没登过高山,怎能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英雄气概;如果没到过草原,怎能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和宽广的胸怀……由此可见,没有切身体验或亲眼看过的东西,学生是说不出来的。此时教师要适时点拨、描述,拓展学生思路及想象空间。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此时,教师的语言再多也是有价值的。当然,教师的语言也不仅如此,在此不赘述。而对于浅显的、易懂的内容也没必要啰嗦、重复可以点到为止。
二、文本解读不应浅尝辄止,而应全面透彻地理解
如:在讲授朱自清的名篇《匆匆》一课时,如果把这节课的教学落脚点放在“珍惜时间”上固然没错,但把文本的解读仅仅停留在“珍惜时间”上,就过于肤浅了,这里分明让我们感受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跳动着“珍惜生命”的字眼,隐藏着“人生易逝”的无限感慨。
一位教师讲授《卧薪尝胆》时能抓住两个角色:一个是吴王夫差,给我们的是一个教训;越王勾践给我们的是一个启示。展开学习,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对话、交流、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另一位教师在讲授《负荆请罪》一课时,能准确的抓住“怕”字去理解,紧扣“7个怕”字,让学生弄清为什么怕、怕什么,再抓住“负荆”去理解。文本解读把握住了文章的灵魂,这也正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所追求的最高点。
总之,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生存方式的风向标,是“安身立命”之道。作为教师,必须学会解读文本,才能做到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三、不是刻意去理解词,而是在无形中去释词
文章理解得越透彻,那么越不能缺少对词的理解。不理解词又如何释句,不理解句子,怎能读懂全文。因此,不能忽视对词的理解。同样,理解词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如:在执教《卧薪尝胆》一课时,教师说:“越王勾践为吴王做奴仆,回国后又卧薪尝胆,招兵买马,这就叫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发奋图强”后,提问: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生说出“救亡图存、忍辱负重”等词语,在进行了举一反三的同时学生既理解了词,又积累了同类的词语。
一位教师讲《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让学生读描写谈迁家的语句时说:“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生答:“家徒四壁。”就这样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文中较难理解的词,学会了根据上下文理解词的方法。
教师板书的词也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出示。如:讲《哪吒闹海》时,师问:“哪吒敢闹海说明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师引导说:“敢闹说明他不怕。不怕也就是什么?”生答:“不畏。”师又说:“龙王三太子时常兴风
作浪,称霸一方。哪吒不怕他也就是不畏什么?”生准确地说出:“不畏强暴。”引出这一词,教师板书,使三年级的小学生理解了这一词。教师这一设计可谓独具匠心。
四、教师不要只备课,更要备学生
备课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备课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笔者认为在备课时要找准文章的知识点,巧妙梳理到讲课的流程中,不堆砌,不光要关注文章的表面,更要关注文章的背后所要表现的思想。对于难理解的文章,在不冲淡原文的基础上,可以加一些拓展的内容,重在挖掘文本的内涵。要想把课讲好,首先要把文章吃透;其次是分析了解你的学生。分析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即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多少认知、会关注哪些方面、可能忽略哪些方面等等。教师对这些都要有所掌握。这样再去备课一定会做到有的放失。同时,还要分析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设计教学,用不同深度和难度的教学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我想做到以上几点,无论你走到哪里,遇到什么样的学生,你的课都会上得生动自如。
五、阅读教学不应当是“教课文”,而应当是“用课文教”
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多从首段到末段,逐段问下去,进行千篇一律的内容分析,既耗费时间又单调乏味,学生不仅所学甚少,而且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只要能准确把握让学生凭借课文学什么、练什么,教学成功就有了希望。“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一瓢,可以是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可以是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可以是值得揣摩写法的篇章等。也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联系年度目标、单元目标,找准课文语言、形式和训练重点的结合点,一课一得、两得,不可贪多求全。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一定会增强,语文素养就一定会提高。
总之,笔者于去年被评为我旗首届名师,奔赴南京学习,有幸拜教于特级教师周婷老师门下,并拜见了孙双金老师,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以上把我在课堂教学中感触较深的几点写下来供大家参考借鉴,旨在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课堂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广大教师而言是诸多问题与机会并存,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广泛空间。相信有了我们的努力,课堂会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智慧飞扬的天地。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莫旗民族实验小学)
一、教师的语言不是贵在精、少,而是贵在巧妙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主要扮演“讲授者”的角色,而主要是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引导”意味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适时介入,予以引领、启发。个别教师就误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少说话,更有甚者为了突显个人素质而在教师语言上加上学生难理解、难接受的词汇。致使学生如迷雾中,从而在教师启发、点拨不明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说。
然而,这样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试想,学生如果没看过海,怎能感受到大海的无边无际;如果没登过高山,怎能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英雄气概;如果没到过草原,怎能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和宽广的胸怀……由此可见,没有切身体验或亲眼看过的东西,学生是说不出来的。此时教师要适时点拨、描述,拓展学生思路及想象空间。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此时,教师的语言再多也是有价值的。当然,教师的语言也不仅如此,在此不赘述。而对于浅显的、易懂的内容也没必要啰嗦、重复可以点到为止。
二、文本解读不应浅尝辄止,而应全面透彻地理解
如:在讲授朱自清的名篇《匆匆》一课时,如果把这节课的教学落脚点放在“珍惜时间”上固然没错,但把文本的解读仅仅停留在“珍惜时间”上,就过于肤浅了,这里分明让我们感受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跳动着“珍惜生命”的字眼,隐藏着“人生易逝”的无限感慨。
一位教师讲授《卧薪尝胆》时能抓住两个角色:一个是吴王夫差,给我们的是一个教训;越王勾践给我们的是一个启示。展开学习,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对话、交流、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另一位教师在讲授《负荆请罪》一课时,能准确的抓住“怕”字去理解,紧扣“7个怕”字,让学生弄清为什么怕、怕什么,再抓住“负荆”去理解。文本解读把握住了文章的灵魂,这也正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所追求的最高点。
总之,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生存方式的风向标,是“安身立命”之道。作为教师,必须学会解读文本,才能做到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三、不是刻意去理解词,而是在无形中去释词
文章理解得越透彻,那么越不能缺少对词的理解。不理解词又如何释句,不理解句子,怎能读懂全文。因此,不能忽视对词的理解。同样,理解词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如:在执教《卧薪尝胆》一课时,教师说:“越王勾践为吴王做奴仆,回国后又卧薪尝胆,招兵买马,这就叫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发奋图强”后,提问: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生说出“救亡图存、忍辱负重”等词语,在进行了举一反三的同时学生既理解了词,又积累了同类的词语。
一位教师讲《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让学生读描写谈迁家的语句时说:“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生答:“家徒四壁。”就这样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文中较难理解的词,学会了根据上下文理解词的方法。
教师板书的词也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出示。如:讲《哪吒闹海》时,师问:“哪吒敢闹海说明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师引导说:“敢闹说明他不怕。不怕也就是什么?”生答:“不畏。”师又说:“龙王三太子时常兴风
作浪,称霸一方。哪吒不怕他也就是不畏什么?”生准确地说出:“不畏强暴。”引出这一词,教师板书,使三年级的小学生理解了这一词。教师这一设计可谓独具匠心。
四、教师不要只备课,更要备学生
备课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备课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笔者认为在备课时要找准文章的知识点,巧妙梳理到讲课的流程中,不堆砌,不光要关注文章的表面,更要关注文章的背后所要表现的思想。对于难理解的文章,在不冲淡原文的基础上,可以加一些拓展的内容,重在挖掘文本的内涵。要想把课讲好,首先要把文章吃透;其次是分析了解你的学生。分析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即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多少认知、会关注哪些方面、可能忽略哪些方面等等。教师对这些都要有所掌握。这样再去备课一定会做到有的放失。同时,还要分析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设计教学,用不同深度和难度的教学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我想做到以上几点,无论你走到哪里,遇到什么样的学生,你的课都会上得生动自如。
五、阅读教学不应当是“教课文”,而应当是“用课文教”
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多从首段到末段,逐段问下去,进行千篇一律的内容分析,既耗费时间又单调乏味,学生不仅所学甚少,而且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只要能准确把握让学生凭借课文学什么、练什么,教学成功就有了希望。“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一瓢,可以是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可以是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可以是值得揣摩写法的篇章等。也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联系年度目标、单元目标,找准课文语言、形式和训练重点的结合点,一课一得、两得,不可贪多求全。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一定会增强,语文素养就一定会提高。
总之,笔者于去年被评为我旗首届名师,奔赴南京学习,有幸拜教于特级教师周婷老师门下,并拜见了孙双金老师,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以上把我在课堂教学中感触较深的几点写下来供大家参考借鉴,旨在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课堂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广大教师而言是诸多问题与机会并存,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广泛空间。相信有了我们的努力,课堂会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智慧飞扬的天地。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莫旗民族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