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让学习过程更多地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实施“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1. 自主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我在讲到新课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时,结合正在进行的“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这一课题的研究,跟学生讲解了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含义和已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求当地地理纬度的有关知识(公式:H=90°-—φ-δ—,秋分日δ=0°),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测量本地地理位置的兴趣,并采取行动测量计算出本地的地理位置(约23°30′N,116°30′E)。在运用公式:H=90°-—φ-δ—时,绝大多数人觉得这道公式比较难记,计算过程太复杂,不如采用画图方法来计算方便,并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正午高度角是90°,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逐渐降低,纬度相差的度数与正午太阳高度相差的度数是一致的。”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地掌握并熟练运用“地方时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的知识。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目的。
2. 合作学习
地理教学应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环境,教学活动除了师生双向交流合作之外,还应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竞赛。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小组之间的竞赛能促进组内成员的合作,而组内成员的合作又促进小组之间的竞赛。这种竞赛与合作的关系,能使更多的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众人之智慧,来发现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尊重、理解、关心他人的品质,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出的“学会做人”的培养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可以贯穿地理学习的全过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学就把各个班同学分成固定的小组,选取一位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当组长,课堂组织小组活动后,再由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从而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当我在讲到新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时,就将这些固定的小组改为测量小组,每组各自选择一个合适的物体作为本组观察的目标,从开学第一周就开始进行观测。连续观测三周,每周选两天正午,准时观测,测量,记录该物体影子的长度。最后,各小组对所记录的结果进行整理,总结出该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进而总结出本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在活动结束后,我就对整个活动做出进一步的总结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共同总结、思考和分享他们付出努力的成果,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增进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3. 探究学习
新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增加了大量的“探索”活动和“案例研究”,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为开展探究学习提供充足的素材。我在讲到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时,充分利用“探索”活动中“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总结和解释原因。
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到:用白炽灯照射两个烧杯,水和沙的温度都在升高,但沙的温度升得快,温度高,水的温度升得慢,温度低。关掉白炽灯后,水和沙的温度都在降低,但沙的温度降得快,温度低,水的温度降得慢,温度高。从而得出结论:吸收或放出同样热量,水的温度比沙变化慢,幅度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水的热容量比沙大,因而水的温度变化慢,变化幅度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明白了物体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为下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在这个探索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有助于发展其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谦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等,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潘孟良
1. 自主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我在讲到新课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时,结合正在进行的“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这一课题的研究,跟学生讲解了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含义和已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求当地地理纬度的有关知识(公式:H=90°-—φ-δ—,秋分日δ=0°),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测量本地地理位置的兴趣,并采取行动测量计算出本地的地理位置(约23°30′N,116°30′E)。在运用公式:H=90°-—φ-δ—时,绝大多数人觉得这道公式比较难记,计算过程太复杂,不如采用画图方法来计算方便,并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正午高度角是90°,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逐渐降低,纬度相差的度数与正午太阳高度相差的度数是一致的。”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地掌握并熟练运用“地方时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的知识。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目的。
2. 合作学习
地理教学应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环境,教学活动除了师生双向交流合作之外,还应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竞赛。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小组之间的竞赛能促进组内成员的合作,而组内成员的合作又促进小组之间的竞赛。这种竞赛与合作的关系,能使更多的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众人之智慧,来发现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尊重、理解、关心他人的品质,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出的“学会做人”的培养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可以贯穿地理学习的全过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学就把各个班同学分成固定的小组,选取一位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当组长,课堂组织小组活动后,再由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从而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当我在讲到新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时,就将这些固定的小组改为测量小组,每组各自选择一个合适的物体作为本组观察的目标,从开学第一周就开始进行观测。连续观测三周,每周选两天正午,准时观测,测量,记录该物体影子的长度。最后,各小组对所记录的结果进行整理,总结出该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进而总结出本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在活动结束后,我就对整个活动做出进一步的总结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共同总结、思考和分享他们付出努力的成果,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增进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3. 探究学习
新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增加了大量的“探索”活动和“案例研究”,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为开展探究学习提供充足的素材。我在讲到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时,充分利用“探索”活动中“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总结和解释原因。
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到:用白炽灯照射两个烧杯,水和沙的温度都在升高,但沙的温度升得快,温度高,水的温度升得慢,温度低。关掉白炽灯后,水和沙的温度都在降低,但沙的温度降得快,温度低,水的温度降得慢,温度高。从而得出结论:吸收或放出同样热量,水的温度比沙变化慢,幅度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水的热容量比沙大,因而水的温度变化慢,变化幅度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明白了物体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为下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在这个探索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有助于发展其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谦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等,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