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文意境中感知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488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经典之作,都是人文教育的好素材,特别是在情感教育方面,每一篇课文都是生命激情的弘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笔墨,作为语文教师,要从各种角度探求课文意境,让学生在课文意境中得到感知。
  第一,让学生在相互比较中感知。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感知的基础,而比较又是帮助学生提高感知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完美的形象,感受到丑恶典型。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比较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感知能力。
  第二,让学生在想象思维中感知。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知识含量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从而深入感知课文,深入感知自身的行为取向。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感的理解和创造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感知课文。
  第三,让学生在推敲欣赏中感知。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首先,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感知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其次,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描写“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再次,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应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感知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
  第四,让学生在认真品味中感知。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语文学习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要让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认真品味是学生感知课文、感知生活的好方法。
  感知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与审美感受的传递,运用美的语言、美的音韵催开他们心中美的蓓蕾,培养他们爱美的情趣、健康的美感、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鉴别美丑的能力,引导他们去追求人生道路上闪烁着美的光点,教会他们按美的标准去创造生活,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同时,通过课文意境的感知,给学生拓展了生活空间,打开了课堂教学禁锢的现状,创设了开放的教学环境,满足了学生的生活需要,也给学生敞开了再造的空间,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创造了先觉条件,更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其他文献
为适应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实行中考科目改革,考试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
期刊
方案设计型问题在中考试卷频频中出现,充分说明此类问题已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命题者重点关注的热点题型之一。本文就利用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性质进行方案设计谈一点粗浅的认识:这类设计问题一般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开放性,它往往集阅读理解、方案、设计、计算、说理于一体,立意新颖,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需运用数学知识和优化思想来解决。它是通过设置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分析出几种方案让考生通过计算选取最佳方
期刊
摘 要:课改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认识到学校教育必须走出知识为本的怪圈,并将其定位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础上。教育必须走出少数精英教育、多数陪读教育的误区,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课改 分层 个别化 能力    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提出和初中取消重点中学的实行,同一班级内学生间的个别差异问题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199
期刊
“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的表述。开发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条件。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其开发和利用是实施新一轮课改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新一轮课改目标的必要条件。小学数学的课程资源包括很多:从资源的开发利用主体看,教学资源有教
期刊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每个学生除了向教师、从课本学习知识外,有相当部分是从同学和同伴中学来的,因此,合作学习在新课改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交往互动、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的过程。  关键词:合作学习 语文课堂 迸发激情    合作学习又被称为合作学习策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
期刊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主动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有内容的活动中进行,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探索等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活动应与数学学习紧密联系,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聋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巧妙地利用直观手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的东西,
期刊
传统的教育教学因为时间久远,很多方面都在固化着教育者的心理,束缚着教育者的手脚,一种僵化、老套的理念占据着广大教育者的心灵。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需求的更新,课程改革必改无疑。课程改革要改什么?笔者认为:课程改革必须改革教育理念。只有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使课程改革改出成效,达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一、改革学校观,让学校不但能教书更能“树人”  传统的观念认为:学校就
期刊
看着一群群可爱的孩子我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课上,我们应该给这些可爱的农村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学习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小学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语文教学又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的一节节看似平常的课却是孩子通向未来人生的阶梯。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期刊
一、“千克”与“克”课堂教学现状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大部分老师的教学设计往往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新课,再现生活情境。如“千克”与“克”的课堂教学,我们老师设计了学生称体重、农民卖菜、水果摊卖水果等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千克”与“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消除了学生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在新课中教师会组织较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掂一掂、说一说、称一称、比一比,加深学生的体验过程,牢固树立“千
期刊
摘 要:从2006年开始,初中思想品德课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新教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新教材也更关注学生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仍然延续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着重从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优化思想品德课堂结构、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