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着一群群可爱的孩子我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课上,我们应该给这些可爱的农村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学习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小学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语文教学又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的一节节看似平常的课却是孩子通向未来人生的阶梯。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作为农村新一代的小学语文老师,我思索着: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应该给学生什么,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步入未来美好的人生?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启发了我:
一、给学生自信
在我们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每一个教师特别关注与期待的便是学生在课堂上能争先恐后地发言。然而,令我们失望的是学生却缺少应有的自信。因此,教师必须进行改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手段,改变与学生谈话的方式,改变……营造“我能行”的自我表现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超越自我;让学生善于竞争,增强自信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自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教学生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赏识,学会自我暗示,学会自我鼓励。
二、给学生激情
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语文应该是一个激情涌动的课堂,教师、学生、教材都是充满激情的,三者以情动情,情感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又怎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首先,课堂上教师要展现自己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有个性必然有激情!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其次要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了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三、给学生空间
1、给学生“交流的空间”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接收器,谈不上和谁去“对话”。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设计一定的氛围,给学生一个“对话”的空间,实现“文本”、“师生”和“生生”之间亲密的零距离对话。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课文中的这个人,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实现文本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进零距离的接触!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了“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3、给学生“感悟的空间”
所谓感悟,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有所感触而领悟”。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受到感触,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领悟。悟什么?悟情、悟理、悟写法。感悟必须以充分的“读”为前提。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感悟,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课堂?这很难用几句话来描述,但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是“一曲终了,余音绕梁”,能让学习者在无限遐想中回味无穷。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优秀的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我们要做一个优秀的琴师,让孩子们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一、给学生自信
在我们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每一个教师特别关注与期待的便是学生在课堂上能争先恐后地发言。然而,令我们失望的是学生却缺少应有的自信。因此,教师必须进行改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手段,改变与学生谈话的方式,改变……营造“我能行”的自我表现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超越自我;让学生善于竞争,增强自信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自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教学生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赏识,学会自我暗示,学会自我鼓励。
二、给学生激情
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语文应该是一个激情涌动的课堂,教师、学生、教材都是充满激情的,三者以情动情,情感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又怎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首先,课堂上教师要展现自己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有个性必然有激情!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其次要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了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三、给学生空间
1、给学生“交流的空间”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接收器,谈不上和谁去“对话”。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设计一定的氛围,给学生一个“对话”的空间,实现“文本”、“师生”和“生生”之间亲密的零距离对话。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课文中的这个人,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实现文本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进零距离的接触!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了“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3、给学生“感悟的空间”
所谓感悟,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有所感触而领悟”。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受到感触,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领悟。悟什么?悟情、悟理、悟写法。感悟必须以充分的“读”为前提。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感悟,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课堂?这很难用几句话来描述,但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是“一曲终了,余音绕梁”,能让学习者在无限遐想中回味无穷。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优秀的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我们要做一个优秀的琴师,让孩子们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