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中回顾走过的时光,拾起岁月中值得珍藏的点滴,是一种幸福。
2007年9月,经过层层选拔,刚到杭州一年的我有幸考进了朱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位睿智的“老人家”。那一年10月,我参加全国在职教育硕士的考试,成为了一名在职硕士研究生。现在,我的研究生学习已经结束了,戴上硕士帽的那个阳光灿烂的雨后,至今难以忘怀——因为我不但毕业了,而且毕业论文是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同期毕业的同学中唯一的一篇优秀论文,这对于资质平平的我来说,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啊!
回忆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依稀有工作室学习的影子,朱老师教给我们的早已不仅仅是如何教书,如何做好数学教师,更有如何做研究、如何做人,而后者在几年的潜移默化中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时时、事事影响着我……
文献综述,求真务实
写论文前需要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大量的阅读,看看国内、国外在同一研究领域有多少人做过相关研究,研究到了什么程度,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有多大的价值,是可以拓宽领域做还很少有人研究的内容,还是将同一内容的研究深入做下去,然后将自己的阅读所得写成文献综述。
我的文献综述写作,比很多同学显得更得心应手,因为在名师工作室,我们经历过这样的历练。朱老师从名师工作室开班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研究不能有虚假,学术不能走捷径!名师工作室进行的几何课例研究,朱老师带着我们一起,从书店到图书馆,从百度到知网,从教材库到教育博物馆,查阅大量的资料,我们每位学员共享的研究基础文字资料装进硬盘足足有60G。那段时间,我们是怎样地疯狂阅读啊!不但读,还要整理,要写。朱老师请人给我们讲如何整理这些资料,如何写文献综述,有了朱老师这里奠定的基础,到论文写作时自然就应对自如了。
研究内容,力求实效
朱老师不断地提醒我们,我们来自教学一线,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研究都要根植于日常教学,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我将在工作室进行的几何典型课例研究——“角的教学”确定为研究生论文的方向。还记得在开题论证会上,几位师大的教授诚恳地告诫我:“这么小的口子,这么窄的研究,恐怕难以写成几万字的硕士论文,是不是考虑更大一点的研究范围?”但我想了又想,决定不换,我对这一内容有想法,研究有基础,围绕一个比较小的内容如果能够写出一些自己的东西,哪怕只是自己大量阅读后的思考,对于与我同样的一线教师来说,或许也有些许价值,这正是朱老师要求的研究要讲求实效。我的硕士导师叶教授支持我的决定,他说:“不是不能做,关键看怎么做。”
具体研究,还是回到朱老师这里汲取营养,围绕着一节课的相关“本体性知识”“课程标准研究与解读”“学生前测、后测分析”“教材比较研究”“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研究”等方面进行思考,以一个个小问题的方式将思考结果进行梳理。如果我能将这些内容进行整理,搭建一个符合研究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框架,“骨架”成型,“肉”早就准备好了,论文不就自然丰满了吗?
文本呈现,精益求精
论文基本框架敲定后,要开始逐章写作了,写之前我以为研究有了基础的内容,写写总是快的。到了下笔写的时候才发现,看花和绣花之间的差距真不是一点点!于是,一稿、二稿……论文从开始写作到完成一共写了五稿。第五稿写好后,我将论文打印成纸质稿件,先自己逐字逐句地读,自己觉得没有问题后请同事帮忙再次检查,以确保文稿上交的时候,可以达到朱老师认为“可以上交”的要求。朱老师日常对待我们的作业,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他说:“内容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能力问题,上交的文稿中依旧有错别字等低级错误就是态度问题。”对朱老师的批评,我们当然都是“怕”的。跟随朱老师学习几年下来,一直非常粗心大意的我,认真了许多,精益求精的态度总是有了的。或许,我的毕业论文由“合格”上升为“优秀”,这态度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吧!
2007年9月,经过层层选拔,刚到杭州一年的我有幸考进了朱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位睿智的“老人家”。那一年10月,我参加全国在职教育硕士的考试,成为了一名在职硕士研究生。现在,我的研究生学习已经结束了,戴上硕士帽的那个阳光灿烂的雨后,至今难以忘怀——因为我不但毕业了,而且毕业论文是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同期毕业的同学中唯一的一篇优秀论文,这对于资质平平的我来说,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啊!
回忆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依稀有工作室学习的影子,朱老师教给我们的早已不仅仅是如何教书,如何做好数学教师,更有如何做研究、如何做人,而后者在几年的潜移默化中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时时、事事影响着我……
文献综述,求真务实
写论文前需要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大量的阅读,看看国内、国外在同一研究领域有多少人做过相关研究,研究到了什么程度,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有多大的价值,是可以拓宽领域做还很少有人研究的内容,还是将同一内容的研究深入做下去,然后将自己的阅读所得写成文献综述。
我的文献综述写作,比很多同学显得更得心应手,因为在名师工作室,我们经历过这样的历练。朱老师从名师工作室开班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研究不能有虚假,学术不能走捷径!名师工作室进行的几何课例研究,朱老师带着我们一起,从书店到图书馆,从百度到知网,从教材库到教育博物馆,查阅大量的资料,我们每位学员共享的研究基础文字资料装进硬盘足足有60G。那段时间,我们是怎样地疯狂阅读啊!不但读,还要整理,要写。朱老师请人给我们讲如何整理这些资料,如何写文献综述,有了朱老师这里奠定的基础,到论文写作时自然就应对自如了。
研究内容,力求实效
朱老师不断地提醒我们,我们来自教学一线,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研究都要根植于日常教学,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我将在工作室进行的几何典型课例研究——“角的教学”确定为研究生论文的方向。还记得在开题论证会上,几位师大的教授诚恳地告诫我:“这么小的口子,这么窄的研究,恐怕难以写成几万字的硕士论文,是不是考虑更大一点的研究范围?”但我想了又想,决定不换,我对这一内容有想法,研究有基础,围绕一个比较小的内容如果能够写出一些自己的东西,哪怕只是自己大量阅读后的思考,对于与我同样的一线教师来说,或许也有些许价值,这正是朱老师要求的研究要讲求实效。我的硕士导师叶教授支持我的决定,他说:“不是不能做,关键看怎么做。”
具体研究,还是回到朱老师这里汲取营养,围绕着一节课的相关“本体性知识”“课程标准研究与解读”“学生前测、后测分析”“教材比较研究”“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研究”等方面进行思考,以一个个小问题的方式将思考结果进行梳理。如果我能将这些内容进行整理,搭建一个符合研究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框架,“骨架”成型,“肉”早就准备好了,论文不就自然丰满了吗?
文本呈现,精益求精
论文基本框架敲定后,要开始逐章写作了,写之前我以为研究有了基础的内容,写写总是快的。到了下笔写的时候才发现,看花和绣花之间的差距真不是一点点!于是,一稿、二稿……论文从开始写作到完成一共写了五稿。第五稿写好后,我将论文打印成纸质稿件,先自己逐字逐句地读,自己觉得没有问题后请同事帮忙再次检查,以确保文稿上交的时候,可以达到朱老师认为“可以上交”的要求。朱老师日常对待我们的作业,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他说:“内容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能力问题,上交的文稿中依旧有错别字等低级错误就是态度问题。”对朱老师的批评,我们当然都是“怕”的。跟随朱老师学习几年下来,一直非常粗心大意的我,认真了许多,精益求精的态度总是有了的。或许,我的毕业论文由“合格”上升为“优秀”,这态度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