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观察,不少教师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只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没有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忽视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整体建构。特级教师吴汝萍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學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
【片段一】实验探究,引发冲突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什么叫三角形呢?
生: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围成”是什么意思?
生:3条线段首尾相连。
师:给你3根小棒,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
师:我们现在分男生和女生两组,每组推荐两名同学到台上围三角形,看哪个组围得快。
(出示小棒:3根20厘米、3根10厘米)
师:你们先用石头、剪刀、布来确定谁先选材料。
(学生用石头、剪刀、布分输赢)
生(男生):耶!我们赢了,我们选3根20厘米的小棒。
师:女生用3根10厘米的小棒,现在开始围三角形。
(学生围三角形)
生:我们围好了。
师:真了不起!你们差不多是同时围好的,不分胜负。现在请你们交换其中的一根小棒再围一次,看哪一组围得快。
(男生用两根20厘米和1根10厘米的小棒,女生用两根10厘米和1根20厘米的小棒。)
师:现在开始围三角形。
生(男生):耶!围好了。
师:女生围好了吗?
生:这3根小棒不好围。
师(故作惊讶):是吗?谁能帮她们一下?
生(有点不服气):我来围。
(该生也没有围成)
师:这样围符合要求吗?
生:不符合要求。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三角形是3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这3根小棒没有首尾相连,所以不符合要求。
师:这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齐):不能。
(教师电脑演示)
师:看来女生不是输在技术上,而是输在材料上。你看到这个实例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3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师:你真棒!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大科学家牛顿曾经提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个异想天开的问题,吸引他不断地观察、思考和探索,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也要像牛顿那样善于提出问题,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小棒分组围三角形,并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分组合作围三角形)
师:哪些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汇报):6厘米、6厘米、6厘米;10厘米、12厘米、18厘米;6厘米、10厘米、12厘米;6厘米、6厘米、10厘米。
师:这几组是不是都能围成三角形呢?
(教师电脑演示验证)
师:哪些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汇报):6厘米、10厘米、18厘米;6厘米、 6厘米、18厘米;6厘米、12厘米、18厘米;6厘米、6厘米、12厘米。
师:这几组是不是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教师电脑演示验证)
师:观察上面的实验数据,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
生1: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3条线段中,两条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
生2:在能围成三角形的3条边中,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认为他们说得不准确,因为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3条线段中,也能找到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例如,虽然6厘米+10厘米<18厘米,但是10厘米 +18厘米>6厘米。
师:你还能举例说明,真棒!
生:在三角形中,两条较小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在3条边中,如果两个较小边的和都比第三边大,那么其他两条边的和就一定大于第三边。
生2: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赏析】在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时,吴老师通过让学生摆小棒,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认知冲突是发展数学思考的重要策略。学生在第一次用小棒围三角形时,觉得很容易,便错误地认为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当两组交换一根小棒后,再次让学生围三角形时,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引发了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实验探究的活动中。教师还通过“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故事,启发学生要爱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得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时,吴老师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中,也能找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再次引发了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什么样的3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样,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就不再是简单的、表面的。在这一过程中,吴老师没有把学生的学习停留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上,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究数学规律,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片段二】操作验证,扩展认识
师:我们已经发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呢?
师:我们还要进行验证,验证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数学常用的方法。谁来量一量黑板上的三角形的3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看一看3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a=20厘米,b=30厘米,c=40厘米。
生2:因为a+b>c、c+b>a、a+c>b,所以这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生3: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所有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一个数学结论,验证的次数越多,这个结论就越可靠。只有经过多次验证或证明,才能被人们所公认,成为公理或定理。因此,请大家自己画一个三角形,验证上面的结论,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画图验证)
生:我们画的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赏析】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边的关系后,吴老师启发学生:“任意一个三角形3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吗?”她先让学生集体验证黑板上的三角形,再引导他们通过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操作,对发现的“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进行多人次验证,让其把所得到结论从特殊推广到一般,从具体推广到抽象,扩展了学生的认识。
【片段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出示题目:在下面几组线段中,哪几组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出示:① 3、4、5,②3、3、3,③2、2、6 ,④3、3、5)
师:在这几组线段中,哪几组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
生:①②④组能围成三角形,因为这三组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在这些三角形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生:我最喜欢第二组的三角形。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三角形的3条边都相等。
师:3条相等的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如果3条线段的长都是n,那么n+n必大于n,所以3条相等的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师:哇!你真棒!
生:我喜欢第四组的三角形,因为它有两条边相等。
师:你们知道老师最喜欢哪个三角形吗?
生1:第二组。
生2:第四组。
师:老师最喜欢第一组的三角形。
生(齐):(惊讶)啊,不会吧?
师:这是什么三角形?猜一猜?
生(齐):不知道。
(教师演示)
生:哇!直角三角形。
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什么样的3条线段才能围成直角三角形呢?
师:这是中学将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解开你心中的疑惑。第三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因为2+2<6,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你能改变第一条线段的长度,使这3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1:这条边可以改为7厘米。
生2:这条边可以改为6厘米。
生3:这条边可以改为5厘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上述回答通过电脑一一演示)
师:这条边能改为8厘米吗?9厘米呢?
生:不能是8厘米,因为2厘米+6厘米=8厘米;也不能是9厘米,因为2厘米+6厘米<9厘米。
(教师电脑演示)
师:这条边最大是多少厘米呢?
生1:7.9厘米。
生2:7.99厘米。
生3:小于8厘米。
师:这条线段可以是4厘米吗?3厘米呢?
生:这条边不能是4厘米,因为2厘米+4厘米=6厘米;这条边也不能是3厘米,因为2厘米+3厘米< 6厘米。
(教师电脑演示)
师:这条边最小是多少厘米呢?
生1:4.1厘米。
生2:4.01厘米。
生3:大于4厘米。
师:这条边的长度可以在什么范围内呢?
生:4厘米 师:它与另外两条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6-2 师:哇!你真棒!大家表扬他。
【赏析】吴老师精心设计了具有基础性、对比性、开放性与拓展性的习题,让学生在观察、讨论、验证、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深化理解是放飞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能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在一个个具体的、引人入胜的数学活动中得到富有成效的落实。通过“你最喜欢哪一组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3条相等的线段一定能组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当学生发现老师最喜欢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后,学生在困惑中产生了进一步探索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将课内学习自觉延伸到了课外探究。吴老师还通过“你能改变第一条线段的长度,使这3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这一问题,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深入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得出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这样既丰富了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数学内涵,又有效地深化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 邓园生
E-mail: [email protected]
【片段一】实验探究,引发冲突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什么叫三角形呢?
生: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围成”是什么意思?
生:3条线段首尾相连。
师:给你3根小棒,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
师:我们现在分男生和女生两组,每组推荐两名同学到台上围三角形,看哪个组围得快。
(出示小棒:3根20厘米、3根10厘米)
师:你们先用石头、剪刀、布来确定谁先选材料。
(学生用石头、剪刀、布分输赢)
生(男生):耶!我们赢了,我们选3根20厘米的小棒。
师:女生用3根10厘米的小棒,现在开始围三角形。
(学生围三角形)
生:我们围好了。
师:真了不起!你们差不多是同时围好的,不分胜负。现在请你们交换其中的一根小棒再围一次,看哪一组围得快。
(男生用两根20厘米和1根10厘米的小棒,女生用两根10厘米和1根20厘米的小棒。)
师:现在开始围三角形。
生(男生):耶!围好了。
师:女生围好了吗?
生:这3根小棒不好围。
师(故作惊讶):是吗?谁能帮她们一下?
生(有点不服气):我来围。
(该生也没有围成)
师:这样围符合要求吗?
生:不符合要求。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三角形是3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这3根小棒没有首尾相连,所以不符合要求。
师:这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齐):不能。
(教师电脑演示)
师:看来女生不是输在技术上,而是输在材料上。你看到这个实例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3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师:你真棒!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大科学家牛顿曾经提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个异想天开的问题,吸引他不断地观察、思考和探索,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也要像牛顿那样善于提出问题,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小棒分组围三角形,并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分组合作围三角形)
师:哪些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汇报):6厘米、6厘米、6厘米;10厘米、12厘米、18厘米;6厘米、10厘米、12厘米;6厘米、6厘米、10厘米。
师:这几组是不是都能围成三角形呢?
(教师电脑演示验证)
师:哪些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汇报):6厘米、10厘米、18厘米;6厘米、 6厘米、18厘米;6厘米、12厘米、18厘米;6厘米、6厘米、12厘米。
师:这几组是不是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教师电脑演示验证)
师:观察上面的实验数据,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
生1: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3条线段中,两条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
生2:在能围成三角形的3条边中,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认为他们说得不准确,因为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3条线段中,也能找到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例如,虽然6厘米+10厘米<18厘米,但是10厘米 +18厘米>6厘米。
师:你还能举例说明,真棒!
生:在三角形中,两条较小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在3条边中,如果两个较小边的和都比第三边大,那么其他两条边的和就一定大于第三边。
生2: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赏析】在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时,吴老师通过让学生摆小棒,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认知冲突是发展数学思考的重要策略。学生在第一次用小棒围三角形时,觉得很容易,便错误地认为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当两组交换一根小棒后,再次让学生围三角形时,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引发了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实验探究的活动中。教师还通过“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故事,启发学生要爱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得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时,吴老师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中,也能找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再次引发了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什么样的3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样,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就不再是简单的、表面的。在这一过程中,吴老师没有把学生的学习停留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上,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究数学规律,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片段二】操作验证,扩展认识
师:我们已经发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呢?
师:我们还要进行验证,验证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数学常用的方法。谁来量一量黑板上的三角形的3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看一看3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a=20厘米,b=30厘米,c=40厘米。
生2:因为a+b>c、c+b>a、a+c>b,所以这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生3: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所有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一个数学结论,验证的次数越多,这个结论就越可靠。只有经过多次验证或证明,才能被人们所公认,成为公理或定理。因此,请大家自己画一个三角形,验证上面的结论,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画图验证)
生:我们画的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赏析】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边的关系后,吴老师启发学生:“任意一个三角形3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吗?”她先让学生集体验证黑板上的三角形,再引导他们通过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操作,对发现的“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进行多人次验证,让其把所得到结论从特殊推广到一般,从具体推广到抽象,扩展了学生的认识。
【片段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出示题目:在下面几组线段中,哪几组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出示:① 3、4、5,②3、3、3,③2、2、6 ,④3、3、5)
师:在这几组线段中,哪几组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
生:①②④组能围成三角形,因为这三组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在这些三角形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生:我最喜欢第二组的三角形。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三角形的3条边都相等。
师:3条相等的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如果3条线段的长都是n,那么n+n必大于n,所以3条相等的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师:哇!你真棒!
生:我喜欢第四组的三角形,因为它有两条边相等。
师:你们知道老师最喜欢哪个三角形吗?
生1:第二组。
生2:第四组。
师:老师最喜欢第一组的三角形。
生(齐):(惊讶)啊,不会吧?
师:这是什么三角形?猜一猜?
生(齐):不知道。
(教师演示)
生:哇!直角三角形。
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什么样的3条线段才能围成直角三角形呢?
师:这是中学将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解开你心中的疑惑。第三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因为2+2<6,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你能改变第一条线段的长度,使这3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1:这条边可以改为7厘米。
生2:这条边可以改为6厘米。
生3:这条边可以改为5厘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上述回答通过电脑一一演示)
师:这条边能改为8厘米吗?9厘米呢?
生:不能是8厘米,因为2厘米+6厘米=8厘米;也不能是9厘米,因为2厘米+6厘米<9厘米。
(教师电脑演示)
师:这条边最大是多少厘米呢?
生1:7.9厘米。
生2:7.99厘米。
生3:小于8厘米。
师:这条线段可以是4厘米吗?3厘米呢?
生:这条边不能是4厘米,因为2厘米+4厘米=6厘米;这条边也不能是3厘米,因为2厘米+3厘米< 6厘米。
(教师电脑演示)
师:这条边最小是多少厘米呢?
生1:4.1厘米。
生2:4.01厘米。
生3:大于4厘米。
师:这条边的长度可以在什么范围内呢?
生:4厘米 师:它与另外两条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6-2 师:哇!你真棒!大家表扬他。
【赏析】吴老师精心设计了具有基础性、对比性、开放性与拓展性的习题,让学生在观察、讨论、验证、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深化理解是放飞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能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在一个个具体的、引人入胜的数学活动中得到富有成效的落实。通过“你最喜欢哪一组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3条相等的线段一定能组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当学生发现老师最喜欢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后,学生在困惑中产生了进一步探索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将课内学习自觉延伸到了课外探究。吴老师还通过“你能改变第一条线段的长度,使这3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这一问题,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深入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得出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这样既丰富了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数学内涵,又有效地深化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 邓园生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