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是个好地方,自然资源丰富,常年不冻港口,来往商客繁多,海路运输便利,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历史上,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辖对外贸易之事。贞观年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广东成为世界著名港口。清朝年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只留广州一地,作为贸易通商口岸。改革开放之后,顺势应变的粤商帮,肩负历史使命,让中国透过广东沟通了世界。
“吃螃蟹”的第一人
广州是一个孕育商人的地方,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天高皇帝远,所谓的“正统”、“权威”观念,没有对广东人有太多的束缚。有人评价说,粤商为了赚钱,天不怕,地不怕,他们永远敢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广东人富有顺势应变的开拓创新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与西学有关的事和物,大多是由广东人最先尝试。在轰轰烈烈的近代史上,广东被人称为“思想家”的摇篮,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震动中华民族;倡导《三民主义》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是广东人。有人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广东人是文胆大,东北人是武大胆。
粤商善于先人一步,嗅出商业机会所在。在别人看不准、看不懂、在犹豫的时候,广东人领先一步,果断而大胆地做出决策,这也是大量新兴的商界先进技术,最先被应用于广东的原因之一。据史载,早在唐代就有广东人到海外做生意;到了近代,广东商人更是足迹遍天下,广东成为中国著名的侨乡,海外商人形成了巨大势力。
在广东人的性格中,只有“先”了才有意义,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广东人喜欢喝“头啖汤”。 粤商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敢冒风险,善于变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他们易于适应各种环境,一旦遇到机遇,就迅速抓住并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粤商处处身体力行,敢说、敢想、敢作、敢为,这些可贵的品性,成为广东商人核心品质中的一部分。
岭南文化的开放特性,养成了粤商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鸦片战争前,粤商就已不满足于经营中外贸易,曾远赴海外在国际贸易中大显身手。除了南洋各地处处都有粤商的身影之外,行商潘振承曾赴瑞典经营商贸,伍秉鉴父子在美国的保险、证券和铁路等行业,都有大笔的投资。
鸦片战争后,粤商遍布全球。广州的《七十二行商报》发刊词曾自豪地宣称:“各行省无不有粤商行店,五大洲无不有粤人足迹!”晚清时,粤商马应彪等人学习西方新型的百货公司运营模式,创办先施、大新等百货公司,突破了商北货商铺的传统商业模式,促进了中国商业的近代化转型,成为粤商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
改革开放前,广州的四大百万富翁之一——陈兴昌,与妻子自立门户,在广州开了一家童装店。由于人们并不接受“个体户”这个概念,所以只有极少的人愿意同他来往。改革开放后,陈兴昌看准了难得的好时机,在别人对新形势忐忑不安时,他到工商局注册,成为广州市第一批正式个体户,营业执照号码为0001。如今的人们很难想象,在当时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迈出这一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顺势而为有变术
20世纪80年代,流传着广东人的“红绿灯”理论:遇到绿灯赶快走,遇到红灯绕着走,没有灯时摸着走。广东人善于利用政策发展经济,善于创造条件,变着法子经商,决不等待,决不观望,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敢”即大胆,别人不敢干的事我敢干;“先”是先行一步,争取第一,只有“先”了才有意义,才能主动,拔得头筹。
欧洲人认为:粤商具有讲求实际、敢想敢干、灵活善变、从不迷信、淡泊政治的人格特征。广东商人的商业精神为:全民皆商的重商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重利不虚的务实精神、“借鸡生蛋”的变通精神。
“粤商”在襟山带海的地理环境,响彻远古的岭南文化孕育下,形成坚韧强悍、敢于冒险、勇于任事、大胆革新、追求自由的精神特质。从“地理视角”概括粤商精神:以商为荣,全民皆商;敢想敢干,冒险进取;务实高效,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灵活善变;贴近市场,远离官场;崇尚神灵,讲究避讳。现代的“新粤商精神”,更是体现“灵活”。灵活的灵魂就是应变、就是创新。
美国人因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经常将“God bless America”挂在嘴边,广东人是不是也应该经常说“菩萨保佑广东”?粤商的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快来制胜。粤商头脑灵活,商机敏捷,出击迅速。有人把粤商比作为猫,鼠就是市场机会。“红绿灯”理论:遇到绿灯赶快走,遇到红灯绕着走,没有灯时摸着走,实际上反映了粤商善于把握市场机遇,先人一步,快速发展的理念。
粤商从来不将生产经营,局限于某一固定的框架之中,他们注重灵活变通,根据市场变化、政策因素等各种条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式。所谓“上得快、转得快、变得快”正是这种写照,时刻保持高度警觉,随时应对市场变化。
明清以前,晋商、徽商、广州十三行商人,几乎同时称雄于中国大地。后来,由于实行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使其成为内地产品与外国商品、洋货与土特产的集散中心。粤商充当了海外贸易中“媒介”的角色,进行“转手贸易”。
可以说,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造就了广州十三行的辉煌时代。十三行商人经常被认为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之一,伍秉鉴家资产在1834年有2600万两白银,被当时的西方人称为“天下第一富翁”。顺势而为有变术,也是其中的奥妙和道理。
争雄夺冠创新史
新粤商敢为人先、务实创新、争雄夺冠。一部创业史,就是一部推动广东经济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粤商推动着广东的产业结构,从“珠江水、广东粮”,到“岭南服、粤家电”,再到IT、五金加工制造业,物流、咨询等服务业在广东,更是方兴未艾。
在人们看来,粤商的高明之处在于:借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赚得盆满钵溢,更是“借鸡生蛋”,学技术、学管理、学资本运营。一言以蔽之,就是传承“通达务实”、“开放兼容”的粤商精神,并具有创新意识和长远眼光,善于吸引和利用全球人脉资源。
粤商勇于尝试、敢于担当、善于共享、拿得起放得下、低调而为、伺机而起,在不同的时势面前,都能走出变通新路,创出新的商业生机。粤商精神延续至今,依然有根脉在传承,依然保存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魅力。
时过境迁,老一代的辉煌已经过去,粤商在数百年的岁月洗礼中,没有被风吹雨打灯灭去。相反,正如春笋遇春雨,改革开放使粤商焕发出新活力。面对新的市场环境,粤商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从来料加工入手,将制造业发展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培育出大量产业集群:顺德家电;乐从家具、钢材;佛山陶瓷、铝型材;中山古镇灯饰;东莞化工、电子;新兴花都汽车制造等,广东一次又一次被世人向往。
30年来,广东国民经济以年均13.7%的速度快速增长,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凝聚着新粤商的智慧和心血,凸显顺势应变的粤商气质。广东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全面转入新的发展轨道,努力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争当科学实践发展观的排头兵。
“要发财,忙起来。”这是粤商爱唱的调调。忙——粤商的特征,更是广东商人的特质。广东商人爱忙,整日东奔西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恨不得把一分钟“劈”成两分钟用,从每分钟里挤出几张“四人头”。
在粤商的意识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虽然比一般人累了些,每一份辛苦变成每一分金钱,真金白银捏在手里,心里想想活得踏实。他们办事节奏快、效率高,许多商机被他们抢先一步占领,这是人们对广东商人经商风格的评价,也是广东商人生产、经营的秘诀之一。
想和粤商做生意,慢慢腾腾根本不行。太慢了,容易错失良机,误了生意,“步调不一致,难以得胜利”;动作慢了,思维慢了,让粤商占先手,你总是跟在后面,吃亏在所难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地商帮都像粤商那样,善于顺势应变,中国经济必将发展得更好。
“吃螃蟹”的第一人
广州是一个孕育商人的地方,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天高皇帝远,所谓的“正统”、“权威”观念,没有对广东人有太多的束缚。有人评价说,粤商为了赚钱,天不怕,地不怕,他们永远敢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广东人富有顺势应变的开拓创新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与西学有关的事和物,大多是由广东人最先尝试。在轰轰烈烈的近代史上,广东被人称为“思想家”的摇篮,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震动中华民族;倡导《三民主义》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是广东人。有人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广东人是文胆大,东北人是武大胆。
粤商善于先人一步,嗅出商业机会所在。在别人看不准、看不懂、在犹豫的时候,广东人领先一步,果断而大胆地做出决策,这也是大量新兴的商界先进技术,最先被应用于广东的原因之一。据史载,早在唐代就有广东人到海外做生意;到了近代,广东商人更是足迹遍天下,广东成为中国著名的侨乡,海外商人形成了巨大势力。
在广东人的性格中,只有“先”了才有意义,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广东人喜欢喝“头啖汤”。 粤商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敢冒风险,善于变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他们易于适应各种环境,一旦遇到机遇,就迅速抓住并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粤商处处身体力行,敢说、敢想、敢作、敢为,这些可贵的品性,成为广东商人核心品质中的一部分。
岭南文化的开放特性,养成了粤商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鸦片战争前,粤商就已不满足于经营中外贸易,曾远赴海外在国际贸易中大显身手。除了南洋各地处处都有粤商的身影之外,行商潘振承曾赴瑞典经营商贸,伍秉鉴父子在美国的保险、证券和铁路等行业,都有大笔的投资。
鸦片战争后,粤商遍布全球。广州的《七十二行商报》发刊词曾自豪地宣称:“各行省无不有粤商行店,五大洲无不有粤人足迹!”晚清时,粤商马应彪等人学习西方新型的百货公司运营模式,创办先施、大新等百货公司,突破了商北货商铺的传统商业模式,促进了中国商业的近代化转型,成为粤商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
改革开放前,广州的四大百万富翁之一——陈兴昌,与妻子自立门户,在广州开了一家童装店。由于人们并不接受“个体户”这个概念,所以只有极少的人愿意同他来往。改革开放后,陈兴昌看准了难得的好时机,在别人对新形势忐忑不安时,他到工商局注册,成为广州市第一批正式个体户,营业执照号码为0001。如今的人们很难想象,在当时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迈出这一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顺势而为有变术
20世纪80年代,流传着广东人的“红绿灯”理论:遇到绿灯赶快走,遇到红灯绕着走,没有灯时摸着走。广东人善于利用政策发展经济,善于创造条件,变着法子经商,决不等待,决不观望,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敢”即大胆,别人不敢干的事我敢干;“先”是先行一步,争取第一,只有“先”了才有意义,才能主动,拔得头筹。
欧洲人认为:粤商具有讲求实际、敢想敢干、灵活善变、从不迷信、淡泊政治的人格特征。广东商人的商业精神为:全民皆商的重商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重利不虚的务实精神、“借鸡生蛋”的变通精神。
“粤商”在襟山带海的地理环境,响彻远古的岭南文化孕育下,形成坚韧强悍、敢于冒险、勇于任事、大胆革新、追求自由的精神特质。从“地理视角”概括粤商精神:以商为荣,全民皆商;敢想敢干,冒险进取;务实高效,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灵活善变;贴近市场,远离官场;崇尚神灵,讲究避讳。现代的“新粤商精神”,更是体现“灵活”。灵活的灵魂就是应变、就是创新。
美国人因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经常将“God bless America”挂在嘴边,广东人是不是也应该经常说“菩萨保佑广东”?粤商的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快来制胜。粤商头脑灵活,商机敏捷,出击迅速。有人把粤商比作为猫,鼠就是市场机会。“红绿灯”理论:遇到绿灯赶快走,遇到红灯绕着走,没有灯时摸着走,实际上反映了粤商善于把握市场机遇,先人一步,快速发展的理念。
粤商从来不将生产经营,局限于某一固定的框架之中,他们注重灵活变通,根据市场变化、政策因素等各种条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式。所谓“上得快、转得快、变得快”正是这种写照,时刻保持高度警觉,随时应对市场变化。
明清以前,晋商、徽商、广州十三行商人,几乎同时称雄于中国大地。后来,由于实行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使其成为内地产品与外国商品、洋货与土特产的集散中心。粤商充当了海外贸易中“媒介”的角色,进行“转手贸易”。
可以说,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造就了广州十三行的辉煌时代。十三行商人经常被认为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之一,伍秉鉴家资产在1834年有2600万两白银,被当时的西方人称为“天下第一富翁”。顺势而为有变术,也是其中的奥妙和道理。
争雄夺冠创新史
新粤商敢为人先、务实创新、争雄夺冠。一部创业史,就是一部推动广东经济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粤商推动着广东的产业结构,从“珠江水、广东粮”,到“岭南服、粤家电”,再到IT、五金加工制造业,物流、咨询等服务业在广东,更是方兴未艾。
在人们看来,粤商的高明之处在于:借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赚得盆满钵溢,更是“借鸡生蛋”,学技术、学管理、学资本运营。一言以蔽之,就是传承“通达务实”、“开放兼容”的粤商精神,并具有创新意识和长远眼光,善于吸引和利用全球人脉资源。
粤商勇于尝试、敢于担当、善于共享、拿得起放得下、低调而为、伺机而起,在不同的时势面前,都能走出变通新路,创出新的商业生机。粤商精神延续至今,依然有根脉在传承,依然保存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魅力。
时过境迁,老一代的辉煌已经过去,粤商在数百年的岁月洗礼中,没有被风吹雨打灯灭去。相反,正如春笋遇春雨,改革开放使粤商焕发出新活力。面对新的市场环境,粤商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从来料加工入手,将制造业发展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培育出大量产业集群:顺德家电;乐从家具、钢材;佛山陶瓷、铝型材;中山古镇灯饰;东莞化工、电子;新兴花都汽车制造等,广东一次又一次被世人向往。
30年来,广东国民经济以年均13.7%的速度快速增长,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凝聚着新粤商的智慧和心血,凸显顺势应变的粤商气质。广东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全面转入新的发展轨道,努力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争当科学实践发展观的排头兵。
“要发财,忙起来。”这是粤商爱唱的调调。忙——粤商的特征,更是广东商人的特质。广东商人爱忙,整日东奔西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恨不得把一分钟“劈”成两分钟用,从每分钟里挤出几张“四人头”。
在粤商的意识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虽然比一般人累了些,每一份辛苦变成每一分金钱,真金白银捏在手里,心里想想活得踏实。他们办事节奏快、效率高,许多商机被他们抢先一步占领,这是人们对广东商人经商风格的评价,也是广东商人生产、经营的秘诀之一。
想和粤商做生意,慢慢腾腾根本不行。太慢了,容易错失良机,误了生意,“步调不一致,难以得胜利”;动作慢了,思维慢了,让粤商占先手,你总是跟在后面,吃亏在所难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地商帮都像粤商那样,善于顺势应变,中国经济必将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