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模因,文化傳播的基本单位,模因的成功复制取决于自身特征和在文化传播中的适应度。以瓷制乐是陶瓷工艺的创新,是瓷乐模因在同化和记忆阶段的优势。作为新的音乐表现形式,瓷乐的传播还须借助强势的陶瓷文化元素,以提高在瓷乐模因表达和传播阶段的整体适应度。模因论是文化传播的新视角,以瓷取胜是瓷乐传播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陶瓷乐器 音乐模因 文化模因 瓷乐 传播
中图分类号:J6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049-02
瓷乐,“就是在进行音乐演奏时使用的乐器都是陶瓷制作”,目前瓷乐器包括瓷瓯、瓷钟、瓷笛、瓷箫、瓷鼓等11个品种,在世界尚属首创。相比于曲调旋律、歌词唱腔和结构类型等音乐基础要素,瓷乐更多以其特殊音乐的表达形式吸引听众,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陶瓷制作的乐器和富含文化底蕴的表演。瓷乐素有“瓷苑奇葩,乐坛独秀”的美誉,国内关于瓷乐的研究侧重点除其音乐功能之外,还包括瓷乐外在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总的来说,瓷乐器的制作源自陶瓷工艺的创新,瓷乐表演是陶瓷文化的音乐表现形式,瓷乐不仅是音乐的,更是文化的新诠释。
一、瓷乐模因分析
(一)音乐模因
我们在不经意间哼唱的歌曲,就是储存于大脑之中的某种信息,宿主通过模仿原曲将其记忆中的复制品传唱给他人,这是音乐的传播途径之一。音乐中的曲调、歌词、旋律甚至是演唱方法,都是储存于记忆中的基本信息,通过宿主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从乐器上来看,瓷乐器的制作是按专业乐器的技术要求精制而成,主要参考了传统乐器笛、萧、鼓、唢呐、二胡等的发声原理,努力模仿传统乐器在音域、音质、力度上的标准,以优质瓷土为原料结合陶瓷工艺制作了瓷瓯、瓷钟、瓷笛、瓷箫、瓷鼓等乐器。瓷乐器的制作是以传统乐器为原型,结合瓷片的发音特色的基础,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理论上来看,信息在被复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变化,这是模因变异体产生的原理,瓷乐虽努力模仿传统乐器,但是由于使用瓷土为原料,与铜制、木制、竹制乐器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从乐器的角度来看,瓷乐器存在“音准缺陷”“音域限制”和“种类不足”的问题(朱良,2016),瓷乐器还无法和西洋乐器一样得到广泛的使用和传播,目前瓷乐吸引观众的最大原因在于其极具文化特色的形式感。
(二)文化模因
纵观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关键词,而文化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是一个动态进化的系统,组成文化的各个要素须经历保留、变异和选择的过程。千百年来,陶工们利用所掌握的制瓷技术创造了无数的瓷器,主要有瓶、尊、炉等,出于某种交际需求,也有一些新的器形或器物问世,瓷乐器就是其中之一。道金斯(1976)举了很多关于模因的例子,如旋律和制罐子的方式,在他看来,音乐与手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的传播,就如同基因作用于生物体一样,是人和人之间通过模仿实现复制的,音乐与“制罐子”技艺都是文化模因的例证。瓷乐作为陶瓷工艺和音乐原理的结合,尚属首创,从性质上看是一个新的文化模因。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作为一个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新文化模因,瓷乐如何在文化的进化压力下成功复制和传播?
(三)音乐与文化的复合体
陶瓷乐器是许多青铜乐器、丝竹乐器的前身,《诗?陈风?宛丘》有曰:“坎其击缶,宛丘之道”,这里的“缶”是春秋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陶瓷乐器。较之丝竹乐器,陶瓷乐器的制作难度比较大,明末清初周亮工《闽山记》中记载:“德化瓷箫,色莹白,工亦精好,但百枝中无一二合调者”。瓷器本身的厚度、烧结度、重量及美工制作都影响音质,为达到音质要求,即便是在科技相对发达的现代,一件瓷乐器要试烧几百件甚至几千件才能成功。陶瓷乐器早于丝竹乐器问世,但由于其制作工艺的难度,用陶瓷做成的箫和笛子在明代才出现。由于制作工艺难度大难于被模仿,且音域、音色、音质极易不合调,是瓷乐传播与发展的瓶颈,因此瓷乐器作为独立的模因不具备强大的传播力。
二、以瓷取胜——瓷乐传播策略
(一)顺应策略
模因在文化进化过程中,一些模因能成功复制和传播,另一部分无法占据宿主的头脑而被淘汰(Susan Blackmore, 1999)。人脑在某个时间节点需要处理的信息不计其数,只有能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的模因才能进入宿主记忆,进入传播的预备阶段(Heylighen,1999)。模因首先努力靠近宿主现有的记忆,通过“感染”更多宿主记忆提高模因的同化A(m)值和记忆R(m)模因值,从而有利于模因传播力F(m)总值的提高。因此模因要实现成功复制和传播,一方面应顺应宿主的模仿能力和已有的记忆,另一方面努力顺应和亲近已有的文化环境。
虽有“瓷瓯”这一异化乐器的存在,但瓷乐器整体上是对中国古典乐器的“模仿”“复制”,具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共性,因此瓷乐器的声色顺应了观众(宿主)对于乐器发声规律的现有理解(同化)。目前瓷乐器在进行音乐表演时,演奏除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外,瓷乐团也会因时、因地制宜选择乐曲,如2013年在香港演出时演奏广东音乐《喜洋洋》和流行乐曲《青花瓷》。熟悉的曲调旋律更易引起观众记忆的共鸣,这是瓷乐传播在音乐层面的顺应策略。瓷乐的传播,以瓷制乐是新模因产生的基点,以瓷取胜是同化和唤起宿主记忆的关键。瓷乐器作为具有特色的陶瓷与乐器的结合,以其独特方式征服世人,其中美学价值主要来自瓷乐表演中的青花元素。顺应青花元素强大认可维度这一文化背景,借陶瓷文化的传播力促进瓷乐的传播,青花瓷乐器是瓷乐传播在文化层面的顺应策略。
(二)借助、依附策略
模因本身是自私的,其目的是在不同宿主内得到不断传播,但为了求得更长久的生存、更广泛的传播,不同的模因之间存在合作的进化,即模因件通过利他性和彼此合作得到共同的进化,这类似于自然界的共生现象。共生的模因所获得的利益是宿主和模因达到共赢的结果(Denett),瓷乐本质上是音乐模因与陶瓷文化模因的共生,是陶瓷文化的新模因复合体。模因论的研究结果之一是,新模因或弱势模因借助或依附成功的模因来传递信息,以增强自身生命力,“同则不继,和则生物”的文化进化原理也适用于此。同理,若以A表示瓷乐的音乐模因,B表示文化模因,瓷乐模因的传播力是音乐与文化传播里的总和,即F(AB)=F(A)+F(B),瓷乐器由于自身的缺陷并不具备强势模因的潜力,借助F(B)文化模因的传播力有利于瓷乐F(AB)值的增加。青花瓷无疑是成功的文化模因,优美的青花装饰和极具文化特色的表演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因此借助、依附于强势陶瓷文化模因是提高瓷乐的传播力的重要策略。
(三)传播媒介
作为信息的复制因子,模因储存于人脑(或书籍、发明创造物等)之中,并通过模仿而被传递,在完成同化与记忆阶段后,模因须借助有形的稳定的媒介或载体表达出来,这些模因载体主要有声音、照片、光碟、书本和行为等。乐曲毫无疑问是瓷乐模因借助声音的载体,演奏是一种艺术表演行为也是瓷乐可视可感的传播媒介载体。作为文化遗传的基本单位,模因的传播首先是代际之间的纵向传递,作为可传染的信息模式,模因的传播也包括不同宿主间的横向传播。网络作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手段之一,充分体现了传播媒介的发达速度决定了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以APP为例,依附于移动互联网的APP是网络时代的传播主角,扩大了传播的边际并使传播更具互动性。瓷乐借助极具文化特色的表演,以新颖的形式取胜,同时瓷乐的传播也应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效应,如瓷乐APP——“瓷悦”的制作,借助网络新媒体以游戏的形式推进瓷乐的传播。
三、结语
瓷乐,用最简单的材料(泥土)制成器物(乐器)来产生最复杂的表达方式(音乐),瓷乐表演将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用视觉方式形成心理上的音乐感,是陶瓷艺术与音乐的珠联璧合。作为一个文化信息单位,瓷乐模因首先是“音乐+陶瓷”的模因复合体,瓷乐的传播力取决于瓷乐模因自身的特征和在文化进化中的适应度。鉴于瓷乐的传播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模仿与复制,本文从模因论角度出发,探求瓷乐传播的文化内在力,结合瓷乐的模因特征寻求瓷乐的传播策略。总的来说,乐只是外在表现形式,瓷才是内在发展动力,以瓷制乐是瓷乐模因在同化与记忆阶段的优势所在,在表达和传播阶段,瓷乐须“以瓷取胜”依附强势的陶瓷文化模因,青花元素提高了瓷乐的传播力,进而促进了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邹杰群.浅论影响陶瓷乐器音乐功能的几个因素[J].中国陶瓷,2010,(04).
[3]宋花,宋群豹.略谈陶瓷乐器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现状[J].管子学刊,2008,(04).
[4]朱良.现代景德镇瓷乐器发展研究[J].魅力中国,2016,(09).
关键词:陶瓷乐器 音乐模因 文化模因 瓷乐 传播
中图分类号:J6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049-02
瓷乐,“就是在进行音乐演奏时使用的乐器都是陶瓷制作”,目前瓷乐器包括瓷瓯、瓷钟、瓷笛、瓷箫、瓷鼓等11个品种,在世界尚属首创。相比于曲调旋律、歌词唱腔和结构类型等音乐基础要素,瓷乐更多以其特殊音乐的表达形式吸引听众,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陶瓷制作的乐器和富含文化底蕴的表演。瓷乐素有“瓷苑奇葩,乐坛独秀”的美誉,国内关于瓷乐的研究侧重点除其音乐功能之外,还包括瓷乐外在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总的来说,瓷乐器的制作源自陶瓷工艺的创新,瓷乐表演是陶瓷文化的音乐表现形式,瓷乐不仅是音乐的,更是文化的新诠释。
一、瓷乐模因分析
(一)音乐模因
我们在不经意间哼唱的歌曲,就是储存于大脑之中的某种信息,宿主通过模仿原曲将其记忆中的复制品传唱给他人,这是音乐的传播途径之一。音乐中的曲调、歌词、旋律甚至是演唱方法,都是储存于记忆中的基本信息,通过宿主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从乐器上来看,瓷乐器的制作是按专业乐器的技术要求精制而成,主要参考了传统乐器笛、萧、鼓、唢呐、二胡等的发声原理,努力模仿传统乐器在音域、音质、力度上的标准,以优质瓷土为原料结合陶瓷工艺制作了瓷瓯、瓷钟、瓷笛、瓷箫、瓷鼓等乐器。瓷乐器的制作是以传统乐器为原型,结合瓷片的发音特色的基础,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理论上来看,信息在被复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变化,这是模因变异体产生的原理,瓷乐虽努力模仿传统乐器,但是由于使用瓷土为原料,与铜制、木制、竹制乐器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从乐器的角度来看,瓷乐器存在“音准缺陷”“音域限制”和“种类不足”的问题(朱良,2016),瓷乐器还无法和西洋乐器一样得到广泛的使用和传播,目前瓷乐吸引观众的最大原因在于其极具文化特色的形式感。
(二)文化模因
纵观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关键词,而文化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是一个动态进化的系统,组成文化的各个要素须经历保留、变异和选择的过程。千百年来,陶工们利用所掌握的制瓷技术创造了无数的瓷器,主要有瓶、尊、炉等,出于某种交际需求,也有一些新的器形或器物问世,瓷乐器就是其中之一。道金斯(1976)举了很多关于模因的例子,如旋律和制罐子的方式,在他看来,音乐与手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的传播,就如同基因作用于生物体一样,是人和人之间通过模仿实现复制的,音乐与“制罐子”技艺都是文化模因的例证。瓷乐作为陶瓷工艺和音乐原理的结合,尚属首创,从性质上看是一个新的文化模因。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作为一个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新文化模因,瓷乐如何在文化的进化压力下成功复制和传播?
(三)音乐与文化的复合体
陶瓷乐器是许多青铜乐器、丝竹乐器的前身,《诗?陈风?宛丘》有曰:“坎其击缶,宛丘之道”,这里的“缶”是春秋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陶瓷乐器。较之丝竹乐器,陶瓷乐器的制作难度比较大,明末清初周亮工《闽山记》中记载:“德化瓷箫,色莹白,工亦精好,但百枝中无一二合调者”。瓷器本身的厚度、烧结度、重量及美工制作都影响音质,为达到音质要求,即便是在科技相对发达的现代,一件瓷乐器要试烧几百件甚至几千件才能成功。陶瓷乐器早于丝竹乐器问世,但由于其制作工艺的难度,用陶瓷做成的箫和笛子在明代才出现。由于制作工艺难度大难于被模仿,且音域、音色、音质极易不合调,是瓷乐传播与发展的瓶颈,因此瓷乐器作为独立的模因不具备强大的传播力。
二、以瓷取胜——瓷乐传播策略
(一)顺应策略
模因在文化进化过程中,一些模因能成功复制和传播,另一部分无法占据宿主的头脑而被淘汰(Susan Blackmore, 1999)。人脑在某个时间节点需要处理的信息不计其数,只有能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的模因才能进入宿主记忆,进入传播的预备阶段(Heylighen,1999)。模因首先努力靠近宿主现有的记忆,通过“感染”更多宿主记忆提高模因的同化A(m)值和记忆R(m)模因值,从而有利于模因传播力F(m)总值的提高。因此模因要实现成功复制和传播,一方面应顺应宿主的模仿能力和已有的记忆,另一方面努力顺应和亲近已有的文化环境。
虽有“瓷瓯”这一异化乐器的存在,但瓷乐器整体上是对中国古典乐器的“模仿”“复制”,具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共性,因此瓷乐器的声色顺应了观众(宿主)对于乐器发声规律的现有理解(同化)。目前瓷乐器在进行音乐表演时,演奏除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外,瓷乐团也会因时、因地制宜选择乐曲,如2013年在香港演出时演奏广东音乐《喜洋洋》和流行乐曲《青花瓷》。熟悉的曲调旋律更易引起观众记忆的共鸣,这是瓷乐传播在音乐层面的顺应策略。瓷乐的传播,以瓷制乐是新模因产生的基点,以瓷取胜是同化和唤起宿主记忆的关键。瓷乐器作为具有特色的陶瓷与乐器的结合,以其独特方式征服世人,其中美学价值主要来自瓷乐表演中的青花元素。顺应青花元素强大认可维度这一文化背景,借陶瓷文化的传播力促进瓷乐的传播,青花瓷乐器是瓷乐传播在文化层面的顺应策略。
(二)借助、依附策略
模因本身是自私的,其目的是在不同宿主内得到不断传播,但为了求得更长久的生存、更广泛的传播,不同的模因之间存在合作的进化,即模因件通过利他性和彼此合作得到共同的进化,这类似于自然界的共生现象。共生的模因所获得的利益是宿主和模因达到共赢的结果(Denett),瓷乐本质上是音乐模因与陶瓷文化模因的共生,是陶瓷文化的新模因复合体。模因论的研究结果之一是,新模因或弱势模因借助或依附成功的模因来传递信息,以增强自身生命力,“同则不继,和则生物”的文化进化原理也适用于此。同理,若以A表示瓷乐的音乐模因,B表示文化模因,瓷乐模因的传播力是音乐与文化传播里的总和,即F(AB)=F(A)+F(B),瓷乐器由于自身的缺陷并不具备强势模因的潜力,借助F(B)文化模因的传播力有利于瓷乐F(AB)值的增加。青花瓷无疑是成功的文化模因,优美的青花装饰和极具文化特色的表演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因此借助、依附于强势陶瓷文化模因是提高瓷乐的传播力的重要策略。
(三)传播媒介
作为信息的复制因子,模因储存于人脑(或书籍、发明创造物等)之中,并通过模仿而被传递,在完成同化与记忆阶段后,模因须借助有形的稳定的媒介或载体表达出来,这些模因载体主要有声音、照片、光碟、书本和行为等。乐曲毫无疑问是瓷乐模因借助声音的载体,演奏是一种艺术表演行为也是瓷乐可视可感的传播媒介载体。作为文化遗传的基本单位,模因的传播首先是代际之间的纵向传递,作为可传染的信息模式,模因的传播也包括不同宿主间的横向传播。网络作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手段之一,充分体现了传播媒介的发达速度决定了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以APP为例,依附于移动互联网的APP是网络时代的传播主角,扩大了传播的边际并使传播更具互动性。瓷乐借助极具文化特色的表演,以新颖的形式取胜,同时瓷乐的传播也应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效应,如瓷乐APP——“瓷悦”的制作,借助网络新媒体以游戏的形式推进瓷乐的传播。
三、结语
瓷乐,用最简单的材料(泥土)制成器物(乐器)来产生最复杂的表达方式(音乐),瓷乐表演将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用视觉方式形成心理上的音乐感,是陶瓷艺术与音乐的珠联璧合。作为一个文化信息单位,瓷乐模因首先是“音乐+陶瓷”的模因复合体,瓷乐的传播力取决于瓷乐模因自身的特征和在文化进化中的适应度。鉴于瓷乐的传播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模仿与复制,本文从模因论角度出发,探求瓷乐传播的文化内在力,结合瓷乐的模因特征寻求瓷乐的传播策略。总的来说,乐只是外在表现形式,瓷才是内在发展动力,以瓷制乐是瓷乐模因在同化与记忆阶段的优势所在,在表达和传播阶段,瓷乐须“以瓷取胜”依附强势的陶瓷文化模因,青花元素提高了瓷乐的传播力,进而促进了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邹杰群.浅论影响陶瓷乐器音乐功能的几个因素[J].中国陶瓷,2010,(04).
[3]宋花,宋群豹.略谈陶瓷乐器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现状[J].管子学刊,2008,(04).
[4]朱良.现代景德镇瓷乐器发展研究[J].魅力中国,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