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以重创,于此同时,国际市场司空见惯的贸易保护,借此而愈演愈烈,本文重点分析了在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国制造”的现状和挑战,并得出了打破贸易壁垒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制造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25-01
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为金融危机,各国都采取非常手段使金融体系不致崩溃,美国总统奥巴马总额8000多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附加条款却为:部分救援资金只能“购买美国货”。此后,欧州众多国家(包括德国、法国等)调高进口产品关税,平时本就对进口产品严重反感的印度也对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钢材、瓷砖等更是加大了反倾销力度。作为国际市场司空见惯的贸易保护,这次因为金融危机而愈演愈烈,致使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日益严重。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贸易战中,中国又一次成为“枪靶”。商务部近日表示,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2009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其中,美国数量最多,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中国制造”已然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产品屡屡遭受其他国家的贸易制裁呢? 笔者认为,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我国目前的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主要是最终消费品,产品是直接卖给终端消费者,因此进口国就会直接感受到中国产品的竞争。如果出口的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市场对此就不会太敏感。
二是我国出口导向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所致。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出口及其所带动的行业已经成为推动GDP的主要力量之一。尤其是近十年来,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2.6个百分点。
三是中国近年来贸易依存度的上升速度明显过快。外贸依存度在1978年还不到10%,而从2000年起,从40%提高到2007年的70%,这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
目前,国际常用的贸易保护手段主要有四种——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技术贸易壁垒,而我们对这四种手段都很难对付。
首先,由于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多年来始终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一旦发生反倾销调查,中国企业的成本和价格参数必须取第三方指标作为参考,而无论哪个国家的生产成本都比中国高,即使是印度,其综合物流成本、产业配套成本等也明显高于中国。
其次,对于反补贴,欧美会利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切数据(包括银行利率水平以及对国有企业采取的政策等)作为其对中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的依据,而对于这些因素企业无法左右也难以做出应对。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制造”正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人民币汇率升值、原油及各类原材料价格飙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等外部因素,都在压缩“中国制造”的生存空间。最近我国商务部联合几大行业共同在欧美国家投放了一则宣传“中国制造”的广告片, 其目的就是要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和品牌价值,这个时候增加在海外市场的宣传,提升外国人对中国制造产品的认知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我们试想,这样的认知度又经得起几次国内市场上的丑闻的折腾。那么“中国制造”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笔者认为:
首先,企业的应对办法就是利用金融市场使自己遍布全球,融入贸易保护国中,使得贸易保护措施“无的放矢”。具体的措施例如:利用股票股权进行全球性的并购和参股,建立与贸易国企业共同的利益,使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有行业要求启用贸易保护措施,其本国与你利益一致的企业或行业就会反对,大幅削弱贸易保护势力的力量。二是全面参与期货市场,以便市场能充分有效地证明产品的实际成本。由于期货市场价格公开,全球波动性一致,不同国家企业的成本在此一目了然,有利于企业的反补贴、反倾销申诉。
其次,我们要克服“中国制造”在海外遇到的信任危机。一次成功的国际宣传能为中国制造换来品牌的关注度,然而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树立和培养更是长期型的。也许靠无数次宣传所积聚的外部形象,仅仅通过一次“三鹿奶粉事件”就能毁坏殆尽。因此,我们要树立“中国制造”在海外的信任,最重要的是从质量做起,靠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来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
最后,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应该更多地体现在为我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为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获取更大的收益。今后,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对话,并积极参与世界产业游戏规则的制定,为我国的制造业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贸易环境。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制造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25-01
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为金融危机,各国都采取非常手段使金融体系不致崩溃,美国总统奥巴马总额8000多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附加条款却为:部分救援资金只能“购买美国货”。此后,欧州众多国家(包括德国、法国等)调高进口产品关税,平时本就对进口产品严重反感的印度也对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钢材、瓷砖等更是加大了反倾销力度。作为国际市场司空见惯的贸易保护,这次因为金融危机而愈演愈烈,致使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日益严重。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贸易战中,中国又一次成为“枪靶”。商务部近日表示,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2009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其中,美国数量最多,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中国制造”已然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产品屡屡遭受其他国家的贸易制裁呢? 笔者认为,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我国目前的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主要是最终消费品,产品是直接卖给终端消费者,因此进口国就会直接感受到中国产品的竞争。如果出口的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市场对此就不会太敏感。
二是我国出口导向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所致。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出口及其所带动的行业已经成为推动GDP的主要力量之一。尤其是近十年来,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2.6个百分点。
三是中国近年来贸易依存度的上升速度明显过快。外贸依存度在1978年还不到10%,而从2000年起,从40%提高到2007年的70%,这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
目前,国际常用的贸易保护手段主要有四种——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技术贸易壁垒,而我们对这四种手段都很难对付。
首先,由于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多年来始终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一旦发生反倾销调查,中国企业的成本和价格参数必须取第三方指标作为参考,而无论哪个国家的生产成本都比中国高,即使是印度,其综合物流成本、产业配套成本等也明显高于中国。
其次,对于反补贴,欧美会利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切数据(包括银行利率水平以及对国有企业采取的政策等)作为其对中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的依据,而对于这些因素企业无法左右也难以做出应对。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制造”正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人民币汇率升值、原油及各类原材料价格飙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等外部因素,都在压缩“中国制造”的生存空间。最近我国商务部联合几大行业共同在欧美国家投放了一则宣传“中国制造”的广告片, 其目的就是要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和品牌价值,这个时候增加在海外市场的宣传,提升外国人对中国制造产品的认知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我们试想,这样的认知度又经得起几次国内市场上的丑闻的折腾。那么“中国制造”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笔者认为:
首先,企业的应对办法就是利用金融市场使自己遍布全球,融入贸易保护国中,使得贸易保护措施“无的放矢”。具体的措施例如:利用股票股权进行全球性的并购和参股,建立与贸易国企业共同的利益,使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有行业要求启用贸易保护措施,其本国与你利益一致的企业或行业就会反对,大幅削弱贸易保护势力的力量。二是全面参与期货市场,以便市场能充分有效地证明产品的实际成本。由于期货市场价格公开,全球波动性一致,不同国家企业的成本在此一目了然,有利于企业的反补贴、反倾销申诉。
其次,我们要克服“中国制造”在海外遇到的信任危机。一次成功的国际宣传能为中国制造换来品牌的关注度,然而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树立和培养更是长期型的。也许靠无数次宣传所积聚的外部形象,仅仅通过一次“三鹿奶粉事件”就能毁坏殆尽。因此,我们要树立“中国制造”在海外的信任,最重要的是从质量做起,靠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来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
最后,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应该更多地体现在为我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为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获取更大的收益。今后,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对话,并积极参与世界产业游戏规则的制定,为我国的制造业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贸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