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和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就物理学所包含的全部概念、公式、定理、定律而言,无一不是物理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分析概括所得,因此,物理学这门自然科学,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一、 传授物理知识与培育科学精神相结合
素质教育提倡学校要全力以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教师要把德育教育溶入各学科教学之中。作为一名物理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物理科学史,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的同时,了解科学家的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培养学生客观求实、理性求真、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及崇高的人格魅力。
1. 培养学生乐观察、勤思考的科学精神。
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应介绍“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他的身边。牛顿看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那一定是因为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下,却不向天上飞去,也不向左或向右抛开呢?”牛顿发现了这个问题,便钻心去研究。后来,他终于发现了苹果向下落的秘密: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引力。引力遵循的规律即为万有引力定律。正因为牛顿一生都乐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所以,他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领域都有突出贡献。
2 .培养学生不畏挫折,顽强拼搏的科学精神。
如在讲直流电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爱迪生一生热爱科学,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他先后试验了七千六百多种材料,失败了八千多次,但仍不气馁,终于获得成功。通过介绍科学史,让学生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要想成功,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如在讲“光的干涉、衍射现象”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最早发现光的衍射现象的是17世纪意大利的格里马第,而最早对光的衍射现象作出正确解释的是19世纪法国工程师奥古斯汀·菲涅耳。他1806年从巴黎工程学校毕业,后来又在巴黎桥梁与道路专课学校学习三年,毕业后从事道路修理工作,当了八年工程师。他酷爱光学研究,1814年开始研究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他做了一系列光的衍射实验:小孔衍射、狭缝衍射、锐利的直边衍射等。菲涅耳创造了一种数学方法(菲涅耳波带法)并对小孔衍射现象做了认真的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吻合,因此,使得法国科学院论文评比委员会的相信光的微粒说的许多持怀疑态度的专家、学者不得不心服口服。评比委员会成员泊松看了菲涅耳的计算后发现,根据这些计算会得出在一个图片的阴影中应当出现一个亮点。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观察到这个现象。泊松提出这个问题想以此来驳倒菲涅耳的波动说。菲涅耳面临这一严峻考验,他的理论正确与否,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菲涅耳依据理论要求进一步开展实验,结果真的观察到了亮点,这充分证明了菲涅耳波动理论的正确性。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史,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研究学问要事实求是、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二、 传授物理知识与培养学生反对邪恶、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相结合
1.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思想品格。如:玛丽·居里、皮埃尔·居里夫妇潜心研究铀、钍等矿物质的天然放射性,并从大量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放射性更强的物质,于1898年发现两种元素钋和镭。“钋”是玛丽为了表示对祖国波兰的热爱和尊敬而取名;“镭”为“放射”之意。由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妇和贝克勒耳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0年玛丽·居里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纯镭元素,并确定了它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获得了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由此她成为第一个在不同学科内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是全世界为数极少的几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奖中的唯一女性。她荣获重奖后,把奖金全部捐献给一些科学团体、实验室或用它来接济穷学生。通过对这些科学史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
2.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是为了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如在讲原子弹和氢弹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爱因斯坦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抢在纳粹德国前研制原子弹,当研制成功后,他又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起,联决反对使用原子弹。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史,让学生了解爱因斯坦反对邪恶,追求正义的人文主义态度和精神。
3.寓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1)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包含了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光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种性质。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光的波动性无法解释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无法解释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因此,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互相对立统一的两种学说。再如:“作用和反作用”、“分子的引力和斥力”、“时间和瞬间”、“即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等,都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中“对立统一”的物理事实。
(2)物理学中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都包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如经典力学中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运动规律遵守牛顿第二定律:∑F=Mα,∑F与α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当动力大于阻力时,不论动力有多大,物体总是做加速直线运动,当动力等于阻力时,物体总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动力小于阻力时,物体总是做减速直线运动。再如“物质的三态”、“全反射中的临界角”等等,我们应努力挖掘这些素材去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 传授物理知识与培育科学精神相结合
素质教育提倡学校要全力以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教师要把德育教育溶入各学科教学之中。作为一名物理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物理科学史,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的同时,了解科学家的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培养学生客观求实、理性求真、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及崇高的人格魅力。
1. 培养学生乐观察、勤思考的科学精神。
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应介绍“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他的身边。牛顿看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那一定是因为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下,却不向天上飞去,也不向左或向右抛开呢?”牛顿发现了这个问题,便钻心去研究。后来,他终于发现了苹果向下落的秘密: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引力。引力遵循的规律即为万有引力定律。正因为牛顿一生都乐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所以,他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领域都有突出贡献。
2 .培养学生不畏挫折,顽强拼搏的科学精神。
如在讲直流电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爱迪生一生热爱科学,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他先后试验了七千六百多种材料,失败了八千多次,但仍不气馁,终于获得成功。通过介绍科学史,让学生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要想成功,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如在讲“光的干涉、衍射现象”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最早发现光的衍射现象的是17世纪意大利的格里马第,而最早对光的衍射现象作出正确解释的是19世纪法国工程师奥古斯汀·菲涅耳。他1806年从巴黎工程学校毕业,后来又在巴黎桥梁与道路专课学校学习三年,毕业后从事道路修理工作,当了八年工程师。他酷爱光学研究,1814年开始研究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他做了一系列光的衍射实验:小孔衍射、狭缝衍射、锐利的直边衍射等。菲涅耳创造了一种数学方法(菲涅耳波带法)并对小孔衍射现象做了认真的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吻合,因此,使得法国科学院论文评比委员会的相信光的微粒说的许多持怀疑态度的专家、学者不得不心服口服。评比委员会成员泊松看了菲涅耳的计算后发现,根据这些计算会得出在一个图片的阴影中应当出现一个亮点。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观察到这个现象。泊松提出这个问题想以此来驳倒菲涅耳的波动说。菲涅耳面临这一严峻考验,他的理论正确与否,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菲涅耳依据理论要求进一步开展实验,结果真的观察到了亮点,这充分证明了菲涅耳波动理论的正确性。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史,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研究学问要事实求是、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二、 传授物理知识与培养学生反对邪恶、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相结合
1.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思想品格。如:玛丽·居里、皮埃尔·居里夫妇潜心研究铀、钍等矿物质的天然放射性,并从大量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放射性更强的物质,于1898年发现两种元素钋和镭。“钋”是玛丽为了表示对祖国波兰的热爱和尊敬而取名;“镭”为“放射”之意。由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妇和贝克勒耳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0年玛丽·居里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纯镭元素,并确定了它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获得了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由此她成为第一个在不同学科内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是全世界为数极少的几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奖中的唯一女性。她荣获重奖后,把奖金全部捐献给一些科学团体、实验室或用它来接济穷学生。通过对这些科学史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
2.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是为了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如在讲原子弹和氢弹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爱因斯坦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抢在纳粹德国前研制原子弹,当研制成功后,他又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起,联决反对使用原子弹。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史,让学生了解爱因斯坦反对邪恶,追求正义的人文主义态度和精神。
3.寓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1)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包含了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光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种性质。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光的波动性无法解释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无法解释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因此,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互相对立统一的两种学说。再如:“作用和反作用”、“分子的引力和斥力”、“时间和瞬间”、“即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等,都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中“对立统一”的物理事实。
(2)物理学中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都包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如经典力学中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运动规律遵守牛顿第二定律:∑F=Mα,∑F与α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当动力大于阻力时,不论动力有多大,物体总是做加速直线运动,当动力等于阻力时,物体总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动力小于阻力时,物体总是做减速直线运动。再如“物质的三态”、“全反射中的临界角”等等,我们应努力挖掘这些素材去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