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在探讨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大、外汇储备急剧增长、流动性过剩等经济失衡现象,宏观调控更是围绕这些问题不断地变换政策组合。本文就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提高和应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形势
一、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动暴露出一个新问题
(一)宏观经济的过度非均衡,使我国易于遭受外国资本积累的危害。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的过度非均衡,不仅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而且易于遭受外国资本积累的危害。当今外国资本积累主要是借助于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积累实现的,且这种资本积累越来越带有全球性特点。由于外国货币资本的积累造成其国内货币资本相对过剩,而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相对不足,因此过剩的货币资本一方面在国外金融市场寻求有利的投资/投机机会,另一方面它本身成为转移国际储蓄和输入商品的工具,而这往往不可避免地造成国际经济不平衡和相关国家对其货币或货币索取权的过度积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货币资本过度积累的国家,主要依靠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及其他补充性手段发行国债来解决国内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出口盈余的国家(如中国)通过持有美国国债而弥补了美国现实积累之不足。这自然会造成国外对美国货币或货币索取权的积累。这种情况固然可以暂时缓解了美国的国内不平衡,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可能消除其自身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不能以持续的收入流或货币流支持其超出界限的生产和消费时,危机就会加速爆发。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更加凸显。众多行业盲目发展,大量落后生产能力难以淘汰,行业缺乏具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及品牌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产业集中度低,市场控制力弱,国内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产能过剩问题明显暴露。目前,中国总产出超过总消费约占GDP的10%。其中,汽车业过剩25%、钢铁业过剩28%、造船业过剩60%、电力过剩25%、矿业过剩将近30%,部分行业(如水泥业)过剩产能竟高达40%。
(三)“热钱”押赌人民币升值,资产价格迅速膨胀。由于中国经济基本面远远好于其他经济体,2009年四季度以及2010年中国将会吸引更多资本流入,从而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9月以来,市场对人民币一年期升值预期由此前的0.5%上调到1.5%—2%,3年期升值预期已经从此前的3%上升到7%。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中国资本市场正面临国内外流动性的双重夹攻:一方面,国外各种短期投机资金纷纷进入中国希望套利;另一方面,国内充裕的流动性也进入资本市场寻求短期收益。中国银行分析师指出,上半年大约有1.2万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信贷资金未进入固定投资领域,而是进入了资本市场和房地产二级市场等,推高了资产价格。由于前期中国国内信贷的宽松,房地产市场未经实质性调整就开始再度走高。如果房价继续过快上升,将对市场真实需求,特别是消费形成抑制,进而制约实体投资增长。
(四)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状态,造成国内外汇储备的不断累积。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既与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也与我国鼓励出口政策有关,而更重要的是与我国的相对劳动力价值低、宏观收入分配失衡有关。在经济迅速全球化的条件下,其他要素和产品价格易于形成统一的国际价格,而难以在国际间流动的劳动力则不能形成统一价格,劳动力相对价值或价格的差异成为影响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相对劳动力价值越低,其生产成本就越低,其商品在国际上就越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这样该国货币就可能面临升值的压力;不仅如此,而且还会由于其成本优势而增加外国资本的流入,并通过资本的流入强化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货币升值的压力或预期。而人民币升值预期会进一步鼓励外资的流入。这并非单纯理论推论,而是发生在中国的事实。
二、加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措施的实际应用,提升我国抗风险实际能力
(一)推动经济继续稳定增长的出路在于制度创新。我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遭遇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制度改革滞后。中国的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GDP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几。面对如此低下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扭转市场疲软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促进各种经济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在我国新、旧体制因素依然并存,制度因素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制度创新就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1、建立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激励的产权制度。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积累,离不开创业。我国当前市场低迷,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国内资本收益不足,资本形成机制乏力。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即除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等领域,仍继续保留国有企业外,原则上国有资本应从所有适于商业经营的部门和领域退出。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的领域,并真正消除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以促进其正常的发展。
2、加速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就在于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组合,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中,金融服务起着核心的作用。因此,加速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在当前具有迫切而重大的意义。在这方面,除了应允许民间银行的发展外,还应促进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3、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国家机构的改革。现代政府的主要功能在于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的监管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为此,政府应尽量减少乃至取消配置资源的权力,让市场来决定经济资源的配置。只有如此,经济才能有活力。因此,政府应取消一切不合理的行政审批,并相应进行机构改革,以实现精简、效能的目标。
(二)利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综合调控“产能过剩”行业。首先,通过信贷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杠杆,引导企业投资,使“过剩”问题形成“自主消肿”机制。对于新建项目,应严格执行“必须具备35%以上资本金比例”的规定;对于淘汰类项目,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授信;对“产能过剩”行业中生产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对暂时还不能退出市场的落后工艺技术生产提高电价。其次,坚决限制“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除了限制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数量,还要进一步降低甚至取消其出口退税率。第三,严格审批产能过剩行业用地。加强土地规划和计划调控,严格审查建设项目批地、供地,遏制产能过剩行业和重复建设项目用地。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其形成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必须谨慎面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必须集中精力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便在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强经济内生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有更大作为,并保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形势
一、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动暴露出一个新问题
(一)宏观经济的过度非均衡,使我国易于遭受外国资本积累的危害。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的过度非均衡,不仅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而且易于遭受外国资本积累的危害。当今外国资本积累主要是借助于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积累实现的,且这种资本积累越来越带有全球性特点。由于外国货币资本的积累造成其国内货币资本相对过剩,而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相对不足,因此过剩的货币资本一方面在国外金融市场寻求有利的投资/投机机会,另一方面它本身成为转移国际储蓄和输入商品的工具,而这往往不可避免地造成国际经济不平衡和相关国家对其货币或货币索取权的过度积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货币资本过度积累的国家,主要依靠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及其他补充性手段发行国债来解决国内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出口盈余的国家(如中国)通过持有美国国债而弥补了美国现实积累之不足。这自然会造成国外对美国货币或货币索取权的积累。这种情况固然可以暂时缓解了美国的国内不平衡,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可能消除其自身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不能以持续的收入流或货币流支持其超出界限的生产和消费时,危机就会加速爆发。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更加凸显。众多行业盲目发展,大量落后生产能力难以淘汰,行业缺乏具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及品牌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产业集中度低,市场控制力弱,国内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产能过剩问题明显暴露。目前,中国总产出超过总消费约占GDP的10%。其中,汽车业过剩25%、钢铁业过剩28%、造船业过剩60%、电力过剩25%、矿业过剩将近30%,部分行业(如水泥业)过剩产能竟高达40%。
(三)“热钱”押赌人民币升值,资产价格迅速膨胀。由于中国经济基本面远远好于其他经济体,2009年四季度以及2010年中国将会吸引更多资本流入,从而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9月以来,市场对人民币一年期升值预期由此前的0.5%上调到1.5%—2%,3年期升值预期已经从此前的3%上升到7%。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中国资本市场正面临国内外流动性的双重夹攻:一方面,国外各种短期投机资金纷纷进入中国希望套利;另一方面,国内充裕的流动性也进入资本市场寻求短期收益。中国银行分析师指出,上半年大约有1.2万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信贷资金未进入固定投资领域,而是进入了资本市场和房地产二级市场等,推高了资产价格。由于前期中国国内信贷的宽松,房地产市场未经实质性调整就开始再度走高。如果房价继续过快上升,将对市场真实需求,特别是消费形成抑制,进而制约实体投资增长。
(四)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状态,造成国内外汇储备的不断累积。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既与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也与我国鼓励出口政策有关,而更重要的是与我国的相对劳动力价值低、宏观收入分配失衡有关。在经济迅速全球化的条件下,其他要素和产品价格易于形成统一的国际价格,而难以在国际间流动的劳动力则不能形成统一价格,劳动力相对价值或价格的差异成为影响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相对劳动力价值越低,其生产成本就越低,其商品在国际上就越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这样该国货币就可能面临升值的压力;不仅如此,而且还会由于其成本优势而增加外国资本的流入,并通过资本的流入强化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货币升值的压力或预期。而人民币升值预期会进一步鼓励外资的流入。这并非单纯理论推论,而是发生在中国的事实。
二、加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措施的实际应用,提升我国抗风险实际能力
(一)推动经济继续稳定增长的出路在于制度创新。我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遭遇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制度改革滞后。中国的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GDP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几。面对如此低下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扭转市场疲软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促进各种经济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在我国新、旧体制因素依然并存,制度因素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制度创新就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1、建立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激励的产权制度。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积累,离不开创业。我国当前市场低迷,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国内资本收益不足,资本形成机制乏力。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即除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等领域,仍继续保留国有企业外,原则上国有资本应从所有适于商业经营的部门和领域退出。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的领域,并真正消除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以促进其正常的发展。
2、加速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就在于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组合,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中,金融服务起着核心的作用。因此,加速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在当前具有迫切而重大的意义。在这方面,除了应允许民间银行的发展外,还应促进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3、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国家机构的改革。现代政府的主要功能在于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的监管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为此,政府应尽量减少乃至取消配置资源的权力,让市场来决定经济资源的配置。只有如此,经济才能有活力。因此,政府应取消一切不合理的行政审批,并相应进行机构改革,以实现精简、效能的目标。
(二)利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综合调控“产能过剩”行业。首先,通过信贷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杠杆,引导企业投资,使“过剩”问题形成“自主消肿”机制。对于新建项目,应严格执行“必须具备35%以上资本金比例”的规定;对于淘汰类项目,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授信;对“产能过剩”行业中生产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对暂时还不能退出市场的落后工艺技术生产提高电价。其次,坚决限制“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除了限制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数量,还要进一步降低甚至取消其出口退税率。第三,严格审批产能过剩行业用地。加强土地规划和计划调控,严格审查建设项目批地、供地,遏制产能过剩行业和重复建设项目用地。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其形成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必须谨慎面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必须集中精力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便在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强经济内生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有更大作为,并保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