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的发展将使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一场变革。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以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近几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我感受到了网络的神奇,领略到了网络的魅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更具魅力。
一、“整合”为学生营造了理想的语文阅读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恰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语文课上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形成了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反映的是作者依依不舍送别好友的情景:诗人和好友分手了,远行的船越来越小,终于看不见了。我适时播放送别曲,大屏幕展示送别情景幻灯片,用悠扬的乐曲紧扣学生的心弦,用离别的画面引学生进入想象的佳境。这样,有声、有形,完全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情境中,从而收到意趣横生的效果。
《鸟的天堂》一课,写的是广东省新会县天马公社的一棵大榕树。对于北方孩子来说,从未见过,也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一同到“鸟的天堂”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响起,播音员的配乐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鸟的天堂”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榕树的繁茂和姿态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鸟儿的繁多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景色,他们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再如,《暮江吟》这首令人喜爱的小诗,它不仅讴歌了祖国大自然的美,而且本身也是美的结晶。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日暮时夕阳在山后露半边脸,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染成红色,一半染成绿色,真是微波粼粼,碧波荡漾,色彩十分鲜明;另一幅是夜幕降临之后,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悬挂在天空,射出清幽的光辉。地上芳草萋萋,叶子上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学生观看时从心底发出一声赞叹:啊,好可爱的夜景!这样,使本来很难理解的“可怜”一词比较容易的解决了。同时,给学生留下强烈的印象,使学生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从而感受到作者柔毫上蘸的不是墨,而是鲜明的色彩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因此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视听并用,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学习能力和创新愿望。
二、在整合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下面就结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1、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信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讲的是伽俐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我就鼓励他们去图书室或上网查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可摘录、可下载,存储到自己的信息夹中。
2、帮助学生整理信息。
学生选择的信息涉及文章的各个方面,我就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将收集的信息资料分类整理,有文中两个主要人物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简介,有他们生活中的故事,有他们的观点对照,有文中著名的建筑物━━比萨斜塔的修建、倾斜原因及人们对比萨斜塔未来的预言。通过收集、整理工作,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3、课上指导学生运用信息。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往往想在课上一股脑地发布给同学们,但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将信息资料适时地展示出来。如讲到“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一段时,就可将有关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演示给同学们,这就突破了文章的难点,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伽俐略敢于向这样一个人人信奉的权威人物挑战,他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多么可敬。
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逐渐具备了对信息的选择、整理、加工和表达的能力,信息素养逐渐形成。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提高了作文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带来语文教学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的变革,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内涵,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1、利用信息技术从传统作文走向情境作文
利用教学光盘和网络资源,建立一套合理的、科学的习作训练新体系与新秩序,创设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情境、实物情境、艺术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审美情趣,以及愉悦的情感反应,使作文课堂教学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学生由“怕作文”向“爱作文”转变。
2、利用信息技术交流沟通,使作文方式网络化
我抓住校园网开通的契机,引导学生利用校园网上传作文,共享、鉴赏、评点作文。在四通八达的网络快车上拓展全新的作文交流渠道、交流方式,让学生走向网络的“互荐互赏作文”充分体验到发表的快乐。
在网络环境下,我通过电教控制平台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信息交换,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指导,又可以有选择地对个别学生指导而不互相干扰。还可以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画面之后,让作文水平高的学生自己确定习作主题,选择合适的材料,构思作文的结构;程度差的则提供一些专题作文网址或学校作文网络,让学生浏览美文精品、网上资料、样品欣赏等,为学生提供作文时所需要的好词佳句和优秀习作。这样,学生在教师集体或个别指导后可以自主习作,还可以向作文网络资源库学习,随后上传自己的作品。当学生在校园网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时,自信心和成功感便会油然而生。
3、评改方式网络化
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精改,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个人“专利”,应实现习作评改的多渠道开放。可以采取习作者自评、同学之间互评、任课教师评改、月卷教师评改、家长评改、特约编辑评改、网友评改等多种方式。为学生习作提供快捷、愉悦、满意的反馈,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写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利用校园网完成作文后,可以组织网上交流,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输入批改评语。习作者参照各方的评语直接网上修改,教师还可以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集体点评,并写出总的评语。最后,由习作者自行在网上整理自己的作文,并在交流区浏览其他习作者提交的作文。这种网上作文课堂,学生可以在网上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控制平台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批改,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广泛交流互动。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它对学生的诱惑力更是难以抵御的。我们应对它加以科学的研究,努力构建新型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充满活力。
一、“整合”为学生营造了理想的语文阅读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恰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语文课上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形成了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反映的是作者依依不舍送别好友的情景:诗人和好友分手了,远行的船越来越小,终于看不见了。我适时播放送别曲,大屏幕展示送别情景幻灯片,用悠扬的乐曲紧扣学生的心弦,用离别的画面引学生进入想象的佳境。这样,有声、有形,完全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情境中,从而收到意趣横生的效果。
《鸟的天堂》一课,写的是广东省新会县天马公社的一棵大榕树。对于北方孩子来说,从未见过,也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一同到“鸟的天堂”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响起,播音员的配乐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鸟的天堂”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榕树的繁茂和姿态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鸟儿的繁多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景色,他们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再如,《暮江吟》这首令人喜爱的小诗,它不仅讴歌了祖国大自然的美,而且本身也是美的结晶。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日暮时夕阳在山后露半边脸,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染成红色,一半染成绿色,真是微波粼粼,碧波荡漾,色彩十分鲜明;另一幅是夜幕降临之后,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悬挂在天空,射出清幽的光辉。地上芳草萋萋,叶子上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学生观看时从心底发出一声赞叹:啊,好可爱的夜景!这样,使本来很难理解的“可怜”一词比较容易的解决了。同时,给学生留下强烈的印象,使学生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从而感受到作者柔毫上蘸的不是墨,而是鲜明的色彩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因此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视听并用,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学习能力和创新愿望。
二、在整合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下面就结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1、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信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讲的是伽俐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我就鼓励他们去图书室或上网查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可摘录、可下载,存储到自己的信息夹中。
2、帮助学生整理信息。
学生选择的信息涉及文章的各个方面,我就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将收集的信息资料分类整理,有文中两个主要人物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简介,有他们生活中的故事,有他们的观点对照,有文中著名的建筑物━━比萨斜塔的修建、倾斜原因及人们对比萨斜塔未来的预言。通过收集、整理工作,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3、课上指导学生运用信息。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往往想在课上一股脑地发布给同学们,但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将信息资料适时地展示出来。如讲到“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一段时,就可将有关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演示给同学们,这就突破了文章的难点,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伽俐略敢于向这样一个人人信奉的权威人物挑战,他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多么可敬。
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逐渐具备了对信息的选择、整理、加工和表达的能力,信息素养逐渐形成。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提高了作文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带来语文教学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的变革,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内涵,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1、利用信息技术从传统作文走向情境作文
利用教学光盘和网络资源,建立一套合理的、科学的习作训练新体系与新秩序,创设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情境、实物情境、艺术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审美情趣,以及愉悦的情感反应,使作文课堂教学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学生由“怕作文”向“爱作文”转变。
2、利用信息技术交流沟通,使作文方式网络化
我抓住校园网开通的契机,引导学生利用校园网上传作文,共享、鉴赏、评点作文。在四通八达的网络快车上拓展全新的作文交流渠道、交流方式,让学生走向网络的“互荐互赏作文”充分体验到发表的快乐。
在网络环境下,我通过电教控制平台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信息交换,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指导,又可以有选择地对个别学生指导而不互相干扰。还可以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画面之后,让作文水平高的学生自己确定习作主题,选择合适的材料,构思作文的结构;程度差的则提供一些专题作文网址或学校作文网络,让学生浏览美文精品、网上资料、样品欣赏等,为学生提供作文时所需要的好词佳句和优秀习作。这样,学生在教师集体或个别指导后可以自主习作,还可以向作文网络资源库学习,随后上传自己的作品。当学生在校园网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时,自信心和成功感便会油然而生。
3、评改方式网络化
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精改,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个人“专利”,应实现习作评改的多渠道开放。可以采取习作者自评、同学之间互评、任课教师评改、月卷教师评改、家长评改、特约编辑评改、网友评改等多种方式。为学生习作提供快捷、愉悦、满意的反馈,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写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利用校园网完成作文后,可以组织网上交流,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输入批改评语。习作者参照各方的评语直接网上修改,教师还可以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集体点评,并写出总的评语。最后,由习作者自行在网上整理自己的作文,并在交流区浏览其他习作者提交的作文。这种网上作文课堂,学生可以在网上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控制平台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批改,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广泛交流互动。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它对学生的诱惑力更是难以抵御的。我们应对它加以科学的研究,努力构建新型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