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新课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素养。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一门培养学生品质、提升学生素养的学科,对于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的发展确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基础、思维发展、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由于文化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是教师特别重视的一项内容,往往会忽略其他三项的培养,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他三项的核心素养进行探究。当今时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学生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参差不齐,这对于年级较小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就会被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正确思想的培养,借助道德与法治学科,创新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借助故事讲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魅力,能将学生从懒散的学习状态中迅速“拽”出来,使其集中精神融入课堂。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故事法,可以使学生思维转移到品德教育的海洋中,激发学生兴趣,再结合故事中带有的品德知识,引导学生从强烈求知欲的氛围中感受知识、吸收知识,促进学生产生对品德教育的长期热爱,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的感受到父母付出的心酸,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年迈的老夫妻为提供孩子上学的生活费,每天省吃俭用并工作到凌晨,甚至为了孩子的生活费和学费,瞒着孩子去大街上捡垃圾,再将卖垃圾的錢寄给孩子,并和孩子说:工作上挺好的,不要担心我们,你要好好学习,没钱了和我们说。有一次,这位学生放假回家,看到了正在捡垃圾的父母,这一幕深深的刺痛了学生的心,他流下了自责的眼泪,奔向了父母。”这个故事后,让学生知道了父母每天辛苦工作完全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他们自己。这样,通过故事讲述法,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高效课堂构建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启发思维引发思考
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小学生而言,问题是促使他们展示一切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源泉和动力。鉴于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可以以教材的具体内容为依托,并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这一课内容时,在导入环节,笔者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最爱吃的食品是什么?平时都是谁去买食品?我们在挑选食品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待学生对上述问题回答完毕,笔者对学生说道:“接下来,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总结买食品时应当注意的方面,以及区分合格产品和“三无”产品的方法。”这一极富生活气息的问题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都十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探究活动之中。如此,通过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就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生活素材引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教材内容来源于真实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提供的生活例子,也要对生活素材进行挖掘。生活素材表现出更多地社会性与现实性,也更加鲜活。社会高速发展,教材的更新不能实现同步更新,因此,在教学中对新出现的有关于教材教学内容的生活素材加以利用,辅助课本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真实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分辨优劣价值观的机会,争取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与规则的事件当作教学案例,提炼事件核心,向学生进行简单阐述。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观察学生的讨论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对事件形成正确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不追求每个学生具有相同的观点,要求同存异,形成个性化的观点。只要学生对事件的基本判断是正确的,就有了良好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能够为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奠定良好基础。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乐趣,有效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剑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6):141-142.
[2]陈小红.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式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6):29-30.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的发展确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基础、思维发展、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由于文化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是教师特别重视的一项内容,往往会忽略其他三项的培养,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他三项的核心素养进行探究。当今时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学生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参差不齐,这对于年级较小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就会被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正确思想的培养,借助道德与法治学科,创新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借助故事讲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魅力,能将学生从懒散的学习状态中迅速“拽”出来,使其集中精神融入课堂。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故事法,可以使学生思维转移到品德教育的海洋中,激发学生兴趣,再结合故事中带有的品德知识,引导学生从强烈求知欲的氛围中感受知识、吸收知识,促进学生产生对品德教育的长期热爱,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的感受到父母付出的心酸,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年迈的老夫妻为提供孩子上学的生活费,每天省吃俭用并工作到凌晨,甚至为了孩子的生活费和学费,瞒着孩子去大街上捡垃圾,再将卖垃圾的錢寄给孩子,并和孩子说:工作上挺好的,不要担心我们,你要好好学习,没钱了和我们说。有一次,这位学生放假回家,看到了正在捡垃圾的父母,这一幕深深的刺痛了学生的心,他流下了自责的眼泪,奔向了父母。”这个故事后,让学生知道了父母每天辛苦工作完全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他们自己。这样,通过故事讲述法,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高效课堂构建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启发思维引发思考
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小学生而言,问题是促使他们展示一切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源泉和动力。鉴于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可以以教材的具体内容为依托,并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这一课内容时,在导入环节,笔者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最爱吃的食品是什么?平时都是谁去买食品?我们在挑选食品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待学生对上述问题回答完毕,笔者对学生说道:“接下来,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总结买食品时应当注意的方面,以及区分合格产品和“三无”产品的方法。”这一极富生活气息的问题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都十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探究活动之中。如此,通过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就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生活素材引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教材内容来源于真实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提供的生活例子,也要对生活素材进行挖掘。生活素材表现出更多地社会性与现实性,也更加鲜活。社会高速发展,教材的更新不能实现同步更新,因此,在教学中对新出现的有关于教材教学内容的生活素材加以利用,辅助课本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真实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分辨优劣价值观的机会,争取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与规则的事件当作教学案例,提炼事件核心,向学生进行简单阐述。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观察学生的讨论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对事件形成正确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不追求每个学生具有相同的观点,要求同存异,形成个性化的观点。只要学生对事件的基本判断是正确的,就有了良好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能够为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奠定良好基础。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乐趣,有效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剑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6):141-142.
[2]陈小红.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式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