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丫:连锁的力量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8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位朋友向笔者发问:为什么重庆××鸡卖不过肯德基?下面我们用久久丫模式结合麦当劳、肯德基,来推演一下承传中华美食的商业模式。
  久久丫是一家以卖鸭脖为主的连锁企业,仅仅7年时间,在国内已经发展到了近2000家连锁店的规模,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掌门人顾青把武汉的一个特色小吃“鸭脖子”卖到了全国各地,开创了中华美食推广的一个新纪兀。
  鸭脖子行业同其他传统美食一样,进入的门槛相当低。所以推广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产品力,更重要的是集中在品牌和商业模式竞争的层面。
  要实现成功的商业化运作,需要解决好七个环环相扣的要素。
  
  
  要素一:找出给力产品
  
  顾青曾是乐百氏的营销千将,被何伯权委任到湖北任总经理。回广州总部开会时,他最常带的就是武汉小吃鸭脖子,且经常被同事一抢而光。
  大家“爱吃”是一大不容忽视的原因。每次回穗前都有人提醒他带鸭脖子,这就决定了鸭脖子有很强的产品力,具有推广成功的可能。这为他后来的创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要素二:用品牌去传播
  MBA毕业的顾青认为:产品力虽然没问题,但是竞争模式存在着缺陷,于是,远在公司还没完成注册之时,久久丫就被他注册成为了正式商标。
  乐百氏前任总裁何伯权也反复提醒顾青,一定要跳脱出原有的思路:久久丫要想赢得市场,一定是品牌方面的竞争,而不是产品方面的竞争。
  久久丫的注册,注定了小小的特色小吃——鸭脖子进入了品牌承传时代。
  品牌是区别于其他同质化产品的标牌,是给消费者的一个记忆点,是扩大生产、销售规模的必要条件。
  又如烧饼是中华美食,但是要问哪家的烧饼最好吃,大家的脑子中可能都是一片空白。可是肯德基为了抢滩中式快餐的市场,推出了“法风烧饼”。在笔者的印象中,法国是不出产烧饼的,肯德基把法国人的浪漫嫁接到了中国的烧饼身上,于是“法风烧饼”成了在中国热销的一个产品,同时避免了与中国烧饼同质化的价格战。
  获得溢价是每个企业梦寐以求的,“法风烧饼”告诉我们,只有建立品牌才可以摆脱低价的重围。现在一提及烧饼,在很多人脑子中都会搜到“法风烧饼”,这就是品牌的力量,用品牌去传播是成功的前提。
  
  要素三:创建标准流程
  
  中国民间美食的最大问题是靠经验,往往身怀“绝技”的师傅,都不愿将关键“秘籍”全部传授给他人,由此形成的独家特色,常常也被称作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众多因素往往很难做到全部精准控制,所以消费者也常常会遇到相同的产品产生不同的感受。另外,推广的半径和受众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绝技也十分容易失传。
  而肯德基、麦当劳能走遍世界,是靠标准和流程来管理的。因此,久久丫要想大发展,标准化也是避不开的。它的原料选自非常现代化的公司,厂家采用流水线生产,所有鸭子分割完毕后,经分拣、消毒、冷冻后装箱,符合出口标准的鸭肉出口到日本、欧洲等地。留在国内的鸭脖分成一公斤四根装、五根装、六根装的标准规格成了久久丫的原料。
  在制作工艺方面,解冻、蒸煮、冷却的温度和时间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包装间净化处理,车间的消毒,通风、空调、冷却系统一应俱全。鸭脖子全部凌晨生产,当日销售。严格的标准和生产流程为规模化奠定了基础,久久丫从作坊到工厂被成功地复制,这为连锁经营销售铺平了道路。
  而中国民间美食缺少的重要元素就是标准化,不具备复制性又谈何推广呢?
  
  要素四:布局连锁经营
  
  要把鸭脖子卖出规模,在不同地方布局多个售卖点的方式应该是最好的发展方向。规模生产,分散销售,会大大降低综合成本和风险,也有利于品牌的传播。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房地产价格日益攀升,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正在受到极大的挑战。据一项调查显示,日本零售业中有80%独立开店者第一年就关门大吉,能撑到第五年者只有8%;而连锁店第一年就结束营业者仅占20%,有77%的连锁店能存活到第五年以上。
  因此,在完成标准化后,顾青便义无反顾地奔向了连锁经营的道路。
  2002年底,久久丫的第一家店在上海开业,一年后在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哈尔滨等地纷纷成立了久久丫公司。2006年世界杯期间销售网点已经增加到了300多家,2008年超过700家……
  连锁的力量在沃尔玛登顶“全球500强”第一宝座之后开始风靡。运用这种商业模式取得成功的企业已经不胜枚举,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真功夫等。可以说,只要是有可能标准化的业务,都在被连锁化。
  
  要素五:筛选抢眼标识
  
  连锁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统一的CI和VI设计。麦当劳、肯德基的成功,关键就是抢眼的卡通化CI标识,让每个“店招”都成了活生生的广告,很多刚会说话的小孩子就能辨认。除此之外,店内的装修风格、色调、光照度、产品包装、价格等都设计成了标准化的VI视觉,让消费者去任何一家店都没有陌生感,统一的视觉又强化了消费者的心灵烙印。抢眼的的标准化形象,也成为城市中一串靓丽、免费的广告。
  据测算,一个好的LOGO,可以帮助企业节省50%以上的广告费或推广费,这对连锁经营来说尤为重要,所以LOGO一定要经过严格的选比后确定。
  虽然久久丫的CI和CI设计距离麦当劳和肯德基还有差距,但是统一的风格,为其连锁推广奠定了基础。
  
  要素六:突破发展瓶颈
  
  久久丫的首轮连锁经营铺开了,虽然开设一个门店只需5-10万元,但是仅仅是占了地盘还不行,还必须突破拉动消费者这个瓶颈。只有让每家店铺的生意都火爆起来,才能对后续的推广产生重大的影响,才会有更多的店面加入,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如何拉动消费者?成了摆在久久丫面前的一道难题。
  2006年,在德国世界杯即将上演之际,如果能把鸭脖与这两件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方案——看世界杯、吃鸭脖、喝啤酒,是件多么美妙而又享受的事!
  当时的久久丫是个小企业,不可能像一些大企业,动辄投入上千万元的广告烧银子;而且在很多企业争抢央视广告资源的情况下,就算有豁出去的勇气,声音也很可能被其他的广告淹没。
  久思的顾青想到了“贴附”。
  2006年,顾青主动找到投入几千万元冠名央视世界杯栏目的青岛啤酒,提出双方联合营销的方案。久久丫看中了青岛啤酒的知名度,青岛啤酒看上了久久丫特别的产品和销售通路,两家一拍即合。
  在世界杯开赛前的半个月,久久丫将全国数百家连锁店打扮成“世界杯”的形象,从服务员的衣服、帽子到产品包装袋、店面形象,统一使用相应的标志。整个设计都是围绕着世界杯主题展开的,甚至在包装袋上印了赛程表,很多消费者把它剪下来贴在墙上。从6月5日起,在一周之内,青岛啤酒、久久丫合作的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召开,发 起世界杯营销攻势。6月9日,世界杯第一天,“24小时电话、网上购买久久丫鸭脖子,送青岛啤酒助威世界杯组合套餐”活动拉开了帷幕,双方推出的口号是“看世界杯、喝青岛啤酒、啃久久丫”。
  那段时间,久久丫在全国的300家店24小时营业,销量翻了一番。生产线白天晚上连轴转,工人和司机都吃不消了。一个月时间共卖掉206万只鸭脖子,平均一天卖6万多只,单一产品的月销售额就达到千万元。
  借船出海的久久丫经过2006年世界杯的强势拉动,培养了更多的消费者,也让连锁经营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久久丫的“世界杯案例”对缺乏资源的企业如何破解难题具有借鉴价值。
  
  要素七:创新盈利模式
  
  由于门槛较低,随着久久丫的成功,趋之若鹜者众。产品同质化严重、你是品牌我也可以注册、加盟发展比你还快、标识选的比你好、你引爆消费者我可以搭车,诸多问题开始困扰久久丫的发展。
  当然,引入风投会让久久丫在规模上跑得更快些,但不一定能解决本质问题。因此,竞争最高阶段还是一定会上升到盈利模式上来。
  我们注意到麦当劳的盈利并不主要来源自产品的销售,其收入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房地产营运收入;二是从加盟店收取的服务费;三是直营店的盈余(产品销售)。
  由于加盟者一般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土地费和建筑费用,也常无力争取贷款。麦当劳公司就负责代加盟商寻找合适的开店地址,并长期承租或购进土地和房产,然后将店面出租给各加盟店,获取其中的差额。这是麦当劳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实质是用各加盟商的钱买下房地产,然后再把它租给出钱的加盟店。这种房地产经营策略,实际上是把第一债权人的权利转让给了麦当劳,以使它具备从银行取得贷款的资格,既解决了加盟者开店的资金困难,又增加了麦当劳公司的资产性收入,同时通过控制房地产,更有利于加强对受许人的管理。
  资料显示,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麦当劳的近万家餐馆中,有60%的房地产权属于麦当劳总部,另40%是由总部出面向当地房地产主承租的。由此,房地产收入成为麦当劳的主要收入。
  麦当劳收入的1/3来自直营店,其余来自加盟店,其中,房地产收入占这部分收入的90%。
  不靠产品盈利的麦当劳对加盟商的合作就游刃有余了。其加盟模式也形成了三个特点:
  其一是麦当劳收取的首期特许费和年金都很低,降低了进入的门槛。但是一旦进入了就难以回头,后面提高两金,只要门店还有一定的利润,合作也就能继续了;
  其二是总部始终坚持让利原则,把采购中得到的优惠直接转给各特许分店,不以小利而损大局;
  其三是麦当劳总部不通过向受许人出售设备及产品来牟取暴利,在公开化的基础上享受分红,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
  麦当劳用诚意换来了加盟者和供应商的忠诚,形成了与加盟者、供应商关系的相互制约和共存共荣。
  久久丫也在学习麦当劳的经营策略,除了加盟特许以外,也会定期开放出一些直营店,让资金实力较弱的合作者承租。
其他文献
提及国学,你会想到什么?是手执戒尺,一脸严肃的老先生?是汗牛充栋,晦涩难懂的旧典籍?还是都市中参差不齐,掀起一股跟风热潮的读经班、摇头晃脑诵念诗书的小娃娃?让我们一同走进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体悟中国台湾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所倡导的“中国式教育”思想,见证它是如何探索世界教育之中国模式的。  不一样的校园环境·神韵流转  与大多数城市学校不一样的是,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坐落在道教
期刊
白酒业的竞争在经历广告为王、渠道突破后迅速出现了另一个风向标,那就是“盘中盘”时代的到来。从现有的竞争格局来看,不管是“盘中盘”,还是目前流行的“团购营销”都已经是红海一片,企业还像以前那样指望一种模式打开市场,赢取胜利,已经非常困难。    从盘中盘到店中店    “盘中盘”近两年的衰落,一个原因是团购营销的崛起,另一个原因是“后备箱工程”的流行,促使酒店的酒水消费日渐式微,而众多大品牌以及地方
期刊
招商往往被理解为企业的单向行为,习惯从企业的角度来策划自己的招商活动。当面临招商效果不佳时,就会感到困惑:“这么有市场潜力,有又钱途’的产品,怎么得不到经销商们的认可呢?”这就是企业主管领导的担心思维,而没从经销商的角度去真正体会他们对产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打动他们的心。  经销商将挑选经销的产品比作“找老公”。什么样的老公才是完美的“老公”呢?从现代女人的评判标准来界定,有三大衡量标准:
期刊
解决新品高效铺市问题,首先就要解决经销商和业务团队的信心问题,而信心来源于厂家在铺货政策设计、传播投入、团队激励三个方面是否给力。    新品上市,能否做到高效铺货,几乎决定了该产品的生死存亡。  在新品推广上,我们可以发现厂家、业务人员和经销商存在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厂家在新品推广上往往是激情万丈,信心十足,原因无非是老品增长乏力,利润微薄,希望借新品推广来增加企业利润,丰富产品结构;而业务人员对
期刊
一般而言,企业举办经销商年会,目的不外乎这样几种:联络厂商感情;新领导班子上台,展示一下形象;当然也有传递公司新一年的政策、市场操作方式等作用。但联络感情很显然是放在首位的。  在具体操作上,无非是找当地最好的宾馆,现场搞个抽奖,请当地的官员来捧场,经销商费用全包,再搞个不知用何规则评选出来的优秀经销商颁奖,临走时还要送上礼物成箱。稍好一些的,会场入口搞一个产品陈列台,放一些易拉宝,请电视台来报道
期刊
自《定位》出版后,特劳特没有就此停歇,反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以寻求其新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效用。一开始,定位就是使品牌实现有效区隔;后来在《22条商规》中,定位就是在迅速扩展的品类汪洋中实现差异化形象;到了《什么是战略》,定位则被上升为战略,从而在更高的层面统领企业;而在《简洁的力量》,定位就是要与众不同、独特的差异化,它是战略的全部。  战略对企业经营而言就像一个主心骨,判断一件事情该做还是不做
期刊
小北路小学创办于1907年,是广州市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本世纪初,我校在继承中求发展,坚持“让生命充满阳光”的理念,以培育“阳光小北人”为目标,从营造阳光舒适环境、实施阳光先进管理、创设阳光独特文化入手,打造“阳光教育”品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让教育在阳光下诗意栖居  著名诗人巴尔蒙特曾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我喜欢阳光,以至相信,如果失去阳光,我的人生不再绚丽多彩。”阳光是生
期刊
酒水饮料出尽风头    2011年成都糖酒会,依然是酒水饮料重头当道。  贵州茅台镇的国台酒、来自台湾的中华、国父御酒、云南秘酿,许多地方品牌如东北的什么小村外、山东的迎驾贡酒,不仅在主流媒体的广告投放密度很高,还分别占据了成都会展中心主会场的门楼广告位,真可谓不惜血本呢!  洋酒、红酒品牌更是眼花缭乱,因为品牌名称和产品包装设计大部分采用国外洋酒、红酒的整体风格,真正能让我们过目不忘的,现在一个
期刊
“吃”,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似乎也谈不上什么教育,或者认为这只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没什么关系,更谈不上文化。殊不知,由“吃”发展起来的食育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医、食、膳、藥等皆涵盖,只是未形成完整的概念,仅分散于不同的典籍之中。随着社会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了更多、更细的方向与内容,也发现了许多相互关联的领域,教育变得日趋全面、开放、多元、深入,学校品牌也由此
期刊
在日常工作中,企业管理者只要把握三个原则,就可以从繁杂的事务中跳脱出来,从容管理。  这三个原则分别为:不做不该做的事、不做不重要的大事、做好重要的小事。不做不该做的事  在中国的企业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中,许多企业领导者由于企业刚刚起步,为了节约成本,很多事情都亲自去做,一人多能,一人多职,即使公司慢慢发展壮大,不再需要自己去做很多事情,但还是习惯于事必躬亲,觉得谁做事都不放心。在事业起步初期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