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殿外墙上的砖雕有什么作用呢?
在宫殿的墙体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排列整齐的砖雕,这些有立体镂空雕花的砖其实是小窗户,它们有个形象的名字,叫作“透风”,你别看它们体积很小,但是功用可不小。
我国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特点就是“墙倒屋不塌”——意思是说房屋里起到承重作用的是柱子而不是墙。木结构建筑的建造方法是在打好地基以后,先把又粗又大的木柱立好用来支撑整座宫殿,再用砖墙把最外围的木柱围起来。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被包裹在砖墙里的木柱就会受到地下湿气的侵害而慢慢腐朽,聪明的工匠们会在包砌木柱的时候留出一些空隙,并在木柱外墙的上下各设置一个通风口——透风,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让空气流通,大大延长了木柱的使用寿命。
木柱都是放在地上的吗?
以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例,宫殿建在台基上,而作为宫殿的重要承重材料,木柱又是被放在柱顶石(又名柱础)上的。
那么木柱是直接“摆放”在柱顶石面上,还是被插进柱顶石里面的呢?
你可以试着想想看,木柱根部如果常年被深埋地下,会不会受潮腐烂呢?如果这时候再发生地震,那木柱插在柱顶石里面其实是很容易随着剧烈的晃动而折断的,但是放在平整的柱顶石面上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反而在地震发生时靠着木柱底和石面之间的轻微摩擦力,能够将地震的破坏力大大削弱。因此,木柱是“平摆浮搁”在柱顶石面上的。
那么,这么高、这么粗的木柱平时会不会发生轻微滑动等不稳固的情况呢?并不会!因为木柱是用来支撑屋顶的,可以说整座宫殿的重量都压在这几根木柱上,从“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的原理中我们可以知道:木柱早就被压得纹丝不动了!
宫殿大门上金光闪闪的门钉是为了好看才有的吗?
很多到过故宫的同学都会被宫殿门上那一排排整齐划一、金光闪闪的门钉吸引住,猜猜看,这里的每扇门上有多少颗门钉呢?
故宫里大多数门上面的门钉都是横9排、竖9排,合起来一共有“九九八十一”颗。古人认为“9”这个数字很厉害,是最大的阳数,只要是用来形容“至多”“至尊”的含义,都喜欢用到数字9,比如“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皇帝家的东西肯定是最好的呀,数量也得是最多的,所以其他身份等级的王公、大臣家的门钉数是绝对不可以超越81这个数量的。
当然啦,门钉并不仅是皇权与等级的象征,它们可是有着实际用处的——用来固定拼合的门板。故宫里的门都很高大,这些高大的木头宫门不可能用一整块木头做成,都是由多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在制作大门时,工匠们要在门的背面使用穿带连接,加固木板,正面就需要把门钉砸进去继续固定木板,为了美观,人们才把钉帽制成了圆蘑菇帽形。
穿带是门背后相互平行的、长度跟门一样宽的厚木条,起连接、加固木板的作用。
故宫里的报警器在哪里?
故宫是明清两个朝代皇帝的“单位”和家,对于皇帝来说,故宫的安全尤为重要。所以在清代顺治年间,皇帝特意要求工匠们在主要宫殿附近安装了一种叫作“石别拉”的报警器。
石别拉是由普通的望柱挖空改造而成的。据记载,每当发生敌情的时候,守卫的士兵就会把一种形似牛角的小喇叭插入石别拉顶端的圆孔内,然后吹喇叭,石别拉就会发出浑厚的“呜呜”声,因为这聲音很像吹海螺发出的声音,所以石别拉也被叫作“石海哨”。当石别拉的声音依次传到各宫各院,再传遍整个故宫,各部门的侍卫就立刻进入紧急状态了。
今天,我们能在太和门广场旁的协和门和熙和门附近找到石别拉。遗憾的是,专家们也只能通过文献记载还原出石别拉的使用方法,但是现在并没有人能成功吹响石别拉。
听说在故宫的地面上能找到钱?
故宫的地面上确实有“钱”,不过这个“钱”是“钱眼儿”的“钱”,指的是排水口,它可不能用来买东西呢!
2012年7月21日,北京下了一场特大暴雨,城区内很多地方都发生了严重的积水现象,可是故宫里面却并没有明显的积水,这可全靠宫内“钱眼儿”发挥作用啦!
故宫地势的总体情况是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下雨后城墙上的积水会从每隔一段设置的排水槽中流下,而地面积水会迅速流到东西两侧,然后经历一段奇妙的旅程:明沟、暗沟,再一路向南到达“泄洪渠”——内金水河,最后流入宫外的筒子河。
在这段旅程中,积水进入暗沟的关卡就是“钱眼儿”,这是排水口的俗称,因为长得像外圆内方的铜钱而得名,大家在每一个院子里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哟!当然,光有排水的设施还是不够的,工匠们还会定期对暗沟、河道进行淘挖、疏浚和养护,这才造就了600年故宫良好的排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