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经典之作。关于《出师表》,历史上的很多学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陆游多次在诗中盛赞《出师表》:“《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台》),“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状》)“《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宋代文天祥也有“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正气歌》)的诗句。
虽然诸葛亮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而他的伐魏也由于各种原因而失败,当今也有部分学者对诸葛亮及《出师表》进行了抨击,认为诸葛亮北伐是贪兵,贪的是魏国的土地和民众,而又没有进行战争的条件,以小博大,自取灭亡……。但笔者认为,抛开时代的局限,诸葛亮仍是一位成功的贤相,其《出师表》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文学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芒。要想很好地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应当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及作者的生活经历,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笔者对《出师表》的理解,以供大家商榷。
一、诸葛亮写《出师表》的历史背景
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在三国时期,蜀国是最弱小的、要想生存、必须采用一定的策略。诸葛亮的策略就是联吴抗曹。蜀国刚建国时,采用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国力还是比较强大的,但后来刘备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亲自率兵伐吴,在彝陵被吴将陆逊击败。病死于白帝城。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乘机发动叛乱。这时蜀国处于最困难最不利的时期。诸葛亮开始执政,他立即开始实施自己的战略,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绝交,跟蜀通好。接着率兵平定南部叛乱,使蜀国大后方得到稳定,在内政建设方面,主要是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不善不显”,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此时国家稳定,兵多粮足,伐魏时机已经成熟。当时,有很多人是反对诸葛亮伐魏的,即使现在,仍然有人认为诸葛亮伐魏是错误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自取灭亡。但诸葛亮是非常清楚当时的形势的: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占据西南一部分,实力最弱,如果偏安于一隅,采取消极防御,终究会被魏或吴所灭,只有主动出击,奋力拼搏,尚有一线生机。原因有三,其一,积极主动出击比起消极防御更能锻炼军队的实战能力;其二,当时蜀汉统治阶级内部不团结,通过对外战争,可以转移他们的矛盾,增强国人的凝聚力;其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让他知道国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
二、《出师表》的行文特点
文章皆为有所为而发,当时北伐在即,作为主帅的诸葛亮要向君主上一道表文,他不是作为例行公事,而是从北伐的全局上考虑,只有后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证北伐顺利,因而他先进安后进言,再表取胜的决心,表文又极为注意收表对象的特点,因而又不是一般的上条陈述方策,而是溶议论、叙事、抒情于一炉,启愚矫顽。诸葛亮是后主的丞相,又是受“托孤”的对象,他给后主的上表文,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声气,写得不卑不亢,方为得体。其行文特点可用以下十六字概括,起笔峥嵘;肌理缜密;思路开阔;文势跌宕。尤其是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正因为有以上的特点,才使得诸葛亮的《出师表》存之典册,灿然于文苑。
三、从《出师表》中折射出诸葛亮的悲剧人生
诸葛亮自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显然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从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以看出他是有很大的思想报负的,自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诸葛亮也确实施展了自己的才能,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成为与魏,吴对峙的蜀国之主,雄踞一方。然而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禅继位,致使蜀汉走向衰败,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诸葛亮虽竭忠尽智,仍无法改变蜀国灭亡的命运。诸葛亮一生谨慎,事必躬亲;这是他的优点,但也是他的缺点,有的机会就是在他小心谨慎中错失,例如魏延曾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这未偿不是一条取胜之计,然而诸葛亮因风险太大而不采用,又由于他事心、躬亲,没有给其他的人锻炼的机会,没有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致使蜀汉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诸葛亮有着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才能,然而他却不能完全立载蜀国,刘禅无能,他却不能取而代之,因为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就给上了枷锁,“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对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诸葛亮永远也不能取代无能刘禅,这就注定诸葛亮无法阻止蜀国的灭亡,无法更改自己后半生的悲剧命运。《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说:“虽卧龙得其主,不得其时!得其主而不得其时,正是诸葛亮命运悲剧之所在。诸葛亮辅蜀汉三十年,虽竭思殚虑,用心经营,终不免鞠躬尽瘁,无力回天,后人对此颇多惋叹。杜甫的诗《蜀相》是对诸葛亮悲剧人生的最好诠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者联通:725806 陕西省白河县第二中学)
虽然诸葛亮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而他的伐魏也由于各种原因而失败,当今也有部分学者对诸葛亮及《出师表》进行了抨击,认为诸葛亮北伐是贪兵,贪的是魏国的土地和民众,而又没有进行战争的条件,以小博大,自取灭亡……。但笔者认为,抛开时代的局限,诸葛亮仍是一位成功的贤相,其《出师表》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文学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芒。要想很好地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应当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及作者的生活经历,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笔者对《出师表》的理解,以供大家商榷。
一、诸葛亮写《出师表》的历史背景
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在三国时期,蜀国是最弱小的、要想生存、必须采用一定的策略。诸葛亮的策略就是联吴抗曹。蜀国刚建国时,采用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国力还是比较强大的,但后来刘备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亲自率兵伐吴,在彝陵被吴将陆逊击败。病死于白帝城。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乘机发动叛乱。这时蜀国处于最困难最不利的时期。诸葛亮开始执政,他立即开始实施自己的战略,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绝交,跟蜀通好。接着率兵平定南部叛乱,使蜀国大后方得到稳定,在内政建设方面,主要是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不善不显”,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此时国家稳定,兵多粮足,伐魏时机已经成熟。当时,有很多人是反对诸葛亮伐魏的,即使现在,仍然有人认为诸葛亮伐魏是错误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自取灭亡。但诸葛亮是非常清楚当时的形势的: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占据西南一部分,实力最弱,如果偏安于一隅,采取消极防御,终究会被魏或吴所灭,只有主动出击,奋力拼搏,尚有一线生机。原因有三,其一,积极主动出击比起消极防御更能锻炼军队的实战能力;其二,当时蜀汉统治阶级内部不团结,通过对外战争,可以转移他们的矛盾,增强国人的凝聚力;其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让他知道国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
二、《出师表》的行文特点
文章皆为有所为而发,当时北伐在即,作为主帅的诸葛亮要向君主上一道表文,他不是作为例行公事,而是从北伐的全局上考虑,只有后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证北伐顺利,因而他先进安后进言,再表取胜的决心,表文又极为注意收表对象的特点,因而又不是一般的上条陈述方策,而是溶议论、叙事、抒情于一炉,启愚矫顽。诸葛亮是后主的丞相,又是受“托孤”的对象,他给后主的上表文,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声气,写得不卑不亢,方为得体。其行文特点可用以下十六字概括,起笔峥嵘;肌理缜密;思路开阔;文势跌宕。尤其是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正因为有以上的特点,才使得诸葛亮的《出师表》存之典册,灿然于文苑。
三、从《出师表》中折射出诸葛亮的悲剧人生
诸葛亮自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显然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从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以看出他是有很大的思想报负的,自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诸葛亮也确实施展了自己的才能,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成为与魏,吴对峙的蜀国之主,雄踞一方。然而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禅继位,致使蜀汉走向衰败,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诸葛亮虽竭忠尽智,仍无法改变蜀国灭亡的命运。诸葛亮一生谨慎,事必躬亲;这是他的优点,但也是他的缺点,有的机会就是在他小心谨慎中错失,例如魏延曾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这未偿不是一条取胜之计,然而诸葛亮因风险太大而不采用,又由于他事心、躬亲,没有给其他的人锻炼的机会,没有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致使蜀汉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诸葛亮有着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才能,然而他却不能完全立载蜀国,刘禅无能,他却不能取而代之,因为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就给上了枷锁,“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对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诸葛亮永远也不能取代无能刘禅,这就注定诸葛亮无法阻止蜀国的灭亡,无法更改自己后半生的悲剧命运。《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说:“虽卧龙得其主,不得其时!得其主而不得其时,正是诸葛亮命运悲剧之所在。诸葛亮辅蜀汉三十年,虽竭思殚虑,用心经营,终不免鞠躬尽瘁,无力回天,后人对此颇多惋叹。杜甫的诗《蜀相》是对诸葛亮悲剧人生的最好诠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者联通:725806 陕西省白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