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技术之一,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静脉输液,护士主要职责是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监测输液过程以及输液完毕处理,同时还要了解治疗目的,输入药物和种类、作用、预期效果、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静脉输液 并发症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52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316-01
随着静脉输液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得到重视。输液过程中引起并发症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因此,静脉输液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管理,确保安全。
穿刺部位选择:输液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神志、体位、病情状况、病程长短、溶液种类、输液时间、静脉情况或即将进行手术部位等情况来选择穿刺部位。因为下肢静脉有静脉瓣,容易形成血栓,小儿常用足背静脉,但是成人不主张用足背静脉,因其容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1 穿刺方法及处理措施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和措施。
1.1 临床上静脉穿刺见回血后确定针头在血管内,牢固固定针头。
1.2 长期输液患者尽量保护血管,从血管远端开始穿刺,为加大穿刺成功率,穿刺时均将调节器推至下端,可加快回血速度。
1.3 老年患者,针尖直对血管快速刺入,而小儿患者角度要小,速度要慢,沿皮下轻刺入,见回血立即停止。
1.4 肥胖小儿患者可选颅骨缝间静脉,额缝,冠状缝,矢状缝。穿刺时摸清走行,与骨缝呈30-45度角刺入皮下后平行走行,回血后停止进针。
1.5 营养不良和瘦弱患者见回血后停止进针,松止血带动作要轻,以免因推动使针头刺穿血管。
1.6 瘫痪患者应选择健侧肢体,防止患侧肢体血栓形成。
1.7 烧伤后组织渗液水肿,选择血管轻扎止血带,沿静脉方向按压周围水肿部位,看到血管后迅速松开在静脉上方20-30度角进针。
1.8 对于慢性衰竭,末梢循环不良,静脉不清楚及肥胖,血管弹性差,休克及疑难危重患者,需紧急输入液体,静脉穿刺困难,局部热敷按摩无效,可用棉签蘸硝酸甘油均匀涂擦在血管部位,用湿热小毛巾热敷3分钟或穿刺肢体下垂可使局部血管充盈,也可负压穿刺,接5ml针管回抽或反折头皮针末端,轻挑皮肤缓慢进针,拔出时调节器尽量置于输液管末端关闭,防止血液回流。
2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
2.1 静脉炎:是造成输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护士应该对血管的穿刺部位是否发生静脉炎进行评估,觉得是否需要干预措施及干预类型,确定是否存在导致发生静脉炎的病因,化学的、物理的、机械的、细菌的或在输液后发生的。
2.2 渗出和外渗原因:血管选择之后,进针角度小,针头未完全送入血管,穿刺侧肢体活动范围过大,应用刺激性药物及扩血管药物,新生儿因血管通透性高,管径细等原因,均可导致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
2.3 感染:皮肤感染与夏季炎热,患儿出汗多,汗疱,胶布不透气,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关,局部红肿,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及时拔针更换注射位置,并涂稀碘酊、百多邦药膏至痊愈,干扰措施,主要是预防感染,手卫生尤其重要,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2.4 空气栓塞:输液完毕,更换不及时,而家属又不懂应急措施;排气不彻底;输液时活动范围过大,输液器茂菲氏滴管倒置进入空气。
干扰措施:及时巡视病房,加强健康教育是重点。排气时过滤网常有米粒大小气泡随药液很快进入头皮针,虽不能给患者身体带来危害,但心理上会造成不好影响,护患纠纷隐患。
2.5 导管栓塞:造成导管阻塞原因较为复杂,封管不彻底,血液因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患者凝血机制异常,在关节部位,由于肢体活动过度或受压使针管进血管处发生反折导致堵塞,肢体受压,穿刺技术不熟练,若反复穿刺导致尖端受损易造成堵管。
2.6 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药液引起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干扰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药物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放慢滴点速度并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同时有计划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静脉输液是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门基本技术,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改进,要熟练穿刺技巧,加强巡视与适时合理宣教,确保静脉输液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晓红.静脉留置针护理体会
[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
关键词:静脉输液 并发症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52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316-01
随着静脉输液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得到重视。输液过程中引起并发症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因此,静脉输液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管理,确保安全。
穿刺部位选择:输液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神志、体位、病情状况、病程长短、溶液种类、输液时间、静脉情况或即将进行手术部位等情况来选择穿刺部位。因为下肢静脉有静脉瓣,容易形成血栓,小儿常用足背静脉,但是成人不主张用足背静脉,因其容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1 穿刺方法及处理措施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和措施。
1.1 临床上静脉穿刺见回血后确定针头在血管内,牢固固定针头。
1.2 长期输液患者尽量保护血管,从血管远端开始穿刺,为加大穿刺成功率,穿刺时均将调节器推至下端,可加快回血速度。
1.3 老年患者,针尖直对血管快速刺入,而小儿患者角度要小,速度要慢,沿皮下轻刺入,见回血立即停止。
1.4 肥胖小儿患者可选颅骨缝间静脉,额缝,冠状缝,矢状缝。穿刺时摸清走行,与骨缝呈30-45度角刺入皮下后平行走行,回血后停止进针。
1.5 营养不良和瘦弱患者见回血后停止进针,松止血带动作要轻,以免因推动使针头刺穿血管。
1.6 瘫痪患者应选择健侧肢体,防止患侧肢体血栓形成。
1.7 烧伤后组织渗液水肿,选择血管轻扎止血带,沿静脉方向按压周围水肿部位,看到血管后迅速松开在静脉上方20-30度角进针。
1.8 对于慢性衰竭,末梢循环不良,静脉不清楚及肥胖,血管弹性差,休克及疑难危重患者,需紧急输入液体,静脉穿刺困难,局部热敷按摩无效,可用棉签蘸硝酸甘油均匀涂擦在血管部位,用湿热小毛巾热敷3分钟或穿刺肢体下垂可使局部血管充盈,也可负压穿刺,接5ml针管回抽或反折头皮针末端,轻挑皮肤缓慢进针,拔出时调节器尽量置于输液管末端关闭,防止血液回流。
2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
2.1 静脉炎:是造成输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护士应该对血管的穿刺部位是否发生静脉炎进行评估,觉得是否需要干预措施及干预类型,确定是否存在导致发生静脉炎的病因,化学的、物理的、机械的、细菌的或在输液后发生的。
2.2 渗出和外渗原因:血管选择之后,进针角度小,针头未完全送入血管,穿刺侧肢体活动范围过大,应用刺激性药物及扩血管药物,新生儿因血管通透性高,管径细等原因,均可导致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
2.3 感染:皮肤感染与夏季炎热,患儿出汗多,汗疱,胶布不透气,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关,局部红肿,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及时拔针更换注射位置,并涂稀碘酊、百多邦药膏至痊愈,干扰措施,主要是预防感染,手卫生尤其重要,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2.4 空气栓塞:输液完毕,更换不及时,而家属又不懂应急措施;排气不彻底;输液时活动范围过大,输液器茂菲氏滴管倒置进入空气。
干扰措施:及时巡视病房,加强健康教育是重点。排气时过滤网常有米粒大小气泡随药液很快进入头皮针,虽不能给患者身体带来危害,但心理上会造成不好影响,护患纠纷隐患。
2.5 导管栓塞:造成导管阻塞原因较为复杂,封管不彻底,血液因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患者凝血机制异常,在关节部位,由于肢体活动过度或受压使针管进血管处发生反折导致堵塞,肢体受压,穿刺技术不熟练,若反复穿刺导致尖端受损易造成堵管。
2.6 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药液引起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干扰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药物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放慢滴点速度并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同时有计划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静脉输液是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门基本技术,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改进,要熟练穿刺技巧,加强巡视与适时合理宣教,确保静脉输液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晓红.静脉留置针护理体会
[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