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现状调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对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孩子,因为世界是未知的,是陌生的,一切都是那样新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延迟,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会渐渐失去最初的好奇。下面是对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现状调查情况。
1、梦寐以求想学。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使学生对计算机已不再那么陌生。但是许多孩子初次接触计算机时,他们大都怀有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亲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说“梦寐以求”是毫不夸张的,完全可以想像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时的浓厚兴趣。
2、初学兴趣盎然。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它的课程以学生实践为主。走进信息技术学习的天地,学生在一个时间自由、安排灵活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地、创造性的学习。教师通过呈现形象生动的文字资料、精美图片、动画、小程序等,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计算机世界,学生知道“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可真大”,很快认识了信息技术的庐山真面目,学会了灵活操作鼠标,知道了桌面上各种各样的图标都代表着一个操作程序或应用软件……这些知识的摄取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同时也使他们充满了成就感,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浓厚的兴趣。但这样的兴趣能持久吗?答案却只能是否定的。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只是停留在表面,经不起时间考验和困难的挫折。
3、热情逐渐递减。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学生们如初的那股劲儿也减淡许多,2008年在我校“我最喜爱的学科”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刚接触信息课的三年级学生有88%选择了信息课,而四年级为63%,五年级为59%,六年级为67%。如果认真地去了解学生,不难发现他们兴趣减退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认为学习信息技术会影响其它科成绩,就是玩玩而已,没多大用;二是操作难、专业性强,枯燥无味;三是繁多的步骤、任务使学生心理压力骤然增大。
二、对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现状分析
小学生都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小学生的好奇心也很强。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起初有着浓厚的兴趣,以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平时电视、电影、音乐、动画等一切有趣东西的结合。但真正接触了信息技术,面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逐步加深,难度的逐渐加大以及其学习时间的有限,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原先浓厚的兴趣就慢慢地减弱了,甚至没有了。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方法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久下去。
三、培养学生持久兴趣的策略
现在许多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信息技术后就开始对信息技术学习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这无疑像是在大海里行船失去燃料,后果不堪设想,兴趣危机的解决迫在眉睫。在认真分析了学生的“病因”后,我决定“对症下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求“秘方”。
1、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
如教学《遨游Internet网》一课时,教者启发同学回忆,比如上语文课时,老师让学生利用传统的方法搜集相关的资料,同学们用了好多方法,如看杂志、查图书、请教父母等等,但搜集到信息并不全面。教师紧接着就介绍因特网包罗万象,具有海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找,会有哪些收获?顿时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在运用关键词搜索,下载图片和文字,保存网页等多种操作时都学得兴趣盎然,而且得到的结果要比传统方法全面、快捷。
2、借助生活经验学习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名词,学生对它们缺乏感性认识,认识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这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概念通俗易懂。在教材《保存文件》一课中的“文件和文件夹”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硬盘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文件夹,文件夹中还有下一级文件夹”,这些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打了一个比方:全校学生都在操场上自由活动,你的爸爸来找你,很不容易找到。如果你在班中上课,你爸爸根据你几年级、几班、第几小组很快找到就能找到你。硬盘容量很大,存放了很多功能不一样的文件,也需要一组一组地分开个存放。然后通过一张生活事物与信息概念的对照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理清关系:
硬盘→C、D、E、F盘→文件夹→子文件夹→文件
学校→各年级→班级→小组→学生
3、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
信息技术在学生生活中已经有很多应用:如家庭娱乐时在电脑上播放电影、音乐;学生作文评选,需要送交电子文稿;学校组织的教室布置、橱窗布置、板报制作中要用到美术字或画图作品等。所以信息技术的练习要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学生在联系实际的任务驱动下,更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更有攻克技术难关的毅力。如学习插入艺术字后,布置练习“选择教室布置的一个栏目,设计标题,插入艺术字”,练习后,让学生讨论字的大小、颜色、样式和艺术效果,交流艺术感觉和操作的技巧。其它学科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同时,也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添加更多的色彩。
【作者单位:灌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对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孩子,因为世界是未知的,是陌生的,一切都是那样新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延迟,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会渐渐失去最初的好奇。下面是对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现状调查情况。
1、梦寐以求想学。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使学生对计算机已不再那么陌生。但是许多孩子初次接触计算机时,他们大都怀有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亲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说“梦寐以求”是毫不夸张的,完全可以想像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时的浓厚兴趣。
2、初学兴趣盎然。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它的课程以学生实践为主。走进信息技术学习的天地,学生在一个时间自由、安排灵活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地、创造性的学习。教师通过呈现形象生动的文字资料、精美图片、动画、小程序等,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计算机世界,学生知道“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可真大”,很快认识了信息技术的庐山真面目,学会了灵活操作鼠标,知道了桌面上各种各样的图标都代表着一个操作程序或应用软件……这些知识的摄取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同时也使他们充满了成就感,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浓厚的兴趣。但这样的兴趣能持久吗?答案却只能是否定的。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只是停留在表面,经不起时间考验和困难的挫折。
3、热情逐渐递减。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学生们如初的那股劲儿也减淡许多,2008年在我校“我最喜爱的学科”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刚接触信息课的三年级学生有88%选择了信息课,而四年级为63%,五年级为59%,六年级为67%。如果认真地去了解学生,不难发现他们兴趣减退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认为学习信息技术会影响其它科成绩,就是玩玩而已,没多大用;二是操作难、专业性强,枯燥无味;三是繁多的步骤、任务使学生心理压力骤然增大。
二、对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现状分析
小学生都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小学生的好奇心也很强。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起初有着浓厚的兴趣,以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平时电视、电影、音乐、动画等一切有趣东西的结合。但真正接触了信息技术,面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逐步加深,难度的逐渐加大以及其学习时间的有限,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原先浓厚的兴趣就慢慢地减弱了,甚至没有了。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方法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久下去。
三、培养学生持久兴趣的策略
现在许多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信息技术后就开始对信息技术学习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这无疑像是在大海里行船失去燃料,后果不堪设想,兴趣危机的解决迫在眉睫。在认真分析了学生的“病因”后,我决定“对症下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求“秘方”。
1、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
如教学《遨游Internet网》一课时,教者启发同学回忆,比如上语文课时,老师让学生利用传统的方法搜集相关的资料,同学们用了好多方法,如看杂志、查图书、请教父母等等,但搜集到信息并不全面。教师紧接着就介绍因特网包罗万象,具有海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找,会有哪些收获?顿时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在运用关键词搜索,下载图片和文字,保存网页等多种操作时都学得兴趣盎然,而且得到的结果要比传统方法全面、快捷。
2、借助生活经验学习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名词,学生对它们缺乏感性认识,认识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这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概念通俗易懂。在教材《保存文件》一课中的“文件和文件夹”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硬盘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文件夹,文件夹中还有下一级文件夹”,这些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打了一个比方:全校学生都在操场上自由活动,你的爸爸来找你,很不容易找到。如果你在班中上课,你爸爸根据你几年级、几班、第几小组很快找到就能找到你。硬盘容量很大,存放了很多功能不一样的文件,也需要一组一组地分开个存放。然后通过一张生活事物与信息概念的对照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理清关系:
硬盘→C、D、E、F盘→文件夹→子文件夹→文件
学校→各年级→班级→小组→学生
3、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
信息技术在学生生活中已经有很多应用:如家庭娱乐时在电脑上播放电影、音乐;学生作文评选,需要送交电子文稿;学校组织的教室布置、橱窗布置、板报制作中要用到美术字或画图作品等。所以信息技术的练习要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学生在联系实际的任务驱动下,更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更有攻克技术难关的毅力。如学习插入艺术字后,布置练习“选择教室布置的一个栏目,设计标题,插入艺术字”,练习后,让学生讨论字的大小、颜色、样式和艺术效果,交流艺术感觉和操作的技巧。其它学科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同时,也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添加更多的色彩。
【作者单位:灌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