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持久性兴趣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longyan0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现状调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对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孩子,因为世界是未知的,是陌生的,一切都是那样新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延迟,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会渐渐失去最初的好奇。下面是对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现状调查情况。
  1、梦寐以求想学。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使学生对计算机已不再那么陌生。但是许多孩子初次接触计算机时,他们大都怀有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亲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说“梦寐以求”是毫不夸张的,完全可以想像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时的浓厚兴趣。
  2、初学兴趣盎然。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它的课程以学生实践为主。走进信息技术学习的天地,学生在一个时间自由、安排灵活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地、创造性的学习。教师通过呈现形象生动的文字资料、精美图片、动画、小程序等,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计算机世界,学生知道“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可真大”,很快认识了信息技术的庐山真面目,学会了灵活操作鼠标,知道了桌面上各种各样的图标都代表着一个操作程序或应用软件……这些知识的摄取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同时也使他们充满了成就感,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浓厚的兴趣。但这样的兴趣能持久吗?答案却只能是否定的。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只是停留在表面,经不起时间考验和困难的挫折。
  3、热情逐渐递减。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学生们如初的那股劲儿也减淡许多,2008年在我校“我最喜爱的学科”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刚接触信息课的三年级学生有88%选择了信息课,而四年级为63%,五年级为59%,六年级为67%。如果认真地去了解学生,不难发现他们兴趣减退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认为学习信息技术会影响其它科成绩,就是玩玩而已,没多大用;二是操作难、专业性强,枯燥无味;三是繁多的步骤、任务使学生心理压力骤然增大。
  二、对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现状分析
  小学生都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小学生的好奇心也很强。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起初有着浓厚的兴趣,以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平时电视、电影、音乐、动画等一切有趣东西的结合。但真正接触了信息技术,面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逐步加深,难度的逐渐加大以及其学习时间的有限,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原先浓厚的兴趣就慢慢地减弱了,甚至没有了。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方法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久下去。
  三、培养学生持久兴趣的策略
  现在许多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信息技术后就开始对信息技术学习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这无疑像是在大海里行船失去燃料,后果不堪设想,兴趣危机的解决迫在眉睫。在认真分析了学生的“病因”后,我决定“对症下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求“秘方”。
  1、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
  如教学《遨游Internet网》一课时,教者启发同学回忆,比如上语文课时,老师让学生利用传统的方法搜集相关的资料,同学们用了好多方法,如看杂志、查图书、请教父母等等,但搜集到信息并不全面。教师紧接着就介绍因特网包罗万象,具有海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找,会有哪些收获?顿时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在运用关键词搜索,下载图片和文字,保存网页等多种操作时都学得兴趣盎然,而且得到的结果要比传统方法全面、快捷。
  2、借助生活经验学习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名词,学生对它们缺乏感性认识,认识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这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概念通俗易懂。在教材《保存文件》一课中的“文件和文件夹”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硬盘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文件夹,文件夹中还有下一级文件夹”,这些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打了一个比方:全校学生都在操场上自由活动,你的爸爸来找你,很不容易找到。如果你在班中上课,你爸爸根据你几年级、几班、第几小组很快找到就能找到你。硬盘容量很大,存放了很多功能不一样的文件,也需要一组一组地分开个存放。然后通过一张生活事物与信息概念的对照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理清关系:
  硬盘→C、D、E、F盘→文件夹→子文件夹→文件
  学校→各年级→班级→小组→学生
  3、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
  信息技术在学生生活中已经有很多应用:如家庭娱乐时在电脑上播放电影、音乐;学生作文评选,需要送交电子文稿;学校组织的教室布置、橱窗布置、板报制作中要用到美术字或画图作品等。所以信息技术的练习要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学生在联系实际的任务驱动下,更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更有攻克技术难关的毅力。如学习插入艺术字后,布置练习“选择教室布置的一个栏目,设计标题,插入艺术字”,练习后,让学生讨论字的大小、颜色、样式和艺术效果,交流艺术感觉和操作的技巧。其它学科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同时,也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添加更多的色彩。
  【作者单位:灌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俄罗斯著名的思想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人的好习惯就是在银行里存入了一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的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是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这个比喻非常好。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就是父母、老师留给孩子的一笔宝贵财富。由此看来,对孩子好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  一、家园合作,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一个人日常的生活习惯就能看出他的素质高低,我们不仅要重视孩
“雏鹰小队”的活动,宗旨就是要使少先队员们活跃身心,锻炼能力,开发潜能,培养良好品质。活动使队员们在快乐中获得了知识,增加了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活动同样给了家长们一个交流的平台,家校联合,共同浇灌祖国的花朵。  2010年9月,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文林三(8)班的郭策、陆家豪、曲厚、杜沁桐、胡紫晨、管亦帆、陈蕴齐、侯天爱、邵楚云9位同学,根据学校和班上的要求,自愿结合、自主创建了一个雏鹰小队。小队成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的主动情绪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除了有善于激发学生的活动意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外,还要利用学具,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学生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并且和他们兴趣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联系。新颖学具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同一个内容的不同表
“文以载道”是语文特点之一。阅文可生发自我能力,而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无价值的文化有碍人的成长与发展,有违教育理念。洞察文化时空隧道,纷繁如星,对识辨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来说,阅读文化无从下手。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文化呢?这里主要从四个方面说说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  一、阅读教材,“标本”催生能力  教材中的范文是学生吸取与积累文化的重要窗口。范文从文学角度上看,构思新主题鲜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我在识字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拓展孩子的识字面。那么在低年级教学中,怎样进行高效的识字教学呢?下面我将简单说一下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愿意学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乐学
语文学习离不开体验。教师须要有效利用各种方法与途径,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对话文本,感悟文字,体验情感。以使得“文道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和谐落实。  首先,指导朗读,生成体验  案例:《永远的白衣天使》教学片断。  师:什么教斩钉截铁?  生:就是说叶欣的态度非常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师:是啊,在死亡和危险面前,叶欣总是斩钉截铁地说——  生:齐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教师单独引读“这里危险
不断深入的素质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英语,英语教学也逐渐被人们提上议事日程。小学英语作为儿童接触英语的基础阶段,务必要有足够吸引他们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和培养其
【正】新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要求。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小学教学不能依靠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来解决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再过几个月,大班幼儿就要升入小学了,但是我发现很多孩子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具体表现在:喜欢抢话、插话;有的孩子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自己回答完问题后就不能认真听别人的意见,想说就说;每天老师布置回家复习的作业或任务自己不用心听、用心记,而是让爸爸妈妈去记,没有责任心等,而孩子一旦升入小学,如记作业、整理书包、衣物等事情就要靠自己去
<正>在学校中,班主任是最小单位的家长,也是事务最琐碎的家长。当过班主任的人都说,这家不好当,最苦最累不说,责任也最重,什么事都扯得上身。班级学生乖一点,不出什么大事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