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在第三个五年——教学方式变革的深度学习校本化实践中,问题解决学习成为我校深度学习校本化的基本模式。在经历了五年的“课例一一课型一一课理”的不断摸索与实践之后,确定践行“活化教材、问题主线、思维本位:”。
以向题为主线的教学,“问题”是教师基于教材凝练的,学习内容紧扣教材,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在这里我们将学什么指向问题,怎么学指向问题探究,学得如何指向问题解决。以《质数和合数》一课为例:这节课要学什么,该怎么学,学生又学得如何?
一、华什么
首先,这节课要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这是.个知识点,该怎样将这个知识点转化为间题呢?质数和合数实质上是我们以一个数所含因数个数为标准对数进行的分类。核心在于因数个数,于是将什么是质数改为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征?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因数和倍数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先通过学生熟知的找2、7、12的因数,到数它们因数的个数,引导学生发现它们因数的个数有多有少,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因数的个数到底有什么特征?”。
二、怎么学
在明确学什么以后,学生应该怎么学呢?我们要对本原性问题“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征?”进行分解,质数和合数的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学生生活实例去进行诠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问题串的设计上,我们可以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我们先来看一下人教版教材是如何编排的,它首先是找1~20各数的因数,再观察因数个数的规律,然后进行分类,最后揭示概念;再来看北师大版的教材,它是通过拼长方形的活动,来找因数,然后观察数据,让学生得到因数个数的特征,最后揭示概念并运用。结合两版教材发现,都是先 “找因数”,再观察因数个数的特征,然后揭示概念。基于这两版教材,再结合学生通过前段的学习和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并且积累了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这些都为他们自主探索“质数、合数”的概念,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于是在这个环节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你能写出1-12各数的因数吗?你能根据它们因数个数的特点分分类吗?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台数?1-20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这三个向题属于进阶式探究问题串,整体指向学什么,也就是对质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逐个指向怎么学:以找因数出发,再根据因数的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最后揭示概念,再运用概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从而理解记忆。在有了学习路径后,还要给学生提示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具体该如何操作,比如如第一个问题的写一写,提示学生要做好数据的记录,方便下一环节的观察比较;第二个问题的比一比、分一分,提示学生要观察比较,再根据因数的个数的规律进行分类;第三个问题的看看书、找一找,则是提示学生要看书揭示概念,再根据概念分别找出1-20中的质数和合数,进一步巩固概念。在问题串的基础加上操作提示作为台阶,学生在探究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三、学科如何
最后学生学得如何?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理解質数和合数的概念,能否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本节课设计的问题是你会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制作一个质数表吗?这个问题来源于人教版教材的例1,在探究环节学生已经找出了1-20的质数和合数,在这里则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找出10。以内的质数,在制作质数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建模。
整节课,将教材呈现的知识进行分析,整合,提炼出问题和问题串,以问题的提出为学习的开始,以问题的解决为学习的结束。问题主线有了,如何呈现既方便老师教,也方便学生学呢?我们设计了一个特别的载体——学习单!
四、载体一一学习单
学习单分三个栏目,问题引发栏目指向学什么,填写的内容是引发的问题和问题凝练的路径;探究活动指向怎么学,填写的内容是由本原性问题分解的的3个左右子问题组成的问题串,为探究提供路径或支架,凸显结构化思维;问题解决指向学得如何,填写的内容是建立的模型、解决的问题和无边界。实质上是教师和学生的自评,检验问题解决得如何。纵观整张学习单,问题贯穿于一节课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凸显知识建构,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
教师单是在学生单的基础上加人建立的模型和操作要点,里面是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与课堂实施的脚手架,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实施。
数学间题教学借助学习单,促进学生在本原性问题的驱动下,通过主动探究形成知识的问题结构和认知框架,变碎片化学习为结构化学习,变模糊的学习为可见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吏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格,促使学生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化。
以向题为主线的教学,“问题”是教师基于教材凝练的,学习内容紧扣教材,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在这里我们将学什么指向问题,怎么学指向问题探究,学得如何指向问题解决。以《质数和合数》一课为例:这节课要学什么,该怎么学,学生又学得如何?
一、华什么
首先,这节课要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这是.个知识点,该怎样将这个知识点转化为间题呢?质数和合数实质上是我们以一个数所含因数个数为标准对数进行的分类。核心在于因数个数,于是将什么是质数改为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征?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因数和倍数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先通过学生熟知的找2、7、12的因数,到数它们因数的个数,引导学生发现它们因数的个数有多有少,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因数的个数到底有什么特征?”。
二、怎么学
在明确学什么以后,学生应该怎么学呢?我们要对本原性问题“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征?”进行分解,质数和合数的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学生生活实例去进行诠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问题串的设计上,我们可以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我们先来看一下人教版教材是如何编排的,它首先是找1~20各数的因数,再观察因数个数的规律,然后进行分类,最后揭示概念;再来看北师大版的教材,它是通过拼长方形的活动,来找因数,然后观察数据,让学生得到因数个数的特征,最后揭示概念并运用。结合两版教材发现,都是先 “找因数”,再观察因数个数的特征,然后揭示概念。基于这两版教材,再结合学生通过前段的学习和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并且积累了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这些都为他们自主探索“质数、合数”的概念,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于是在这个环节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你能写出1-12各数的因数吗?你能根据它们因数个数的特点分分类吗?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台数?1-20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这三个向题属于进阶式探究问题串,整体指向学什么,也就是对质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逐个指向怎么学:以找因数出发,再根据因数的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最后揭示概念,再运用概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从而理解记忆。在有了学习路径后,还要给学生提示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具体该如何操作,比如如第一个问题的写一写,提示学生要做好数据的记录,方便下一环节的观察比较;第二个问题的比一比、分一分,提示学生要观察比较,再根据因数的个数的规律进行分类;第三个问题的看看书、找一找,则是提示学生要看书揭示概念,再根据概念分别找出1-20中的质数和合数,进一步巩固概念。在问题串的基础加上操作提示作为台阶,学生在探究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三、学科如何
最后学生学得如何?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理解質数和合数的概念,能否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本节课设计的问题是你会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制作一个质数表吗?这个问题来源于人教版教材的例1,在探究环节学生已经找出了1-20的质数和合数,在这里则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找出10。以内的质数,在制作质数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建模。
整节课,将教材呈现的知识进行分析,整合,提炼出问题和问题串,以问题的提出为学习的开始,以问题的解决为学习的结束。问题主线有了,如何呈现既方便老师教,也方便学生学呢?我们设计了一个特别的载体——学习单!
四、载体一一学习单
学习单分三个栏目,问题引发栏目指向学什么,填写的内容是引发的问题和问题凝练的路径;探究活动指向怎么学,填写的内容是由本原性问题分解的的3个左右子问题组成的问题串,为探究提供路径或支架,凸显结构化思维;问题解决指向学得如何,填写的内容是建立的模型、解决的问题和无边界。实质上是教师和学生的自评,检验问题解决得如何。纵观整张学习单,问题贯穿于一节课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凸显知识建构,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
教师单是在学生单的基础上加人建立的模型和操作要点,里面是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与课堂实施的脚手架,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实施。
数学间题教学借助学习单,促进学生在本原性问题的驱动下,通过主动探究形成知识的问题结构和认知框架,变碎片化学习为结构化学习,变模糊的学习为可见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吏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格,促使学生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