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代是中国古琴艺术集大成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为古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沃土和雨露。并且,这一时期的琴学理论对现当代古琴艺术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有更多的借鉴价值。这一时期大量的琴学谱集、琴学理论专著及优秀古琴音乐作品不断涌现并流传至今成为永世经典。同时,大批的古琴艺术家也在这一时期的有利形势下孕育而生。广陵派及川派古琴艺术的传承也正是在这一沃土和雨露的滋润下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最终成为当代极具影响的古琴艺术流派,同时也是清代诸多古琴流派中较有代表性的流派。
【关键词】:广陵派;川派;清代古琴流派
一、广陵琴派的专著、传承及影响
广陵琴派视扬州琴家徐常遇为创派祖师。徐常遇字二勋,号五山老人。清顺治时期人。其师承不详,琴风近于虞山派。对古琴艺术最大的贡献为开创了广陵派及编著传世现存的《澄鉴堂琴谱》,其谱是由《琴谱指法》和《响山堂琴谱》合成而来,共收录琴曲37首。从其编著的《澄鉴堂琴谱》中收录的乐曲和使用的体系可以看出,他的演奏风格受到虞山派影响很深。乐谱中有22曲与虞山派宗师徐青山所编著的《大还阁琴谱》重名,除对《溪山秋月》和《双鹤听泉》有较大改动之外,其余乐曲仅是加了部分个人演奏的处理,或者是对古谱乐段的划分不同,如《雉朝飞》、《离骚》等曲。其长子徐周臣、三子徐晋臣得其真传。
除《澄鉴堂琴谱》之外,《五知斋琴谱》是近代以来中国古琴界流传最广的谱本,它是由清代扬州著名琴家徐祺经过三十余年潜心研究各家各派的传谱所编著而成。乐谱中所收33曲,包含《澄鉴堂琴谱》中的21首乐曲,兼收金陵、吴、蜀各派琴曲12首。如:《墨子悲丝》、《普庵咒》等。其谱所收琴曲同样以虞山派琴曲为主,并受虞山派影响较大。但乐谱在选择旧曲汇编时,并不循规蹈矩,而是独具匠心、锐意创新。如:樂曲《墨子悲丝》来源于吴声熟派,但经徐氏之手乐曲在以吴声的清婉含蓄风格为主的同时,融入了川派刚劲豪迈、金陵派抑扬顿挫、中州派高古端严的琴风,使乐曲形成了融各派之长的独特风格。而这也正是广陵派在虞山派清淡古朴琴风基础上形成细腻洒脱琴风的根源所在。其子徐俊得其传。
至清代中叶,随着《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的问世,广陵派古琴艺术的发展进入到了鼎盛时期。徐常遇之孙徐锦堂弟子,吸收了《律吕正义》及王坦《琴旨》,编谱命名为《自远堂琴谱》,收曲82首。除《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中的45首乐曲之外,还收录了《龙翔操》、《梅花三弄》、《幽兰》等45个新曲。并在论著中强调了:“三弦为宫”的方法,提出了“曲传音节,传其神妙”、“吟猱立体为用”的学术观点,为奠定和促进广陵琴派“音随意走,意与妙和”、“跌宕多变,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释先机法师、颜夫人得其真传。颜夫人弟子梅植之、符南樵等,先机法师弟子释明辰、袁澄、秦维瀚等,皆为广陵派著名琴家。
编著了《蕉庵琴谱》的扬州琴家秦维瀚(约1816―约1868),字延青,号蕉庵。《蕉庵琴谱》是广陵琴派的晚期琴谱。收录了琴家秦维瀚最擅长的琴曲32首。如:《渔歌》、《墨子悲丝》、《佩兰》、《梅花三弄》、《龙翔操》等。他主张演奏时技法的轻重缓急运用要根据曲情的需要,为广陵琴派最终形成“音随意走,意与妙和”、“跌宕多变,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孙檀生、孙绍陶父子,以及乔子衡、解石琴等得其传。而孙绍陶的弟子张子谦、刘少椿皆为现代广陵派古琴艺术大师,培养了一大批当代古琴艺术家。广陵琴派的传承生生不息,影响深远。
二、川派古琴艺术的传承及影响
川派亦称蜀派,琴学由来已久。在唐代川派古琴艺术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峰时期。大诗人李白在《听蜀僧弹琴》中描述到:“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大琴学家赵耶利将蜀声的艺术风格总结为“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川派古琴发展到清代中后期迎来了第二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后人一致认为川派古琴近现代的鼻祖为清代四川青城山皇观道士张合修。张合修字孔山、号半髯子(生卒年不详)。张氏曾师从著名琴家冯彤云习琴多年,尽得其妙。咸丰年间(1851―1861),张在青城山当道士时开坛授琴,一时学众甚多。但张氏本人常年云游在外,常与道士杨紫东、《钱氏十操》的作者钱绶詹交流琴艺。其1875年被知县唐彝铭请到家中作为清客,并将唐氏历经多年搜集的琴谱141首汇编为《天闻阁琴谱》。乐谱由张孔山弟子清进士叶宗(字介福)校订及资助于次年出版发行。这是明清以来收录琴曲最多的古琴谱集。琴谱中除收录琴曲外,还包含古琴美学、上弦法、古琴律学等相关学术内容。其中《高山》、《流水》、《孔子读易》、《醉渔唱晚》、《普庵咒》等琴曲最具特点。琴谱中尤以张孔山所传被海内外琴家称为七十二滚拂的琴曲《流水》最为出名。1977年8月22日,由美国“航天者”号太空飞船携带送上太空,作为送给宇宙高级生物的礼物的镀金唱片,就是张孔山所传古琴曲《流水》。而在唐以前,《高山流水》原为一曲,前半曲描写高山,表现“仁者乐山”,后半曲描写流水,表现“智者乐水”,自唐代分为两曲以来,后人的传本大都不能连奏,唯张孔山的传本,在古谱上独有创新,除增加了大篇幅“滚”、“拂”指法以造水流之声势外,两曲节奏气脉相同,可分可合。
张孔山一生云游四方,琴生甚多,以嫡传弟子四川华阳顾玉成(号少庚,别署百瓶老人。1837―1906)最为出名。顾氏曾用精楷亲书川派琴谱《百瓶斋琴谱》以宅号命名为《顾氏百瓶斋传本》,琴谱以卷上、卷下、卷外三卷立卷。卷首录有指法,三卷录有琴曲《高山》、《流水》、《鸥鹭忘机》、《孔子读易》、《墨子悲丝》、《秋江夜泊》、《秋塞吟》、《普庵咒》、《醉渔唱晚》、《风雷引》、《潇湘水云》、《忆故人》等共24操。其中琴曲《忆故人》是四川双桂堂竹禅上人在光绪年间(1875―1898)传给庐陵古琴家彭筱香的谱本,后收录在彭筱香之子彭祉卿整理的家传的《理琴轩琴谱》中。1899年,顾玉成与彭筱香同地为官,经常切磋琴艺,百瓶老人用琴曲《普庵咒》与筱香老人所用的琴曲谱本《忆故人》进行互换。两人在切磋琴艺时对琴互授,因而《忆故人》得以流传至华阳顾氏家族。顾氏之琴风格遒劲,与流传于江浙一带的虞山、金陵的风格迥然不同,为当今川派古琴最终形成雄伟苍健、潇洒奔放、圆厚饱满、音声精粹、心手相应、音舒韵远的艺术特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侄顾劲秋、长子顾哲卿、次子顾卓群得其传。而后顾氏兄弟在湖南创立了中国琴乐史上较早的琴社南熏琴社(1911),開创顾氏古琴艺术在湘江流域的传播,并开始了同江浙、吴越琴人琴艺的交流。后顾氏兄弟受聘于山西文教会,在那里组建了元音琴社(1918),把顾氏古琴艺术传到了秦晋大地。顾哲卿的琴艺传其子顾梅羹(1899―1990),顾梅羹次子顾泽长、孙顾永祥继承华阳顾氏家族琴艺。顾氏家族是推动中国近现代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传承者,也是唯一在同姓直系家族中将古琴艺术递传五世的古琴世家。
而张孔山弟子叶介福一脉,通过其女叶婉贞―柳州知府廖文甫(叶婉贞弟子)―喻绍泽、喻绍唐(廖文甫外甥)―曾成伟(喻绍泽外孙)―曾河(曾成伟之子)将川派琴艺得以发扬。
终上所述,我们通过清代两个极具代表性的琴派,广陵派及川派琴学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从部分层面看到古琴艺术在清代的繁盛发展。清代是中国古琴艺术集大成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为古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沃土和雨露。这一时期大量的琴学谱集、琴学理论专著及优秀古琴音乐作品不断涌现并流传至今成为永世经典。同时大批的古琴艺术家也在这一时期的有利形势下孕育而生。广陵派及川派古琴艺术的传承也正是在这一沃土和雨露的滋润下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最终成为当代极具影响的古琴艺术流派。
参考文献:
[1]许健.琴史初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2]章华英.古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广陵派;川派;清代古琴流派
一、广陵琴派的专著、传承及影响
广陵琴派视扬州琴家徐常遇为创派祖师。徐常遇字二勋,号五山老人。清顺治时期人。其师承不详,琴风近于虞山派。对古琴艺术最大的贡献为开创了广陵派及编著传世现存的《澄鉴堂琴谱》,其谱是由《琴谱指法》和《响山堂琴谱》合成而来,共收录琴曲37首。从其编著的《澄鉴堂琴谱》中收录的乐曲和使用的体系可以看出,他的演奏风格受到虞山派影响很深。乐谱中有22曲与虞山派宗师徐青山所编著的《大还阁琴谱》重名,除对《溪山秋月》和《双鹤听泉》有较大改动之外,其余乐曲仅是加了部分个人演奏的处理,或者是对古谱乐段的划分不同,如《雉朝飞》、《离骚》等曲。其长子徐周臣、三子徐晋臣得其真传。
除《澄鉴堂琴谱》之外,《五知斋琴谱》是近代以来中国古琴界流传最广的谱本,它是由清代扬州著名琴家徐祺经过三十余年潜心研究各家各派的传谱所编著而成。乐谱中所收33曲,包含《澄鉴堂琴谱》中的21首乐曲,兼收金陵、吴、蜀各派琴曲12首。如:《墨子悲丝》、《普庵咒》等。其谱所收琴曲同样以虞山派琴曲为主,并受虞山派影响较大。但乐谱在选择旧曲汇编时,并不循规蹈矩,而是独具匠心、锐意创新。如:樂曲《墨子悲丝》来源于吴声熟派,但经徐氏之手乐曲在以吴声的清婉含蓄风格为主的同时,融入了川派刚劲豪迈、金陵派抑扬顿挫、中州派高古端严的琴风,使乐曲形成了融各派之长的独特风格。而这也正是广陵派在虞山派清淡古朴琴风基础上形成细腻洒脱琴风的根源所在。其子徐俊得其传。
至清代中叶,随着《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的问世,广陵派古琴艺术的发展进入到了鼎盛时期。徐常遇之孙徐锦堂弟子,吸收了《律吕正义》及王坦《琴旨》,编谱命名为《自远堂琴谱》,收曲82首。除《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中的45首乐曲之外,还收录了《龙翔操》、《梅花三弄》、《幽兰》等45个新曲。并在论著中强调了:“三弦为宫”的方法,提出了“曲传音节,传其神妙”、“吟猱立体为用”的学术观点,为奠定和促进广陵琴派“音随意走,意与妙和”、“跌宕多变,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释先机法师、颜夫人得其真传。颜夫人弟子梅植之、符南樵等,先机法师弟子释明辰、袁澄、秦维瀚等,皆为广陵派著名琴家。
编著了《蕉庵琴谱》的扬州琴家秦维瀚(约1816―约1868),字延青,号蕉庵。《蕉庵琴谱》是广陵琴派的晚期琴谱。收录了琴家秦维瀚最擅长的琴曲32首。如:《渔歌》、《墨子悲丝》、《佩兰》、《梅花三弄》、《龙翔操》等。他主张演奏时技法的轻重缓急运用要根据曲情的需要,为广陵琴派最终形成“音随意走,意与妙和”、“跌宕多变,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孙檀生、孙绍陶父子,以及乔子衡、解石琴等得其传。而孙绍陶的弟子张子谦、刘少椿皆为现代广陵派古琴艺术大师,培养了一大批当代古琴艺术家。广陵琴派的传承生生不息,影响深远。
二、川派古琴艺术的传承及影响
川派亦称蜀派,琴学由来已久。在唐代川派古琴艺术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峰时期。大诗人李白在《听蜀僧弹琴》中描述到:“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大琴学家赵耶利将蜀声的艺术风格总结为“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川派古琴发展到清代中后期迎来了第二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后人一致认为川派古琴近现代的鼻祖为清代四川青城山皇观道士张合修。张合修字孔山、号半髯子(生卒年不详)。张氏曾师从著名琴家冯彤云习琴多年,尽得其妙。咸丰年间(1851―1861),张在青城山当道士时开坛授琴,一时学众甚多。但张氏本人常年云游在外,常与道士杨紫东、《钱氏十操》的作者钱绶詹交流琴艺。其1875年被知县唐彝铭请到家中作为清客,并将唐氏历经多年搜集的琴谱141首汇编为《天闻阁琴谱》。乐谱由张孔山弟子清进士叶宗(字介福)校订及资助于次年出版发行。这是明清以来收录琴曲最多的古琴谱集。琴谱中除收录琴曲外,还包含古琴美学、上弦法、古琴律学等相关学术内容。其中《高山》、《流水》、《孔子读易》、《醉渔唱晚》、《普庵咒》等琴曲最具特点。琴谱中尤以张孔山所传被海内外琴家称为七十二滚拂的琴曲《流水》最为出名。1977年8月22日,由美国“航天者”号太空飞船携带送上太空,作为送给宇宙高级生物的礼物的镀金唱片,就是张孔山所传古琴曲《流水》。而在唐以前,《高山流水》原为一曲,前半曲描写高山,表现“仁者乐山”,后半曲描写流水,表现“智者乐水”,自唐代分为两曲以来,后人的传本大都不能连奏,唯张孔山的传本,在古谱上独有创新,除增加了大篇幅“滚”、“拂”指法以造水流之声势外,两曲节奏气脉相同,可分可合。
张孔山一生云游四方,琴生甚多,以嫡传弟子四川华阳顾玉成(号少庚,别署百瓶老人。1837―1906)最为出名。顾氏曾用精楷亲书川派琴谱《百瓶斋琴谱》以宅号命名为《顾氏百瓶斋传本》,琴谱以卷上、卷下、卷外三卷立卷。卷首录有指法,三卷录有琴曲《高山》、《流水》、《鸥鹭忘机》、《孔子读易》、《墨子悲丝》、《秋江夜泊》、《秋塞吟》、《普庵咒》、《醉渔唱晚》、《风雷引》、《潇湘水云》、《忆故人》等共24操。其中琴曲《忆故人》是四川双桂堂竹禅上人在光绪年间(1875―1898)传给庐陵古琴家彭筱香的谱本,后收录在彭筱香之子彭祉卿整理的家传的《理琴轩琴谱》中。1899年,顾玉成与彭筱香同地为官,经常切磋琴艺,百瓶老人用琴曲《普庵咒》与筱香老人所用的琴曲谱本《忆故人》进行互换。两人在切磋琴艺时对琴互授,因而《忆故人》得以流传至华阳顾氏家族。顾氏之琴风格遒劲,与流传于江浙一带的虞山、金陵的风格迥然不同,为当今川派古琴最终形成雄伟苍健、潇洒奔放、圆厚饱满、音声精粹、心手相应、音舒韵远的艺术特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侄顾劲秋、长子顾哲卿、次子顾卓群得其传。而后顾氏兄弟在湖南创立了中国琴乐史上较早的琴社南熏琴社(1911),開创顾氏古琴艺术在湘江流域的传播,并开始了同江浙、吴越琴人琴艺的交流。后顾氏兄弟受聘于山西文教会,在那里组建了元音琴社(1918),把顾氏古琴艺术传到了秦晋大地。顾哲卿的琴艺传其子顾梅羹(1899―1990),顾梅羹次子顾泽长、孙顾永祥继承华阳顾氏家族琴艺。顾氏家族是推动中国近现代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传承者,也是唯一在同姓直系家族中将古琴艺术递传五世的古琴世家。
而张孔山弟子叶介福一脉,通过其女叶婉贞―柳州知府廖文甫(叶婉贞弟子)―喻绍泽、喻绍唐(廖文甫外甥)―曾成伟(喻绍泽外孙)―曾河(曾成伟之子)将川派琴艺得以发扬。
终上所述,我们通过清代两个极具代表性的琴派,广陵派及川派琴学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从部分层面看到古琴艺术在清代的繁盛发展。清代是中国古琴艺术集大成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为古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沃土和雨露。这一时期大量的琴学谱集、琴学理论专著及优秀古琴音乐作品不断涌现并流传至今成为永世经典。同时大批的古琴艺术家也在这一时期的有利形势下孕育而生。广陵派及川派古琴艺术的传承也正是在这一沃土和雨露的滋润下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最终成为当代极具影响的古琴艺术流派。
参考文献:
[1]许健.琴史初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2]章华英.古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