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初中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一,如何站在创新的高度进行语文教学,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全面发展 终身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
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初中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一,如何站在创新的高度进行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走进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追求个性化
1、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1)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的处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这样可使初一的同学比较直观地熟悉课文,并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2)找准教学“突破口”。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时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突破口”等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2、个性化的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如《荔枝蜜》教学的导入,采用音像资料导入,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然后谈感性认识——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同学发言后,教师导入课文学习——“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将学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的“其乐融融”。
三、可持续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彰显人文性,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课堂教学的内涵,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1、“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要从学生已有的体验和实际水平开始,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和细节描写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来探讨一下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种答案:(1)慷慨大方、重义轻财(事例:请史进、李忠喝酒,向金家父女赠银,倾听金家父女诉苦,帮助其逃生);(2)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事例:痛打郑屠,帮助金家父女);(3)性急如火、心细如发(事例:听完哭诉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4)勇而有谋、胆大心细(事例:先救助金家父女脱险再惩处郑屠,质问郑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斥骂郑屠“诈死”从容退却)。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理论上曾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地渗透于现代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1)要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春》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春》描绘的是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歌颂的是一种生命美;《驿路梨花》赞扬的是一种心灵美;《麦琪的礼物》表达的是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抒发的是一种社会美……《背影》是品味无言的真爱。(2)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细致分析、理解的过程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最终达到提高审美的综合素质。
3、利用自主探索,激活创新思维。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全面发展 终身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
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初中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一,如何站在创新的高度进行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走进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追求个性化
1、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1)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的处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这样可使初一的同学比较直观地熟悉课文,并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2)找准教学“突破口”。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时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突破口”等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2、个性化的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如《荔枝蜜》教学的导入,采用音像资料导入,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然后谈感性认识——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同学发言后,教师导入课文学习——“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将学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的“其乐融融”。
三、可持续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彰显人文性,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课堂教学的内涵,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1、“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要从学生已有的体验和实际水平开始,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和细节描写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来探讨一下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种答案:(1)慷慨大方、重义轻财(事例:请史进、李忠喝酒,向金家父女赠银,倾听金家父女诉苦,帮助其逃生);(2)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事例:痛打郑屠,帮助金家父女);(3)性急如火、心细如发(事例:听完哭诉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4)勇而有谋、胆大心细(事例:先救助金家父女脱险再惩处郑屠,质问郑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斥骂郑屠“诈死”从容退却)。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理论上曾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地渗透于现代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1)要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春》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春》描绘的是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歌颂的是一种生命美;《驿路梨花》赞扬的是一种心灵美;《麦琪的礼物》表达的是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抒发的是一种社会美……《背影》是品味无言的真爱。(2)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细致分析、理解的过程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最终达到提高审美的综合素质。
3、利用自主探索,激活创新思维。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