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教育孩子的父母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h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04年3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深入贯彻,随着我国2007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了极大地改善,在实施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提高了我国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水平。然而,依赖于每个父母实施的家庭教育现状却令人担忧,尤其是在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今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社会氛围,父母个性、学习背景、成长经验、就业状况和生活压力让许多父母无法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一些父母不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造成孩子归属感缺失。人的归属感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给予生命的尊敬,体现了孩子对父母情感的依托,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爱心的认同,体现了孩子自觉承担对父母付出回报的责任和感情,这种责任的社会化和感情的外在表达将使孩子拥有巨大的内在成长驱动力,从而使孩子在身体发育的自然过程中,在心理成长和个体社会化不断提升中,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并建立起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自立、自强、自为地走向社会舞台。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家庭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家庭如农民、农民工、未就业人员和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生活水平低下,有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有的孩子父母婚姻异常,正常的家庭组成不健全,造成单亲、重组、隔代抚养和旁亲监护抚养孩子的情况愈发严重,数量增大;还有的父母因个性、收入等原因,吵架打闹不止,缺乏互敬互爱。家庭的不和谐和生活的动荡让未成年人连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有的孩子对父母失去归属感、对家庭失去信心。一般来说,得不到家庭温暖和关爱的孩子,其人格特点表现出攻击性和反叛性,由于在家庭里成长的社会化过程受阻,他们容易接受社会周边不良因素的诱惑,极易走入歧途。媒体不时披露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和案件数据,一方面让人们惊秫,另一方面也让人清楚地看到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
  二是父母思想陈旧,给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不当,严重地阻碍孩子的成长、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有的父母把孩子从精神到肉体、甚至生命都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尊重生命价值,报纸披露的“孩子闯祸父亲迫其裸体游街”,“ 10岁男孩抽烟打架偷窃,被父亲用狗链锁2年” 等是这种情形的极端案例;相当一部分父母人才观念狭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思想根深蒂固,“望子成龙”,“逼子成龙”,成为孩子成长的“魔咒”。盲目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孩子的个性成长,孩子的人格尊严常常受到侵害。由于心理需求和自我成长不能实现,造成许多孩子精神扭曲,形成不良的品行。许多父母看不到孩子因家庭教育的失败,后面潜伏的是一个家庭的失败,并且使孩子个体遭受百分之百失败的后果。当前社会遇到的毕业大学生就业困难,在政府、学校和企业担起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学生技能的责任同时,父母也应该反思家庭教育,特别是普遍的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倾向,已经导致我们的孩子生存能力不强、创造能力弱、责任感缺失的不当,并导致许多青年人在就业市场上、在创业征途上信心不足、竞争力不强。
  三是父母学习能力差,不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一起面对未来之路。许多年轻夫妇是在思想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时,孩子就已经降临世间,怎样抚养、教育孩子既没有学习也没有得到过专门训练;少数父母虽然看了一些书,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无法保证,常常让他们莫衷一是。于是,绝大多数的父母开始运用自然产生的权力“管孩子”,替代了自己依法教育、抚养孩子的义务实现。由于父母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没有掌握好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不能了解孩子处于各个成长阶段的内心所思和心理所需,多数家庭只能按照老辈的经验对待出涉人世的孩子,“一喊、二骂、三打、四窃(孩子隐私权)、五夺(孩子财产权)”普遍存在于中国家庭中,从孩子出生到离开家庭,就是这老一套。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先验地布下一个命题“能够生育孩子的父母自然就能抚养和教育孩子”,孟子曾质疑这一认识的荒谬,指出“未有学养而后嫁”,没有人能在生儿育女前就学会如何教育孩子,没有人不需要学习就无师自通。相当多的父母及监护人不懂也不能依法教育、抚养,不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规律和方法,不能够给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以积极的人文关怀、心理关注和成长指导,从而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发育迟缓,人格不健全。被“管”出来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被打骂虐待、貌似“爱”的严管监控和承受“特长”学习下的孩子,其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往往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充分保护,孩子精神遭受创伤,学习兴趣下降,社交焦虑加深,心理形成逆反,能力提高缓慢,孩子快乐地成长在这里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句空话。
  四是有的父母及监护人自身素质差,缺乏爱心,社会角色顽劣,给孩子带来很坏的影响和更为严重的后果。由于父母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许多孩子现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失落和疲劳积淀,内心冲突激烈,他们不能在家庭里得到人文关怀和亲情的雨润,不能在父母的身上看到人生实践的希望和前途,从而导致部分孩子游走在社会边缘,内心绝望,还有的孩子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自暴自弃,他们非常容易遭到不法侵害或侵害他人,严重情形的自我伤害甚至自我剥夺生命也不乏其例。
  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时间最早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是养成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陶冶气质,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环节。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为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抑制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强化社会教育的积极因素,而且,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使人终生受益。良好的家庭教育还能够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善恶、是非、美丑的正确判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高尚的品格,在诱导感化中获得向善的心性,在模仿学习中培养出生活的能力,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开放的世界需要自信、自立、自强、自为的人,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让儿童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提高孩子父母的素质和他们实施积极家庭教育的能力,“孩子有问题,父母来‘吃药’”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每位父母都应该认识到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成长的,父母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站得有多高,孩子就能站得有多高。
  教育父母,应该从父母自学和对父母开展社会教育两个方面来加强。前者强调,每位父母自己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抱着培养孩子也是一种事业的理念,加强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通过互相观察,亲切体验,深入交流,通过向历史思想学习,向生活实践学习,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认识孩子,用理性质问每个生活细节、每个行为习惯、每个心理异动,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科学的教育、心理知识,寻求符合自己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后者则主要是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动员宣传、教育、妇联、文化和司法等行政、社会资源,加强宣传和研究,弘扬先进的教育理念,普及科学的教育规律,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积极开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培训班,借鉴古今中外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吸取失误教训,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同时,还应该提倡社会各种组织和单位深入基层,依法开展有关对父母的培训,提高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抑制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其他文献
引言:“家庭教育”与“国际传播”,似乎是关系不大的两个概念,为何将两者放在一起探讨?  “国际传播”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①“家庭教育”是指家庭范畴内的全人教育。②  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教育改革”的目标是面向世界,面对未来。然而,“教育改革”不仅仅针对学校教育,必须针对教育的整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基础性的体系”
期刊
一、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2009年 “十一”长假之后,笔者随机抽取内蒙古自治区郊区的四所学校,并随机选取六年级班级中的407名学生,共发放407份问卷。问卷当场发放,等学生做完,当场收回,共回收问卷407份,回收率100%。经过严格的统计处理,剔除7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40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为98.28%。问卷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期刊
一、研究背景及检视    1.现有研究  对青少年“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的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西方对“反向社会化”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早期更多的将视线聚焦在“正向社会化”上,涂尔干就是从正向社会化的角度首先提出了社会化的概念。二战后的西方,急速的社会变迁对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发起了挑战。在变迁的社会中,面临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亲代逐渐丧失了以往的权威,杰弗里·戈诺注意到由于迁徙到
期刊
看教育的视野有大与小、宽与窄的不同,视野大的、宽的,从社会、从未来、从世界看学校和家庭里的教育和孩子的培养,能看出许多东西;视野小的、窄的,从能不能考上上级学校、升学率、考大学看教育,结果把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都看少了。教育是跨度极大的分有若干阶段的工程,如果父母和老师的视野不够用,许多问题的重要性是看不到的:  1看不出来思想品德的重要,会认为“学习好就行了”;  2看不出文学、历史、哲学、地理
期刊
引言    家庭是人们接受“人之初”教育的场所,在这最初的生活环境里,家长是启蒙老师,担负着较为重要的责任。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家长的职责更为重要。特殊儿童对家长的依赖性以及自身较弱的独立性致使特殊儿童家长承担着比普通儿童家长更为重要的角色。  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会:入学和质量”(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Need
期刊
近十年来,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尤其是对父亲缺失儿童的研究,日益显示出了父爱缺失的弊端。从性别角色来讲,由于男性和女性在思维方式、气质类型、社会认知、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父亲、母亲对孩子成长的不同方面的影响。人们常常认为母亲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孩子也往往更依恋自己的母亲,但是,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父亲角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不止在
期刊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温总理近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中小学还要建立家长委员会,不断完善学校科学民主决策和评价机制”。  中小学家委会久已有之,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家委会变味为“收钱会”、“联谊会”,形同虚设。家委会能否帮助解决中小学“乱收费”等痼疾?如何担起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监督评价教学行为的重任?如何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突
期刊
目前农村家长对子女都抱有很大的期望,对孩子关照呵护有佳,一心想让孩子出类拔萃,走出农村走进大都市,因此在教育时时有偏差,往往事不如愿。笔者最近做了一次调查:    一、调查的形式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谈话了解相结合的方法。被调查对象为县城以下农村家庭,子女为上初中和小学的父母。    二、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是:1.你认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是(①关注、辅导孩子的学习;②关注孩
期刊
家庭教育深化实施在我校已进行了五年,可以说,我们一直坚持家庭教育首席地位,树立“和谐育人为本”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有作用,提高了家长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提升,走出了一条优质高效的办学之路。    一、整体规划,完善机制,使家庭教育工作体系化    2005年,我校依据《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制定了《家庭教育
期刊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以及与其相联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的限制,加之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些农村移民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难以解决孩子进城就学将要面临的诸多困难。因而,他们大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管。目前,由于家庭缺失和家庭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