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是“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它是我们研究马克思哲学精神的道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经典文本。其第八条说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的伟大性体现在何处?提纲的第八条一共两句话,却带给了我们关于“实践”、“社会生活”以及“神秘东西”和“神秘主义”的概念的无尽思考。
关键词:提纲;实践;神秘主义
一、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不要停留在观念中,去行动就是实践,然而这却不是哲学中对于实践的用法。哲学中对于词语的用法极为严苛,这也是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清晰对语言的正确用法。因而,在西方哲学的传统里对实践有一种确定用法,即“创生或改变人与人关系的活动”,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要说到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如何而来?古希腊在经过自然哲学的阶段后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智者学派首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但是智者学派关于社会关系的创生的根据得出的是相对主义的结论,关于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体系并没有真理可言。而苏格拉底反对这种结论,他开始研究社会关系的真实基础究竟在哪,人类社会价值的根基在哪?他得出的结论是——从理性中寻找。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有意为恶,无意为善,作恶者对于自己恶性的辩护同时也是一种对善的认定。而这种对善的认定不是感觉,是一种理性。知识、理性活动就是创生、改变人与人关系的活动,于是理性的发挥就是实践,用理性建立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实践”的理性用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实践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一种传统,给哲学一个实践的维度,研究人类社会伦理的根据。
从苏格拉底以来,“实践”的用法就是“创生或改变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总是将其误用为“对某种观念或知识的应用”,将其理解为Practice。而根据西方哲学传统来看,真正的“实践”概念应当对应Praxis一词,因为这个词中带有艺术实践的含义,这才具有一种创生性。于是我们再次明确这个概念,“实践”必须带有创生性,创生社会关系。
马克思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实践并不发生在精神活动领域。社会关系并不靠宗教活动、哲学活动或者科学活动(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创立,而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创立的。这就意味着有一个新的问题—一如何理解人类的物质生产运动。提到物质生产,它给我们的第一个领会就是就是生产出物质资料、生活资料,提供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质产品,让我们得以在自然界中存活,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但是,正是这种物质生产运动,是整个社会世界的来历,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这个世界。物质生产运动的结果其实是两大产品,除了直接的物质产品以外,还有一大产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正是被物质运动生产出来的,于是物质生产就具有了一种实践的意义。
二、社会生活的概念
根据此“实践”的定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建构人与人的关系的。这仿佛是一种同义反复,因为我们已经提到了“社会”——社会生活在建构社会,这个“生活”已经在社会中了同时还在建构社会,于是我们在这种同义反复里也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它不是泛泛而谈社会生活,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但是马克思曾说过“我们在政治生活中过的是一种抽象的共同体生活。”这种政治共同体是抽象的,因为它没有感性的真实性。因此对“社会生活”的含义必须加以限制,它不是泛泛而论的宗教生活、政治生活或者学术生活,而是指具有感性、真实性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与人的感性交往。
马克思认为用观念来批判世界,用新观念来批判旧观念这种理论、观念间的批判并不能触动现实世界本身,现实世界的改变在于自我批判,它是实践的,它不断创生或改变自有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是自我批判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即它在本质上是自我批判的,不是依赖观念来批判的,是自己在创生或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于是这种“社会生活”就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谈到的“生活世界”概念,这种“生活世界”并不是由各式各样的范畴所规定出的“事实世界”。
三、神秘东西与神秘主义
通过以上,我们明确了实践或者说感性活动或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没有人类的活动也就没有人类社会,所以整个社会(社会关系)的根据就在于实践。如果把人看作是社会关系的存在物,那么人的根据也就在于实践,实践创立了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了人类社会。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神秘东西”指的就是宗教世界。宗教异化发生在世俗基础中,我们应当从世俗基础中的实践来理解它。由宗教异化导致的神秘世界,一旦把整个社会生活的根据理解为实践,那么导致这种神秘东西的原因的现实根据也就找到了。这就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向,因此马克思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根據在于社会存在。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费尔巴哈只纠缠于这个“神秘世界”本身,却并没有找到这背后的根源,马克思面对的却是整个思辨哲学。纵观《提纲》全文,实践的观点贯穿始终,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完成了使哲学从解释世界的工具成为改造世界的工具的伟大变革。而关于马克思的实践观,在《提纲》之外依旧有许多值得我们不断研究探讨下去的地方。
关键词:提纲;实践;神秘主义
一、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不要停留在观念中,去行动就是实践,然而这却不是哲学中对于实践的用法。哲学中对于词语的用法极为严苛,这也是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清晰对语言的正确用法。因而,在西方哲学的传统里对实践有一种确定用法,即“创生或改变人与人关系的活动”,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要说到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如何而来?古希腊在经过自然哲学的阶段后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智者学派首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但是智者学派关于社会关系的创生的根据得出的是相对主义的结论,关于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体系并没有真理可言。而苏格拉底反对这种结论,他开始研究社会关系的真实基础究竟在哪,人类社会价值的根基在哪?他得出的结论是——从理性中寻找。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有意为恶,无意为善,作恶者对于自己恶性的辩护同时也是一种对善的认定。而这种对善的认定不是感觉,是一种理性。知识、理性活动就是创生、改变人与人关系的活动,于是理性的发挥就是实践,用理性建立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实践”的理性用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实践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一种传统,给哲学一个实践的维度,研究人类社会伦理的根据。
从苏格拉底以来,“实践”的用法就是“创生或改变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总是将其误用为“对某种观念或知识的应用”,将其理解为Practice。而根据西方哲学传统来看,真正的“实践”概念应当对应Praxis一词,因为这个词中带有艺术实践的含义,这才具有一种创生性。于是我们再次明确这个概念,“实践”必须带有创生性,创生社会关系。
马克思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实践并不发生在精神活动领域。社会关系并不靠宗教活动、哲学活动或者科学活动(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创立,而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创立的。这就意味着有一个新的问题—一如何理解人类的物质生产运动。提到物质生产,它给我们的第一个领会就是就是生产出物质资料、生活资料,提供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质产品,让我们得以在自然界中存活,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但是,正是这种物质生产运动,是整个社会世界的来历,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这个世界。物质生产运动的结果其实是两大产品,除了直接的物质产品以外,还有一大产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正是被物质运动生产出来的,于是物质生产就具有了一种实践的意义。
二、社会生活的概念
根据此“实践”的定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建构人与人的关系的。这仿佛是一种同义反复,因为我们已经提到了“社会”——社会生活在建构社会,这个“生活”已经在社会中了同时还在建构社会,于是我们在这种同义反复里也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它不是泛泛而谈社会生活,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但是马克思曾说过“我们在政治生活中过的是一种抽象的共同体生活。”这种政治共同体是抽象的,因为它没有感性的真实性。因此对“社会生活”的含义必须加以限制,它不是泛泛而论的宗教生活、政治生活或者学术生活,而是指具有感性、真实性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与人的感性交往。
马克思认为用观念来批判世界,用新观念来批判旧观念这种理论、观念间的批判并不能触动现实世界本身,现实世界的改变在于自我批判,它是实践的,它不断创生或改变自有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是自我批判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即它在本质上是自我批判的,不是依赖观念来批判的,是自己在创生或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于是这种“社会生活”就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谈到的“生活世界”概念,这种“生活世界”并不是由各式各样的范畴所规定出的“事实世界”。
三、神秘东西与神秘主义
通过以上,我们明确了实践或者说感性活动或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没有人类的活动也就没有人类社会,所以整个社会(社会关系)的根据就在于实践。如果把人看作是社会关系的存在物,那么人的根据也就在于实践,实践创立了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了人类社会。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神秘东西”指的就是宗教世界。宗教异化发生在世俗基础中,我们应当从世俗基础中的实践来理解它。由宗教异化导致的神秘世界,一旦把整个社会生活的根据理解为实践,那么导致这种神秘东西的原因的现实根据也就找到了。这就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向,因此马克思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根據在于社会存在。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费尔巴哈只纠缠于这个“神秘世界”本身,却并没有找到这背后的根源,马克思面对的却是整个思辨哲学。纵观《提纲》全文,实践的观点贯穿始终,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完成了使哲学从解释世界的工具成为改造世界的工具的伟大变革。而关于马克思的实践观,在《提纲》之外依旧有许多值得我们不断研究探讨下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