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常常抵达“不快”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ene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的出現,让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变得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加大了人际交往的频率、交往的半径,有事没事就拨通一下,认识不认识的也常常打进来,烦不胜烦,“手机”真的快成了“手雷”。
  看世间万物真得一分为二,乃至一分为三,譬如手机,给人带来方便,也不断给人制造尴尬。某女士给女儿新谈的男友发短信,邀请他到家里吃饭,女儿的男友有些激动,手一哆嗦,将“好的”回成了“妈的”,估计是用的手写板,这事最后成还是不成,无从知晓,不过有人在网上借机发动大家来了个群策群力:如果你是那个粗心的男青年,该怎么补救呢?——有人说,直接发“不好意思,发错了”;有人说,补发“妈妈,好的”;有人说,紧接着发“短信,收到,谢谢”,连起来便可以理解为“(妈的)短信,收到,谢谢”……还有人挑事说。幸亏是给未来的丈母娘,要是回复的对象是领导,而且是没有娱乐精神的大领导,那就完蛋了,也许该考虑考虑怎么“圆润地离开”。
  网上有好多与短信误会相关的段子:一美女被提拔,短信向领导致谢“让您操心了,一辈子忘不了”,一激动忘了“心”字,信息又让领导的老婆看见,那真是“一辈子忘不了”了;某女给某男短信“你在同事中最出色,跟你在一起很开心,悲催的是,她少打了“出”字。
  这些可能都是经过艺术加工过的,有点虚构、夸张的成分,不过,短信带来的误会,必定每天都在发生,是因为我们粗心马虎不严谨吗?是,也不是,根本的问题可能是我们太享受速度的快了,顺手一写一发,OK。如果亲笔手写,如果口头交流,也会出现失误,但是恐怕不会有这么低级的错误,也不会有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尴尬。
  说个前些年的真事。朋友是某杂志社的主编,热情好客,常常张罗圈子里的好友一起把酒言欢。一次,他设宴招待一位姓陈的老乡,答谢他的关心支持,同时约请数位乡友一起作陪。提前一天,朋友订好包间,精心拟定短信内容,然后分别转发相关人士。当天下午,他便接到两个短信,一个有点莫名其妙的:“谢谢,明天单位有点事,不能到场”;一个是询问式的:“明天的饭局具体线路怎么走?”他有些警觉,自己并没有邀请他们,是谁给透露出去了?既然人家问了,就顺便请上吧,多双筷子而已,然后发去详细的交通线路提示。
  高潮在第二天。晚宴尚未开始,便有几位不速之客到场,朋友心生奇怪,又不好发问,转而现编理由一条:好久不聚了,大家一起喝两杯!结果,本来请的一桌,陆陆续续来了接近三桌人,因为超出既定计划,只好不断加桌、加座,一边加座,一边还有人不断“加盟”……来的都是客,而他们彼此之间有的熟悉,有的不熟悉,朋友作为东道主,自然要出面做个介绍,就在——介绍的时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出了多大岔子。多出的两桌人,全部都姓陈!一定是他前一天发短信,不小心误操作,打开姓陈的通讯录一栏,点了群发!——事情还没有完,第二天,又有几位姓陈的朋友打电话来道歉:对不起,昨天有事没去成,什么时候再聚啊!朋友到此彻底崩溃:是我“对不起”大家啊。
  《手机》或《泰囧》的编剧,如果听到这段故事,一定可以激活灵感,设计出更多有笑点的情节。想起朋友的这段糗事,我总要笑出声来,而笑到最后,便是淡淡的苦涩。这样的窘事,说到底是“快”出来的。悲催的是,我们现在一个个都走上或被赶上了快车道,一路狂奔,不惜“拿命换钱”,只有当身体频频报警之后,才会减下速来,转而“拿钱换命”。
  慢,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想慢已经成为很难的一件事,也因此,梳理社会乱象,到处可以看到诸多“快”的魔影:吃得快——病得快,喝得快——伤得快,长得快——老得快,开得快——撞得快,结得快——离得快……
  生活方式中种种的“快”,引发了人们心理上种种的“不快”。快,往往需要科技支撑,而慢,只要我们耐心等待,压根儿不是什么“高科技”,奇怪,做起来怎么那么难?
其他文献
我想秦始皇焚书是个历史偶然,他刚统治一个大中国,还没来得及了解品味儒家经典的妙处。秦始皇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把儒家的书捧为经典,官方的思想高度一致。  儒家书为什么受到官方如此器重?儒家的書对治国安民或“治民安国”有帮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足见官方态度明确。儒家的书中,充斥着驭民术,这便是“经典”的精妙所在。法家的书《韩非子》的驭民术远远高明于儒家,但封建统治者不推崇法家的书,原因是法家的书太露
期刊
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显然是要得罪烟民了,但考虑到吾等“屁民”身份,也就感到无所谓和无所畏了。   近几年来,随着雾霾的出现,就有了许多雾霾成因论,于是就有人开玩笑地说其中有屁的因素在里面。实际上,屁的因素有多大,无法证明,就如想去证明里面烟的因素有多大一样。   平时,作为一个有点修养,或者说有点羞耻感的人,一般都不会当众放屁,觉得当众放屁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所以就有一个笑话,说是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孩
期刊
《水浒传·第七回》:“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原来高俅新发迹,不曾有亲儿,因此过房这高阿叔高三郎儿子做干儿子。”   文中“螟蛉之子”者,即俗语所谓的“干儿子”。《诗·小雅·小宛》有“螟蛉有子(幼虫),蜾蠃(guǒ luǒ)负(背)之”。螟蛉是桑叶上的小青虫,蜾蠃是一种细腰蜂。古人误以为蜾蠃有雄无雌,无
期刊
一说“文艺青年”,扑面而来的是网上的痛贬,那统统是“比较装,不接地气”的,在网络小说界“文青”更是个贬义词,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一些“思想”“哲理”之类的东西,总是表现出强烈的反商业性,故意不讨好读者……   总而言之,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似乎成了“文青”脱不掉的标签。   “文青”就这么不遭人待见,甚至很反感?我们“50后”“60后”作为“文青”,曾经很是自豪——记忆中的“文青”,曾经与文明、文
期刊
见必有反应,反应产生念想,念想成为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决定人生。因此,一个名不经传的人的一次经见易举,很可能成为他的定身之举。见义勇为的英雄,或见死不救的狗熊,这种身份或身价的定位,是非常时期的缘分现象,是可遇不可求的。也就是说一个有义举基因英雄情结的人,瞬间完成反应到行为的转变,成就英雄之举,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一个胆小如鼠自私唯我的人,在瞅见危险的瞬间,逃躲成为他的第一选择,自然在众人心
期刊
作家史铁生在他的小说《伞若琴弦》中,描写了一对以弹三弦为业的师徒盲人。盲人师傅对盲人徒弟说:“琴盒里有一张能让眼睛复明的药方,但要等你耐心地弹断了1200根琴弦后取出。按方抓药才会有效。”其实,盲人师傅的师傅告诉盲人师傅的是弹断1000根琴弦就够了,但盲人师傅弹断1000根琴弦之后取出药方时,才发现所谓药方不过是一张白纸。为了让自己的徒弟不要因为发现药方是白纸而失望,盲人师傅有意将弹断琴弦的底数加
期刊
民间有种说法,说一个人最幸福的是三大件事:家里没人在牢房,没人在病房,不欠他人债。可见不欠人债,已与自由和健康相提并论。而作为一个搞文字的人,若欠下“文字债”,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南宋豪放派诗人刘克庄在《壬戌首春十九日锁宿玉堂四绝》中曰:“秀师罪我当犁舌,贺母嗔儿欲吐心。老去未償文字债,始知前世业缘深。”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五亦云:“镇日丹铅笑未遑,书生习气总荒唐。文魔字债轮番应,客到
期刊
当今时代,离婚已成平常事,据民政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离婚率已经连续十五年上升,有多达近十个省市的离婚率到了百分之五十左右,最高的超过了百分之六十。  离婚本是两个大人的事情,如果两个人确实无法再生活在一起,自愿地选择分开,别人无权指责和否定。但如果离婚双方已经有了孩子,那么离婚就不再那么简单,也就不再单纯是两个人的事情。  这个不简单、不单纯指的就是孩子。  当然,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我们不
期刊
如今,在我国的音乐界,已届耄耋之年的著名歌唱家李光羲,是舞台上最年长的,被誉为“歌坛上的常青树”。当问起他的“保养秘诀”时,李光羲说,除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外,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心态。他还说:“我一直提醒自己,‘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李光羲关于养生秘诀之“高”见,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高薪不如高寿”,体现的是“淡视名利如浮云,健康颐寿即是神”的超然境界。常言道:“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
期刊
一  如今,不少人感叹:“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一天,一晃一年!”  地球转快了?显然不是,而是人的感觉使然。  缺吃少穿的年代,愁苦交迫,自然觉得度日如年;生活富裕了,留恋良辰美景,时间却不等人。  快节奏社会,尤其是,人们为实现中国梦,每日每时,忙忙碌碌,惊回首,时间已飞远。  二  科学家、匠人、画家、学者、作家等等,在为生存而劳作之外,大都想着为这个世界添点新东西。这新东西,就是创造。  创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