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分还是合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moz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看图列式是一年级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它是利用数形结合、“分”与“合”的互逆关系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分”与“合”的关联,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有效迁移,做到活学活用。
  [关键词 ] 数形结合;分与合; 看图列式;实践运用
  “看图列式”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本册教材中的重难点。由于受年龄和知识的限制,一年级学生解决图文结合的“看图列式”问题有一定挑战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图中明明要求列减法算式,却有部分学生列成了加法算式;有的虽然列了减法算式,却拿未知数去减,得到的是已知数;有的明明应该拿总数去减已知数,却拿未减数去减已减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学生不理解,还是这个知识难度大?显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对加减法的意义(分与合)的理解不够。
  一、错题呈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中,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不同的主题情境图或图文结合情境,让学生结合图意,列出加减法算式,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整个教材的加减法计算及看图列式计算等都是围绕“分”与“合”来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上述情况,用减法列式尤为明显。
  错题1:
  在这道题中,学生呈现的错误答案有两种:一种是4 + 3 = 7,原因是学生无法理解这个图到底是求什么,不清楚房子里的7只猫是属于“分”还是“合”;另一种是11-7 = 4,原因是学生知道已知数是4和7,未知数是11,但不知道已知数“分”和未知数“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错题2:
  这道题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正确答案是10-3-2 = 5或10-2-3 = 5。而学生呈现的错误答案也有两种:一种是5-3-2 = 0,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这个图的图意,更难理解连减的“分”与“合”的关系——“合”是整体,“分”是部分。学生出错是理解为拿左边的5朵花先减去中间的3朵,再减去右边的2朵。另一种是5 + 3 + 2 = 10,原因是学生知道“分”是5、3和2,“合”是10,但没有理解图意是用加法计算还是减法计算,故随意列式为5 + 3 + 2 = 10。
  二、教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以上两个错题呈现及分析来看,学生看图、分析和处理图中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加减法意义(“分”与“合”)的理解有一定关系。那么怎样才能让一年级学生从图文结合的情境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准确地看懂图意、列出正确算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看图列式”的读题和解题能力。
  一是看。“看图列式”重点是要“看”,先让学生仔细看图中都有些什么,再学会找图中的有用信息,包括图中物体的数量、数字、文字等信息和大括号、问号等符号。学生通过仔细看图,初步建立对图中图文的表象认识和“想法”。通过看图来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哪个是“合”,哪个是“分”,求的是“合”还是“分”,因此,仔细看图是正确解决“看图列式”的前提。
  二是说。再生动具体的情境图,即便学生都能看懂,但理解图意才是解决“看图列式”问题的关键。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着手,也只有通过表述题意、说清图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寻找解题方法。所以,看图后,让学生充分说清图意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能够正确说清楚图意,就说明他们能够理解这个问题了。教学时,教师让学生“看图说意”,引导他们用标准简洁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或编故事,并让学生重点关注问号的位置,看清大括号所指的是数字还是问号。学生明白两种题型的不同含义后,再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诸如“左边(分),右边(分),一共(合)”,引导学生理解用加法计算;诸如“原来一共有(合),已知左边有几个(分),求右边有几个(分)”,引导学生理解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语句强调,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这样学生就可正确地列出算式了。
  三是比。低年级的看图列式类型主要有:加法问题、减法问题、连加连减问题、加减混合问题等。“看图列式”往往用图画、图文结合、大括号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常出示比较不同类型的“看图列式”题,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减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辨别能力和比较能力。在练习设计时,笔者也有意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的对比试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地对比训练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感受解决“看图列式”的有效策略。
  三、教学再现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两个班级中再次进行了教学实践。教学重点围绕图例和加减法的意义(“分与合”)、重构“看图列式”的模型、体会“分与合”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
  第一层次:探究9的应用(看)
  出示主题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说图中是什么意思。
  生:一共有9根小棒,左边有5根小棒,问右边的盒子里有几根小棒?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一个故事吗?
  生:小明妈妈买了一盒小棒,里面一共有9根小棒,小明拿出来5根小棒,你能猜出盒子里有几根小棒吗?
  师:说得真好。
  第二层次:初步感知9的分与合(说)
  师:谁能说说“9根小棒”“5根小棒”和“盒子里有几根小棒”是什么关系?
  生:左边5根小棒和右边盒子里的小棒合起来是9根小棒。
  生:9根小棒是“一共”的意思,也就是“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原来有”的意思;5根小棒是拿出来的,也就是“分”。图中的意思是盒子里原来有9根小棒,拿出5根小棒,求还剩几根小棒。
  师:想一想,怎样列式计算?
  (1)在小组内交流分一分。
  (2)交流展示。(指名不同的学生来展示)
  生:9-5 = 4。因为9和5是给出的信息,也就是条件,4是我们要求的,所以用减法计算。
  师:能列成5 + 4 = 9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5是已知的,4是未知的,9是已知的,如果用加法计算,求出来的就和图中的问题不符。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展示(学生說,教师展示分与合)。
  第三层次:巩固练习(比)
  1.用加法进行分与合(出示教学情境图)。
  2.用减法进行分与合(出示主题情境图)。
  车上原来有9人,到北京路站下去2人,上车3人。现在多少人?
  □○□○□=□(人)
  ……
  四、教学再现的再思考
  看图列式是一年级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它是利用数形结合、“分”与“合”的互逆关系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从“看图”到“说图”再到“比图”的列式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分析、理解图文结合中的“分”与“合”的关联,引导学生从“图”与“数”上升到“分”与“合”来进行计算。教师要教会学生“看”“说”“比”,引领学生经历加减法(分与合)的意义的建构过程,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有效迁移,做到活学活用。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四下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重点通过对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前三次交往的描写,刻画出爱因斯坦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童心不老的伟大形象。三次交往,描写侧重点各不相同:初次见面,关注的自然是人物外貌(外貌描写);随着交往的深入,更多的是关注人物语言、动作(对话描写);成为朋友之后,还会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地方做客(环境描写)。作者依据生活经验,循序渐进,巧妙地以小见
期刊
中国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已几十年,各种教学理念如百花般竞相绽放。但是成效如何呢?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及方式的确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然而毋庸讳言,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老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的问题。对于教师一连串的提问和分析,学生疲于应付;即便是配合教师走完教学流程的少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没有得到多少提升;大多数学生不善于表达,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本是浑然一体的好文章,
期刊
荣维东教授指出,我国写作教学正在由传统的结果范式向过程范式和交流范式转型。前者以文本为中心,后者指向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注重语用及交流。不同的写作教学范式需要不同的写作知识,因此,诸如形成想法、构思布局、写草稿和修改等过程写作知识以及有关读者、文体、语体、语境、写作目的等交际语境写作知识将成为写作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语文教材主要以“文章写作知识”和“文体”为主题建构写作单
期刊
当下的学校越办越大,条件越来越好,可在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形式主义弥漫的环境中,师生的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死读书、读死书”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于是,我们难免困惑、迷失,难免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于是,做了近三十年教育的我,至今依然无法回答“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育”,依然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其实,这些不是哲学命题,而是为师从教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是社会需要关注和
期刊
导 读: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如何充分关注语文学习的“言值”,“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习“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作者以林春曹、薛法根、周益民三位特级教师的教学片断为例,提出阅读教学中图片资源的应用策略,指出图片还原,应关注理解“言值”;图片激活,应关注对话“言值”;图片拓展,应关注表达“言值”。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
期刊
导 读:  高红妹老师的“确定位置”,从“1个点”到“5个点(一条线)”再到“多个点(一个面)”,跨维度、跨知识体系引领学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建构数对。同时高老师运用“任务驱动”抽丝剥茧引导学生探寻“孙悟空”的 “位置”,学生不断地思考,逐渐体悟“一一对应”“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确定位置”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常用的做法是,出示若干小朋友(如5行5列)的座位圖,猜猜某位同学在什么位置,以此导入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转变,语言文字训练也得到了关注和实施。然而,过分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会产生为语用而语用的现象。那么,语用训练如何做到精准、适合呢?  一、面向全体,进行有梯度的语用训练  作为教师,我们设定语用训练时,既要给优等生“发展性匹配”,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应有的挑战;又要给其他
期刊
摘 要:“学生撰写‘数学日记’的实践与研究”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课题(课题编号:XSJKT16B021),于2016年12月立项,2017年3月开题。自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以来,课题组积极主动地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课题组胡永红老师侧重于学生“前测性日记”的撰写与研究,课题组柯锋老师侧重于学生“总结性日记”的撰写与研究,课题组宋增虎和琚志峰老师侧重于学
期刊
我们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这样的学习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当前的数学教学,沉重的书包、繁重的作业和“题海战术”,已成了小学生们形影不离的“朋友”。而各学科教师各行其是,片面强调学科本位,忽视学生的学习力和综合能力。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不但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2011版《数学
期刊
全国小学数学(人教版)核心素养示范课观摩交流会上,湖南省衡阳市高新区蒸水小学屈辉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学期“折线统计图”一课,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共享单车骑行次数入手,引出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并通过识图、辨图、画图、用图、说图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并掌握折線统计图点、线、图的特点及画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数据,并能根据统计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
期刊